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朱虹教授,曾说过一个故事。
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爸爸是银行高管,妈妈是长江学者,女儿却智商普通、情商一般,再怎么努力都是班级倒数第十名。
看着女儿被学业折磨得身心俱疲,夫妻俩决定放弃“鸡娃”。让女儿躺平,自己上进。
正如朱虹所说:“父母努力比小孩努力收益更高。所以‘鸡娃’不如‘鸡爹’。”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托举是:
提高认知,带来教育优势的书房。
开阔眼界,见世面的车票和门票。
尊重选择,拥有人生的方向盘。
如此一来,才能给孩子更平坦的人生。
01.“房子”,孩子人生向上的阶梯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
美国社会学家玛利亚·埃文斯做过一个著名的调查:家中藏书500本,能给孩子带来多大的教育优势?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他们收集了27个国家7万多个家庭的数据,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家里有500本藏书的孩子,平均多受3.2年的教育。
第二,家里藏书多的孩子,完成大学学业的可能性也多出19%。
第三,家中藏书500本的孩子,即使父母受教育的水平相差很大,但孩子受教育的情况却相差无几。
所以说,决定孩子教育水平的,不是家庭收入,也不是父母的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而是家里的藏书量。
阅读是一种能力,更是每个人一生的竞争力。这种能力,需要父母从小培养。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父亲。”
钱学森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很小时,父母就为他准备一个很大的书架,陪他一起看书。
父母的影响下,钱学森喜欢上了看书。
3岁背诵唐诗宋词,5岁攻读《水浒传》。
父亲钱均夫认为,读书不仅要“有量”,更要“有质”。
每到假期,父亲会列出一个书单,和儿子一起阅读,还把自己总结的“三步阅读法”传授给他。
渐渐的,钱学森手不释卷,动不动就泡在阅览室。
后来在上海交大读书时,图书馆成了每天必去之地:
“对图书,特别是科技书,那真是如饥似渴,什么科目的书都看。”
留美归国后,作为航天事业带头人,忙于公务的他仍坚持阅读。
白天工作,晚上看书,成了钱学森几十年雷打不动的习惯。
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以书为阶梯,能让孩子抵达高质量平台,目之所及都是优质资源。
02.“票子”,孩子见世面的桥梁为什么要让孩子见世面?
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
“见过世面的孩子,用宽广的视角和淡然的态度去对待事物,才懂得天地的广阔无限。”
见过世面的孩子,往往拥有比同龄人更敏锐的观察能力、更宽广的见识和更丰富的人生阅历,而这些终将成为他的格局。
还记得在《最强大脑》中一战成名的“水哥”王昱珩么?
他从同质同量同水源的520杯水中,一眼找出之前看过的那杯水,以惊人天赋挑战人类极限。
凭借超强观察力,他还协助警方破获了一起肇事逃逸案,《人民日报》都点名表扬了他。
他还是清华学霸、 《最强大脑》唯一官方承认的天才。
而天才光环的背后,是父母的远见和引导。
因为妈妈在图书馆工作,耳濡目染,他从小与书为伴。
因为喜欢和小动物打交道,父母就支持他在楼道里养各种动物。
因为喜欢观察动植物,妈妈就鼓励他拿起画笔,把看到的画下来。
除此之外,父母还经常向老师请假,带他外出旅行,开阔眼界。
虽然终日旅行,但每次期末考,他都稳居班级前三。
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他感慨说道:“爱是一切的根本。爸妈让我知道了什么是见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好的。”
让孩子自由生长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滋养,更是一种延续。
王昱珩特别注重对女儿的教育。他认为:
“孩子的见识特别重要,世界很大很丰富,见识多了才会宠辱不惊。”
他常常带女儿出门旅行,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学到更多知识。
他甚至让女儿每学期只上一半的课程,剩下时间就四处旅行。
父女俩游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去了很多不同的国家。挪威森林、日本火山、阿尔卑斯雪山,都有他们的足迹。
王昱珩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女儿增长了见识,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了乐观开朗的性格。
小女孩也不负众望,成绩稳居班级前五,作文还获得了省级奖项。
旅行,便是父母为孩子开辟的一条与世界相连的通道。
见众生,与不同的人和事发生交流和碰撞,收获更宽容和更开放的心态。
观天地,以最直观的方式探索世界,接触很多书本里没有的东西。视野宽阔了,谈资多了,人也变得有趣了。
识自己,找到自己内在最美的东西,坚韧、勇于冒险、善于思考,还有宁静澄澈的内心。
03.“方向盘”,孩子掌控人生的底气育儿界有个词,“影子式育儿”。
意思是,面对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焦虑的父母们试图把孩子培养成自己心中的样子。
“影子教育”成了禁锢孩子的枷锁。
有网友留言:“父母用自以为是的‘为你好’,自以为的懂。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束缚孩子的奇思妙想。”
孩子失去自我,失去创造力,最终成为父母的影子。
原生的力量不可估量,不应该让孩子成为父母的影子。
父母要做的,是成为照亮孩子成长的那道“光”。
中科院心理所史占彪教授说,我们要做“合作型父母”,分别是——
合作的理念。相信孩子能自己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做生命的主人。
合作的过程。父母放低身段,允许孩子尝试和失败。
合作的态度。发自内心地欣赏、好奇和赞叹孩子,永远信任孩子。
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 “杂家水稻之父”袁隆平,给离世母亲写的一封信: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袁老的母亲受过新式教育,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除了英语、学识启蒙,母亲还教他做一个有道德、博爱、诚实的人。
高考时,父亲希望他报考中山大学,毕业后从政。
可他偏对农学感兴趣:“吃饭是人生第一大事,我要做的,是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
面对儿子的踌躇满志,父母最终选择支持。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一所偏远的农校任教。母亲担忧地说到:“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
嘴上这么说,但仍支持儿子去追求梦想。
母亲还跟着他到了安江这个偏远的小镇,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让他专心做研究。
在母亲默默无闻的支持下,袁隆平实现了“禾下乘凉”的梦想。
也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父母理解并尊重孩子,鼓励孩子独立,让孩子认为“自己是最好的”。那么,孩子内在的动力便被激活。
他会做喜欢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
获得成熟的心理和独立的个性,能规划未来,谱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04.纪录片《人生第二次》里,有一个故事。
42岁的黄妹芳在深圳工厂打工,为了让孩子继续留深上学,三年前她参加了深圳市总工会的“圆梦计划”,拿到大专文凭,有了60分落户基础分。
按时缴纳社保,每年得3分,封顶30分。
40岁之后每年扣2分。
她要赶在45岁的落户期限前,同时争取社工资格证和本科文凭,冲刺最后的20分。
对她来说,人生第二次就是拥有深圳户籍,给孩子争取一个更平坦的人生。
拖着疲惫的身体挑灯夜战,和儿子一起努力,用读书拼出家庭的未来。
父母终是无法陪孩子走完一生,纵是“金山银山”也有挖完的一天。
最好的托举,就是帮孩子磨炼一身“硬本事”。
快速学习的能力。
将来不仅可以在某一个领域持续深耕,还能跨领域研究和学习。
坚忍不拔的能力。
就像东野圭吾说的:“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
整合资源的能力。
知道自身所长,也知道该从哪借力、往哪使劲,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