宦官搞出世家大族,曹操见了沉默,袁绍见了流泪

小龙评历史 2024-10-08 15:00:45

东汉之衰,宦官最名骄横,然皆假人主之权,依凭城社,以浊乱天下,未有能劫胁天子如制婴儿,废置在手,东西出其意,使天子畏之若乘虎狼而狭蛇虺如唐世者也。所以然者非他,汉不握兵,唐握兵故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

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宫,历史好似一个爱开玩笑的编剧,在祖龙逝世后就急不可耐地跟整个天下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一个叫赵高的宦官,竟然精确地抓住了秦始皇驾崩的机会窗口期,利用皇权的惯性玩了一出瞒天过海的巨大阴谋。

在史上第一个皇帝出现的同时,史上第一次宦官乱政也随着出现。

某种程度上讲,至高无上的皇权与祸乱天下的宦官是一朵两生花,秦始皇创造了皇帝,但他只展现了皇权的阳面,而皇权的阴面,得由赵高来展示。

赵高这个残害忠良、颠倒是非的小人固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出现标志着宦官,这一群身体残缺,被世俗所鄙视的群体,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至高权力斗争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2000年的皇权社会,宦官权力时大时小,但在绝大多数时期,宦官的所有权力都来自于皇帝,宦官是皇帝的附庸,皇帝掌握着宦官的生杀大权,即便是在宦官权力极大的东汉和明朝,亦是如此。

但凡事没有绝对,历史上还有那么一段时间,宦官们“倒反天罡”,到了可以随意废立皇帝的地步,宦官们摇身一变,凛然变成了天下的主人。

拥有无上权力的宦官开始寻求将自己的权力延续,于是便产生了一个滑天下之大稽的新鲜事物:宦官世家。

宦官世家的权力、威望在当时风头无两,而且这种所谓世家有时可以延续六代之久。

这种诡异的宦官世家,真是让借祖上宦官权势崛起但还是得自己打江山的曹操沉默,让区区四世三公的袁绍流泪。

宦官世家,这一中国历史上的怪胎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最终又将以怎样的方式退场?

权力引线

赵高之后,宦官这一群体整整沉寂了300多年,整个西汉和东汉前期,宦官的存在感都是很低的,既然皇权已经登上历史舞台,那么为何作为皇权延续的宦官在赵高“大放异彩”这一次后就销声匿迹了呢?原因还是权力。

简单说,整个西汉一朝,尤其是西汉前期,权力的划分是比较明确的,中央权力归朝廷,地方权力归郡县和一些诸侯王,中央权力高于地方权力。

中央权力的核心是皇权这当然没问题,但中央权力又分内外廷,皇帝掌管的是内廷,负责的是大方向大战略的制定,至于具体怎么执行,归外廷管,组成外廷的是以三公为首的官僚系统,由于各方权力划分明确,皇权固然最大,但其是有边界的,而且皇权几乎不管具体事务,所以也就没有多少外延了。

西汉王朝的权力结构发生改变是在武帝一朝,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设立尚书台架空丞相,至此,皇权开始染指外廷了。

刚才提到过,外廷是负责执行的,皇权染指到外廷,就意味着皇帝得管具体执行的事物了,如果想好好管具体事务,皇权就需要延续了,理论上讲,从这一刻起,宦官们有机会从皇帝手中获得权力了,但是很遗憾,谁说皇权要延续就非得延续到你们宦官手里了?

汉武帝设尚书台,说白了就是另立一套直属于自己的权力系统,尚书台说到底就是皇权的延续,有像霍光一样能臣作为皇权的延续,哪个皇帝会没事闲的去找宦官呀。

但关于权力的一切行为都有代价,汉武帝为了独揽大权以尚书台架空宰相,从此内廷外廷一切事务均系于皇帝一人,但这只有在皇帝是汉武大帝的时候才成立,当皇帝不再是一个精力过于旺盛的雄主时,那个权力跨越内外廷的尚书台就是一个可怕的怪物。

随着霍光废立皇帝和王莽篡汉的发生,汉武帝搞出的权力大挪移失控了,皇权外溢而衍生出的尚书台在架空了相权后,连皇权一起架空了。

随着时间来到东汉,从篡位者王莽手中接过天下权柄的光武帝刘秀改革了尚书台和三公,选拔官员的权力更多给到了尚书台,这既是为了加强皇权,又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此时一个群体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从西汉王朝建立开始,汉帝国的皇帝就在缓慢但坚决的收走封王和贵族们手中的权力,这个过程持续到汉武帝时期,封王和贵族们手中的权力已经被收缴的七七八八。

但权力的基础是经济,经济的核心是土地,在汉帝国的皇帝收缴封王和贵族权力的同时,土地流动并未停止,在封王和贵族手中的土地被汉武帝大量收走的同时,一些人却通过土地兼并而拥有了巨量的土地和财富,这群人在当时有一个不太好听的名字:豪强。

随着武帝也在大力打击豪强群体,但不得不说,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豪强们是当时最有本事的一个群体,这样有本事的群体是不可能被赶尽杀绝的,即便你是汉武大帝。

武帝的铁拳反而帮助豪强们完成自我筛选,最顽强的豪族们熬死了汉武帝迎来了第一轮野蛮生长,讽刺的是,他们很快在汉武帝的遗产中找到上升通道,这个遗产叫“独尊儒术”,有钱有势的豪强通过培养自己子弟成为儒生并进入官僚体系,就这样豪强们完成了第一轮升级成为“豪族”。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本身就是豪族,跟他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大多也是豪族,东汉就是一个豪族王朝。

豪族们以家乡的土地为经济基础,在地方和中央权力体系中纵横捭阖,并通过联姻等方式巩固自己的权势,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的豪族完成了终极升级成为“世家大族”。

东汉王朝建立后几十年,一个个势力遍布中央与地方的世家大族出现,皇帝反而成为了被困在内廷的可怜局外人。

皇帝想拿回权力就必须反抗,皇帝只能靠自己信得过的人,在朝堂之上遍布世家子弟的情况下,皇帝反抗只能信任两种人:一是外戚,二是宦官。

但重用外戚也有危险,外戚做大同样会成为权臣,同样会染指皇权,于是皇帝们便只剩下了一个选择:宦官。

宦官的身份卑贱,别说有自己的班底,就连后代都没有,是最不容易形成自己的势力威胁皇权的的,皇帝选择宦官,是皇权走到东汉末年时唯一的选择。

鸡犬升天

东汉的宦官专政是从汉和帝时期开始的,汉和帝少年登基,外戚干政严重,汉和帝为了夺回权力拉拢了郑众等宦官,政变成功后,郑众因为有“拥立之功”而被封了侯,但此时的郑众仍是只有爵位没什么实权。

和帝驾崩后,邓皇后掌权,由于邓太后是女人,不信任也不方便与外廷大臣联络过多,于是她开始重用起一批宦官来,宦官群体从这时开始再真正开始接触到权力。

哦,对了,邓太后重用的宦官里,有一个叫蔡伦,除了改进造纸术,他还主持改进兵器,东汉时期随便一个军阀就吊打北方游牧民族靠的更多是技术优势,除在技术上造诣外,蔡伦在选拔人才方面也以公允著称,在以士大夫群体为“主角”的史书中,宦官大多是以奸佞小人的形象存在的,但事实上宦官中也有不少能力出众者,至于道德嘛,评价标准不同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雄才大略也可以叫野心勃勃,能征善战也可以叫穷兵黩武。

随着宦官们参与的事务增多,他们接触到权力也逐渐增大,一些宦官们有了部分举荐人才的资格,宦官们出身低,本身没有班底不假,但是当他们拥有了选官的资格,那些被任用的官员就会依附于宦官,形成一个利益集团。

而所有的人,一旦长期拥有权力,就都会有将自己权力传承下去的冲动,宦官尽管因为身体缺陷没有子嗣,但他们依旧会希望通过其他方式传承自己的权力。

以最著名的曹操的爷爷曹腾为例,曹腾年少时受邓太后赏识,历任顺帝、冲帝、质帝,并在拥立恒帝的问题上站队成功,因此在恒帝一朝权倾朝野。

曹腾有权势后,开始提携自己的子侄,过继同族兄弟的儿子曹嵩为养子,曹嵩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同辈者中,还有曹炽、曹鼎二人也得到了曹腾的提携,这二人分别是曹仁、曹洪的父亲,这一辈曹家人中曹嵩最终官职三公之一的太尉,地位最高,曹炽官至长水校尉,曹鼎官至尚书令,也都是身居要职。

受到重用的宦官在长期得势后会提拔自己家族的后生,达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效果,此时的宦官家族中有多人掌权不假,但是请注意,被宦官提拔的家族后生日后大多不再当宦官,因为家族都起来了,谁还愿意去受那阉割之苦,所以东汉时期的宦官虽然能极大地影响政治,但是还不能称之为所谓的“宦官世家”。

权力的底层逻辑是暴力,皇帝的权力能坐稳江山是因为能够将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世家大族们在让自己的子弟不断通过当文官提升自己家族能量的同时,也会有意拉拢军队中的将领。

皇帝想从世家大族手中夺回权力,军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其实东汉的皇帝已经开始有意让宦官掌军,汉灵帝时期就曾将禁军中重要力量西园八校尉交到了宦官蹇硕手中,只是出于权力制衡的需求,四世三公的袁绍也在军中担任要职,并最终取得了军队的实际控制权。

随着大将军何进引外兵进京的计划导致天下大乱,汉灵帝让太监掌兵权的计划也在董卓于洛阳放的那场大火中被烧成灰烬。

但权力的逻辑是不变的,所以权力场上同样的戏码会不断上演,太监这一群体在几百年后成功将自己的触手伸到了军队中,巧合的是,促成这一切的也是一场大火。

长安大火

唐玄宗时期,府兵制解体,募兵制登上历史舞台,伴随着募兵制一同出现的是一个个类似于独立王国的军镇,这些军镇中手握军政大权的节度使凛然就是土皇帝,为了控制这些土皇帝让他们不生谋逆之心,作为皇帝近臣的宦官开始在各军镇中担任监军。

安史之乱爆发后,皇帝对武将的信任程度进一步降低,宦官监军的权力则进一步扩大。

此时宦官监军在军中的作用大致是这样的:我不能让你功成名就,但可以让你身败名裂,所以当时的武将想混得好就得巴结宦官。

如果仅仅是这样,唐朝的宦官权力仍未超过东汉时期的宦官,因为他们并没有长期控制一支军队的权力,真正让唐代宦官拥有这样权力是一场兵变。

建中四年(783年),唐德宗召泾原镇兵马平叛,但由于待遇问题没谈拢,再加上唐朝官员态度傲慢直接导致本来要去平叛的泾原军直接选择就地哗变攻占长安,唐德宗在长安的冲天大火中狼狈出逃,这场叛乱持续数月才被平定下来。

待泾原兵变被平定后,劫后余生的唐德宗痛定思痛,认为朝中的文臣武将都不可信,值得皇帝托付身家性命的还得是宦官,于是开始让宦官掌握皇家禁军的主力神策军。

但是,宦官就真的那么可靠吗?

来看看关于宦官的两条铁律吧:

第一,宦官的权力来自于皇帝,这份权力是皇权的延续。

第二,宦官的优势是离皇帝的距离最近。

这两条定理决定了宦官想搞事情最好的时间是皇权交替的时候,还是以赵高为例。

赵高乱政的时间窗口是秦始皇突然驾崩,但其他人都不知道他驾崩,只有赵高一人知道,同时,赵高还得取得李斯和胡亥的支持才能把他的阴谋进行下去。

这些条件中有一条不满足,赵高就得粉身碎骨。

赵高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是隔绝信息,只有隔绝了秦始皇驾崩的信息,他才能只与李斯、胡亥等少数人配合就代替秦始皇发号施令。

所有的宦官专政都是围绕着隔绝信息这一条展开的的,宦官们隔绝信息越彻底,他们的可操作空间也就越大。

赵高的政变堪称赌命,因为他能利用的只有其他人不知道秦始皇已经驾崩这一信息差。

相比于赵高,曹操的祖父曹腾就稳得多了,他在拥立恒帝的时候与大将军梁冀合谋,为什么要联合梁冀,因为他的手中有禁军。

宦官能控制皇帝的遗诏,但这份遗诏能不能顺利昭告天下,则取决于禁军这一群体是否配合,宦官曹腾与大将军梁冀的组合就能实现对政令中枢的彻底控制。

汉灵帝时期的十常侍之所以被诛杀,是因为他们忽略了西门八校尉这一关键的禁军组织实际上是被袁绍控制的。

唐廷因为害怕武将控制禁军而把禁军的指挥权交到宦官手里,但拿到禁军指挥权的宦官已经凑齐了全部控制内廷的条件,这样一来,皇帝说了什么,甚至皇帝是死是活就都是宦官们说了算了。

宦官世家

宦官控制了禁军导致了一个可怕的结果:宦官不是只能在皇帝驾崩时搞小动作了,他们可以决定皇帝什么时候驾崩,宦官们的权力不是临时的,而是长期的,一旦一个群体拥有了长期的权力,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将这份权力传承下去。

于是,沉寂许久的宦官养子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但这次唐朝的宦官们玩得更为系统。

东汉的宦官会收养自己的同族中子侄并对其进行重点培养,而这个被重点培养的子侄日后不再当宦官,明朝的宦官在收养子时会采取“广撒网”的战术,文武百官中能收为养子的尽数收为养子,不再重点培养谁。

唐朝的宦官在收养子这个问题上兼具东汉和唐朝的共同特点:既要有重点培养的,又得保证数量。

宦官权力如日中天时,大多会在朝中收几百个养子,这些养子是文武百官,他们认宦官当义父不过是一种站队关系,他们能从宦官中获得的资源有限,宦官们也不会去重点培养他们。

一开始,宦官们重点培养的“义子”也是他们同族子侄,被重点培养的子侄之后也不再担任宦官,但权宦们很快发现,这样搞不行,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有些被重点培养的宦官子侄在获得政治能量后意图与宦官“义父”撇清关系,毕竟靠宦官上位这件事好说不好听。

至于第二嘛,是由当时唐廷的权力结构决定的,当时唐帝国的地方权力已经落入了各藩镇节度使手中,包括皇帝在内的唐帝国中央无法染指,而帝国中央的权力又大量被宦官占据,权力核心在宦官手中,这就造成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局面:如果权宦扶持的子侄脱离了宦官体系,也就标志着他们离开了权力核心。

由于以上两个原因,权宦们在选择接班人时也得从宦官中找,要么认早早入宫的小宦官为义子,重点培养,让他日后接自己的班,要么让家族中的子侄早早入宫当宦官再接受他们的政治能量。

阉割本是一种残酷至极的酷刑,他要让一个正常男人永远失去生育能力,本来,除了触犯刑罚而被阉割,或实在活不下去才接受阉割外,基本没有人会显得没事主动寻求阉割。

但在唐朝,由于宦官的权力实在太大,权宦家族的子弟尽管过得不错,为了维系家族的权势,竟会主动让自己家族子弟忍受阉割酷刑而继承宦官权柄,我们不得不感:世事荒诞竟可到如此程度,权力对人的异化,竟能到如此程度。

在建立了“宦官信宦官”、“宦官帮宦官”、“宦官权力传给宦官”的“大唐宦官三原则”后,权宦家族竟也有模有样的学起了联姻。

宦官的义子会娶其他宦官的义女为妻,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

你可能会问了:宦官还能娶妻?当然能,世道已经荒诞到有人为了权势自我阉割当宦官的程度,宦官娶妻又算得了什么呢?当时的权宦不但能娶妻,还能纳妾,而且妻妾中不乏所谓世家大族女子。

藩镇割据的局面下,武将成为了当时的第一等人,这些世家大族们再次沦为破落户,只有通过与宦官联姻这一手段,想方设法搏一把,看看能不能帮助家族翻身。

但尴尬的是,这些已经失去了权势的所谓高门大族,宦官与他们联姻也不过是为了充充门面,他们嫁过去的女子不太被重视,他们送去给宦官当义子的子侄也不太被重点培养,权宦们更重视的是与其他权宦家族的联姻。

就这样,宦官们通过娶妻和收义子的方式具备了将权力传递下去的所有条件,惊世骇俗的宦官世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举几个宦官世家的例子吧:

宪宗朝的权宦仇士良所在的“仇”氏家族,从其曾祖父开始皆为权宦,祖孙四代仇氏子弟均得赐紫金鱼袋(宦官群体的一种高级荣誉)。

宪宗、慕宗朝权宦彭希晟所在的彭氏家族,也是四代权宦。

最夸张要属杨延祚所在的杨氏家族,六代权宦,与这样恐怖的宦官世家相比,袁绍的四世三公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但是这令人哭笑不得的宦官世家与汉末的世家大族仍有明显不同,汉末世家大族在地方有一套自己的利益系统,他们并不需要绝对依附于皇权,当皇权消失,他们可以就地割据。

但宦官世家则不同,即便唐朝的宦官权力大到可以随意废立皇帝的地步,其所行使的依旧是皇权,如果李唐王朝手中的皇权消失,这些所谓权倾朝野的宦官世家立刻就得跟着陪葬。

野心家朱温在决定篡唐自立的时候,便对所谓大权在握的宦官群体进行了大规模清洗。

宦官们的权力随大唐皇帝来,而跟着大唐皇帝去。

0 阅读:37

小龙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