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五年(公元755年)的春天依然像往常一样,来得格外的早,大明宫前的积雪并未完全消融,而桃红柳绿的嫩芽就已经在曲江池畔随风摇曳;望着眼前令人心旷神怡的春日美景和繁华无比的长安,无数李唐臣民都在心里不由地发问,“这样无忧无虑,在春风下赏花的日子还能有多久?这座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繁华帝都还能持续这样富丽堂皇吗?”
望着眼前令人心灰意冷的战报和天下势局,玄宗也不住地摇头,卧榻之畔,近在咫尺的潼关,狼胡仍在,河北,燕赵,洛阳,中原一片狼藉,他也像无数长安子民那样,望着眼前太极殿,皇家御花园中随风摇摆的春柳,内心在发问,“这还是朕的天下吗?这座长安朕还能待多久?”
在这令人失意的寒冬之后,所幸河东的郭子仪和李光弼给大唐臣民们,给玄宗带来了一丝稍稍的安慰,但整个平叛形势并不好。但是放眼大江南北,有骨气的大唐子民仍然不在少数,面对安禄山的胡奴铁骑,面对暴虐,不得人心的伪燕政权,他们纷纷起兵,为大唐,尽自己的忠心,这就是自贞观,开元,天宝以来形成的王道人心,在此刻熠熠生辉。
一、书法圣手,平乱重臣颜真卿人物.颜真卿
自从常山失陷、兄长颜杲卿殉国后,坚守在河北平原郡的颜真卿顿感孤掌难鸣。朝廷援军郭子仪和李光弼还未到达,而叛军史思明、蔡希德等燕军已拿下常山,逐渐逼近平原郡,外无援兵,强敌压境,这让颜真卿十分忧心。就在他无计可施时,从清河郡来了一名叫李萼的年轻人。他自称来给颜真卿送上妙计,但是当颜真卿明白他的来意后,顿时十分为难,因为他来借兵,就目前的形势而言,颜真卿自保都无兵力,外借他人更是不可能。但是,李萼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谋士,当然了,也不是一个能轻易打发走的人。
面对颜真卿的逐客令,他十分冷静地跟颜真卿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清河郡位于平原郡的西南方,与平原相距大约只有二百里,唇齿相依。此外,尤为重要的是,朝廷很早就在清河设置了一个超大型的战备储藏库,其中囤积了每年从江淮、河南等地收缴上来的钱粮布帛,同时还储存了大量军资器械,在当时被称为“天下北库”,其目的是专为北部边疆各军提供充足的战备资源。而当下这个军库中仍存有布三百余万匹,帛八十余万匹,钱三十余万缗,粮三十余万斛,兵器铠甲五十余万套。
说白了,就一句话,这个地方不能丢,丢了不但损失城池,同时还为敌人送上各种武器,军需,粮草,典型的白白给敌人送人头,送温暖!
而李萼来的目的,是受清河士绅父老委托前来跟颜真卿借兵,保卫清河。讲完清河的战略意义后,李萼直接点明主题,“颜公若能拨给清河一部分兵力,安抚当地父老,则清河、平原二郡,皆可作为您的腹心,而周边各郡县,就会像您的四肢一样,完全听从您的指挥。”
谋士.李萼
其实,就算李萼不告诉他这一些,颜真卿也很清楚清河的重要性。可问题在于——他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沉吟半晌后,颜真卿面露难色地说:“平原郡所有的军队,都是不久前刚刚招募的新兵,几乎没有受过军事训练,恐怕自保都有困难,如何援助清河?”
说到这里,颜真卿忽然又话锋一转,“不过,我们也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我真的借兵给你,你打算怎么做?”
组织力量反击燕军一直是颜真卿日思夜想的事情,如果眼前这个年轻人真有能力,也未尝不能考虑与他联手。然而,面对颜真卿的试探,李萼却显得很不高兴,他说:“清河父老委托我来找您,并不是自己没有实力,想依靠您的军队抵抗叛军,而是因为仰慕您的高义,希望与您共图大业。如今您连一个准信都不敢给我,我又怎么能轻易说出我的计划?”
听到这句话,颜真卿立刻对这个李萼刮目相看。因为,这个年轻人的城府显然比一般人深得多。但是他身边大大小小的将吏都对这个年少轻狂的李萼极为反感。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颜真卿,别理这小子,燕军是那么好对付的吗?分给他兵力,只能徒然削弱我们自己的力量,到头来还一事无成! 颜真卿迫于众人的一致反对,最后只好拒绝了李萼。
被拒绝后的李萼并没有立即两手空空地回去,而是提笔给颜真卿写了一封措辞激烈,并且充满了威胁意味的信。他说,“清河没有投靠叛军,一直坚持站在朝廷这边,如今还自愿向贵军奉送钱粮布帛和军资器械,可您不但一口拒绝,而且还疑神疑鬼。现在我把话挑明了吧,我回去后,清河势必难以在两强之间长久保持孤立,最后只能投靠某一方。到那时候,清河就成了平原眼皮底下的一个劲敌,您难道不为今天的决定后悔?”
如果碰上一个小肚鸡肠的人,李萼说这种话等于自杀。因为,这封信不但极大地触犯了别人的尊严,而且还公然发表了投敌言论,实在是有点玩火自焚的味道。在这种兵荒马乱的非常时期,人家要是栽他一个叛国投敌的罪名,随便把他抓来一刀咔嚓了,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幸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李萼,碰上了为人正直、性情宽厚的颜真卿。所以,他不但不会被人一刀咔嚓,反而凭借这封信,促成了颜真卿借兵给他的决心。
关键是李萼信中的最后一句话,一下子点醒了颜真卿——清河既可以成为平原的盟友,也可以成为平原的敌人!所以,李萼此行与其说是有求于平原,还不如说是在给平原一个机会。要结盟还是要树敌,就看你颜真卿当下的选择了。想到这一层的时候,颜真卿顿时有些心惊,自己只顾着随顺众人的意见,差一点就铸成了大错!
随后,颜真卿立刻赶到宾馆会见李萼,然后点选了六千名士兵给他,并且一路把他送到了平原与清河的交界处。握手话别的时候,颜真卿最后又问了一句:“士兵我已经给你了,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打算怎么做?”
李萼胸有成竹地笑了,说:“听说朝廷已派遣援军,大约有十万精锐,自崞口(今河南林州市西南)东进,但叛军据守险要,竭力阻击,以致官军无法前进。
1.率部进攻魏郡(今河北大名县),擒获安禄山任命的太守袁知泰,迎回原太守司马垂,推其为河北西南部的义军首领,然后分兵打通崞口,迎接程千里兵团进入河北,继而克复汲郡(今河南卫辉市)、邺郡(今河南安阳市),最后北上直捣范阳。
2.平原、清河两郡可率领各联盟郡县的兵力,集结十万人,南下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黄河渡口),再沿河西进,分兵据守险要,切断安禄山的北归之路。
总之,此次官军进入河北的兵力,不下二十万;河南义兵北上者,应该也有十万之众。颜公只要上疏朝廷,让潼关守军坚壁清野,不要出战,我相信用不了两个月,叛军一定会人心离散,猜忌内讧,最后从内部崩溃。”
听完李萼这一番完整而详尽的战略规划,颜真卿不由地目瞪口呆,他今天算是见识了一回。李萼对此后整个战局的判断和预测却是惊人的准确,尤其是后来河北形势的演变给燕军造成的强大的心理压力,更是被他一语料中。假如玄宗朝廷最后能够确保潼关不失,那么这场战争的结局肯定会像李萼所预料的那样——叛军北归无路,最后自行崩溃。
此刻,颜真卿已经被李萼的一番战略构想激励得心潮澎湃,当即按照他的计划,命麾下将领李择交、平原县令范冬馥,率平原兵六千,会同李萼的清河兵四千、博平兵一千,即刻进驻堂邑(今山东聊城市西),准备进攻魏郡。
进攻魏郡
燕朝魏郡太守袁知泰闻报,马上派部将白嗣恭率两万多人前来迎战。双方随即在堂邑展开激烈战斗。唐军的兵力虽然只有燕军的一半,而且多数是新兵,但他们的英勇和顽强还是极大地弥补了兵力和战斗力的不足。两军激战一天一夜,最后燕军大败。唐军斩杀燕军一万余人,俘敌千余,缴获战马千匹、军资器械无数。这一仗,袁知泰几乎已是倾巢而出,如今既已遭遇惨败,魏郡是无论如何也保不住了。袁知泰赶紧脚底抹油,一溜烟逃到了汲郡。唐军遂乘胜而进,兵不血刃地克复了魏郡,一时间声威大振。随后,颜真卿又与北海(今山东青州市)太守贺兰进明联手,出兵克复了信都郡(今河北冀州市)。
至此,曾一度陷入低潮的河北抵抗运动又出现了新的转机。而后,随着李光弼援军的到来和常山的克复,唐军兵威更盛,而燕军在河北的日子则是一天比一天难过了。
二、史思明的溃败自从常山惨败后,史思明就龟缩在九门,不敢再有什么大的军事行动,而李光弼兵力有限,也不敢贸然攻打史思明。于是,双方就这样对峙了四十多天。一直到天宝十五年(公元755年)四月初,史思明才想出了一个对付李光弼的办法。他不敢与李光弼正面交锋,于是就利用燕军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屡屡派出小股部队袭击唐军的运输队,到最后竟然完全切断了常山的后勤补给线。常山城内的粮草日渐匮乏,将士们都吃不饱,而战马则只能吃草席和草垫。
人物.史思明
李光弼知道这么下去不是办法,随即派出五百辆车前往距离最近的石邑县(今河北石家庄市)运粮,以解燃眉之急。石邑是常山下辖的一个县,此时由李光弼部将张奉璋驻守。 为了防备燕军偷袭,李光弼特意让车夫全都穿上铠甲,另派一千弓弩手随行,一路结成方阵保护车队。唐军的弓弩手是燕军骑兵的克星。奉命前来劫粮的燕军远远望见,一个也不敢靠近。史思明只好命蔡希德率兵攻打石邑,却又被张奉璋击退。最后,五百车粮草终于顺利运抵常山。但是,这只是一时救急之策,要想保住常山并扩大战果,就必须彻底打败史思明。为此,李光弼立刻遣使向朔方的郭子仪告急,请他率主力驰援河北。
天宝十五年(公元755年)的四月初九,郭子仪在征得朝廷的同意后,率番、汉步骑兵团共十万余人进抵常山。史思明的噩梦就此降临。
四月十一日,郭子仪、李光弼与史思明、蔡希德在九门城南展开会战。自安禄山反叛以来,这是官军与叛军在河北展开的最大规模的会战。此战,唐军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朔方军是一支百战之师,与河北当地的团练和义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一战的结果可想而知。唐军大获全胜,中郎将浑瑊在战斗中射杀了燕军大将李立节,史思明带着残部逃奔赵郡(今河北赵县),蔡希德则一口气逃到了巨鹿(今河北邢台市)。
赵郡和巨鹿都在九门的南面,史思明和蔡希德南逃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逃回燕军大本营洛阳。可跑到赵郡时,史思明忽然改变了主意。因为逃到洛阳就等于放弃河北,而放弃河北就等于承认失败,这不仅意味着他在河北将近半年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而且安禄山肯定也不会轻饶了他。 思虑及此,史思明只好掉头北上,逃往博陵(今河北定州市)。当时博陵已经反正,但是守军不多,史思明攻入城中后,为了泄愤,一下子把全城的官吏诛杀殆尽。
史思明的暴行激起了河北诸郡的义愤,于是各地的老百姓纷纷组织义勇军,群起抗暴,多则两万人,少则一万人,各自修筑营寨堡垒,处处阻击燕军。 河北的燕军一下子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与之相反的是,凡郭子仪、李光弼军所到之处,各地义勇军无不争相效命。四月十七日,郭、李军团进抵赵郡,只用了一天时间,便轻而易举地将其攻克。朔方军涌入赵郡后,相当一部分士兵无视军纪,开始劫掠财物,李光弼大为光火,亲自坐到城门口,见一个抓一个,把他们抢劫的财物悉数没收,然后发还给百姓。唐军克复赵郡时,俘虏了四千名燕军士兵,郭子仪下令全部释放,只斩杀了安禄山任命的赵郡太守郭献璆。
毫无疑问,郭、李二人的宽仁之举极大地赢得了民心。郭子仪和李光弼之所以会成为备受后人称颂的千古名将,不仅是因为他们能征善战,也不仅是因为他们通过八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同时还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体恤百姓,尊重生命。无论在哪个时代,军人都不应该成为嗜血的屠夫。因为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止杀。所以,一个真正优秀的军人,应该在坚硬的铠甲下面,包藏一颗悲悯之心。
郭、李军团在赵郡稍事休整之后,随即北上围攻博陵。史思明率众死守,唐军连攻十天未能得手,军中开始缺粮,郭子仪和李光弼不得不撤回常山。就在唐军南撤的时候,史思明自以为反击的机会来了,立刻率部尾随。郭子仪一边不慌不忙地撤退,一边不断派出精锐骑兵回头阻击,史思明丝毫捞不到便宜。 燕军就这样尾随唐军走了三天三夜。到达行唐(今河北行唐县)附近时,史思明看见士兵们一个个疲惫不堪,再也无力追击,只好命部队掉头返回博陵。
逃回博陵
稍后,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史思明以为唐军早已南撤,完全放松了警惕。可是,当他们刚刚走到沙河(滹沱河支流),郭子仪却突然率部出现在了他们的身后。原本是燕军追击唐军,现在反而是唐军在追击燕军。史思明猝不及防,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九门会战惨败后,蔡希德一口气逃回了洛阳,向安禄山禀报了河北的战况。安禄山大为震骇,对于河北的局势顿时忧心忡忡。
值此用人之际,安禄山也顾不上追究蔡希德的战败之责了,赶紧又拨给他步骑两万人,命他即刻返回河北,与史思明会合。同时,安禄山又向留守范阳的牛廷玠发出紧急命令,让他再派一万多人,火速南下驰援史思明。
天宝十五年(公元755年)的五月,几次被打得溃不成军的史思明又抖擞起来了。因为南北两路援兵到达后,他麾下的兵力总计已经超过了五万人。当时,唐军仍然保持着进攻态势,郭、李兵团已经攻占了博陵西北的恒阳(今河北曲阳县)。
史思明随即出动大军,把恒阳团团包围。郭子仪采取了深沟高垒、避实就虚的战术,白天只命士兵坚守城池,拒不出战,等晚上燕军睡觉时,再出动奇兵偷袭。唐军天天这么搞,把燕军士兵搞得一个个神经衰弱,痛苦不堪。数日后,郭子仪和李光弼知道燕军军心已然不稳,遂大举反攻。
五月二十九日,唐军与燕军在嘉山(曲阳县东北)进行决战。由于燕军官兵早已被郭子仪的疲劳战术弄得头昏脑涨、四肢无力,连走路和骑马都没精神,更不用说上阵打仗了,因此这一战燕军再度惨败,被斩首四万余级,被俘千余,几乎全军覆没。史思明也很惨。他的坐骑被射死,头盔被打掉,连靴子都不知道丢哪里去了,只好披头散发,光着脚丫,拄着一杆短枪落荒而逃。
安禄山煞费苦心替史思明攒足的本钱,就这样又一次被他打了水漂。史思明感到了耻辱。 嘉山会战,是史思明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场奇耻大辱! 一直到四年后,在洛阳城北的邙山脚下,史思明利用唐军将领仆固怀恩犯下的错误,才终于击败了李光弼,洗刷了嘉山脚下的这场奇耻大辱。
狼狈逃跑
嘉山大捷之后,郭子仪和李光弼乘胜进围博陵。史思明始终龟缩在城中,只剩下招架之功,再无还手之。随着唐军在河北的节节胜利,各地民众纷纷起义,诛杀了安禄山任命的太守,十几个郡宣布光复。至此,燕赵大地又重新回到了李唐朝廷手中,范阳与洛阳的联系彻底断绝。往日,在官道上纵横驰骋的燕军骑兵都消失了,只有时不时看见一两个信使偷偷摸摸地从小路疾驰而过,但其中的大多数还是被各地官兵截获斩杀,能溜过的漏网之鱼少之又少。 驻守在洛阳的燕军将士顿时人心惶惶。因为他们的家人都在范阳,而今南北路绝,连一封家书都递不到,又岂能不让他们愁肠百结? 一种无可救药的思乡病顿时像瘟疫一样,开始在洛阳的燕军中迅速蔓延。
而燕朝皇帝安禄山此时的心境,也不比士兵们好多少。仿佛在一夜之间,安禄山那称霸天下的雄心就悄然萎缩了。 因为这些日子,来自四面八方的战报实在是让他寝食难安。 西面,他的兵锋受阻于潼关,不能向关中前进半步;西北,他的党羽高秀岩从一开始就没打过胜仗,根本无法有效牵制唐军;西南,唐军层层设防,屡破燕军,使他“下南阳,取武关,经蓝田绕袭长安”的计划始终未能得逞;南面和东南,他的部队也遭到了各路唐军的顽强抵抗,无法顺利进军荆楚和江淮,使他占据江淮一带财赋重镇的希望化成了泡影;
而最惨的当然就是河北了,自从郭子仪和李光弼进入河北后,史思明就成了一只无头苍蝇,一次次被打得晕头转向、满地找牙,不但把起兵初期打下的地盘全丢光了,而且让老巢范阳彻底暴露在了唐军的眼皮底下…… 什么叫四面楚歌? 这就叫四面楚歌,安禄山后悔了。自从起兵以来,他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后悔过。被恐惧、忧愁和悔意折磨得坐立不安的安禄山无计可施。如果局势始终未能好转,安禄山只能放弃洛阳,回保范阳。也就是说,只有躲进经营多年的老巢范阳,他才能避免兵败身死的命运。
假如安禄山真的实施了这个撤军计划,那么“安史之乱”也许就不存在了。 只可惜,计划并未实施。因为短短十天之后,安禄山的所有恐惧和忧愁便都一扫而光了,取而代之的是比此前更为强烈的自信。
究竟是什么挽救了安禄山? 答案很简单——潼关被燕军攻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