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及(收敛止血药)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7-09 00:22:41

白及入药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其“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痱缓不收。”魏晋时期《名医别录》载其“除白癣疥虫”。隋唐时期《药性论》曰白及“治结热不消,主阴下萎,治面上輭疮,令人肌滑。”《唐本草》载“手足皲拆,嚼以涂之”。可见唐朝以前本品主要用于治外科及皮肤科疾患。至宋初《日华子本草》才记载本品可以“止惊邪、血邪……发背,瘰疬,肠风,痔瘘,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汤火疮,生肌止痛,风痹。”比较完整地概括了白及止血、消肿、生肌、敛疮等方面的功效应用。明·《滇南本草》又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治痨伤肺气,补肺虚,止咳嗽,消肺痨咳血,收敛肺气。”《本草纲目》言本品“性涩而收,入肺止血,生肌治疮。”宋、明、清以来,逐渐明确本品之功效为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杀虫敛疮。

中医

中药白及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半干,除去外皮,晒干。切薄片。本品气微,味苦,嚼之有黏性。以切面色白、角质样者为佳。生用。

本品性味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

注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甘根、连及草;《证治准绳》称其为白芨;《本草纲目》称为白及。以其根茎呈扁球形,肥厚肉质,富黏性,常数个连接而生,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故名。其异名有白给,白根,雪如米,冰球子。

现代药理

中药白及主要含联苄类、二氢类、联菲类成分,二氢菲并吡喃类化合物,苄类化合物及蒽醌类成分和酚酸类成分。

中药白及有止血、促进伤口愈合、抗胃溃疡等作用。白及煎剂可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其止血的作用与所含胶质有关。白及粉对胃黏膜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对实验性犬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有明显治疗作用,可迅速堵塞穿孔,阻止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外漏并加大网膜的遮盖;对实验性烫伤、烧伤动物模型能促进肉芽生长,促进疮面愈合。另外还有抗肿瘤、抗菌作用。

时间:2024

3 阅读:36

言身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