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躺平”是一种呐喊?内驱力不足的影响为什么总被忽视?

南蕾评育儿 2024-06-10 11:10:44

每次说到提高孩子的内平衡能力,提高心力,常有家长问:怎么提高?自己很想帮孩子但孩子总不努力。下面有一段留言,来自曾经前来医院和闫欣老师做过心理咨询的一位家长,我们觉得在这个问题上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其它家长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思考。

@家长:如何提高孩子的内驱力?我们很迷茫,找不到好的方法。孩子现在快13周岁了,在家的时候不学习、不运动,整天就要玩手机、吃零食等等,我们每天都在因为这些事发生冲突,苦口婆心地劝说他,带着他做运动,但是他总是会嫌累,嫌我们束缚他。他没有自控力,原来成绩还行,现在已经在班里倒数了。我们感觉他现在根本不在乎自己的状况,更不担心自己的未来,没有一点积极努力让自己好起来的心态,每天得过且过,混日子。我们现在心力憔悴,不知道该怎么办?管着他,他就说我们限制他太多,总和我们发生矛盾。不管他,手机玩起来一两个小时,爱吃糖吃零食吃油炸食品。如何才能提高他的心力?怎么才能让他真正的从内心努力并让他强大起来?

闫欣老师对于这位家长诉说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这位家长所描述的情境,我相信有不少家长会觉得非常熟悉,因为这种情况在许多的孩子身上都发生过,或者说正在发生,只是轻重程度不同。颓废,不自律,面对父母的担忧、操心无动于衷,无论家长用什么方法,孩子都仿佛是“摆烂”的状态,最后父母也无计可施了。在讨论之前,我想先问个问题,当我们主动做一件事时,背后驱使我们的动机是什么?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我想做,或者,我认为应该做。我们生活中做的绝大多数事情,背后都有这两种动机。再来看一看家长所描述的孩子的状况,不难发现,这个孩子是没有动机的。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内驱力。

“摆烂”不是一天促成的

通过家长的描述,我们很容易发现,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摆烂的。这个孩子现在13岁,但这些问题不是这时才出现,而是到了13岁家长才发现自己“管不动”孩子了。内驱力什么时候消失的?就是在家长不断的施压中,“你该运动了”“你怎么又不运动?”,孩子心中的运动不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长”。这项活动本身满足的只是父母,对孩子自己而言不再有任何吸引力,动机也就慢慢消失了。其他种种行为,种种在家长看来“不努力”的行为,其实只是孩子的一种反抗和“呐喊”。

如何让孩子回归正常状态

想要孩子回归正常的学习状态,强大自己的内心,首先要让他找回自己的内驱力。而家长要谨记,不能再越界。父母能做的,可能就是尽量给孩子尽量多的一些自由的选择和空间。比如说报什样兴趣班,经常跟孩子讨论一下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意义,对将来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而不是说一股脑地逼迫孩子去接受,必须要学,不得不学,学不好就不行。经常去跟孩子探讨:你觉得能够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哪里?让他意识到说自己学的东西还是有用处的,当孩子有了一些自主性的,他可能会逐渐对学习有点兴趣。

其次是胜任感,是一种“我能行”的感觉,是一种效能感,是一种自信的感觉。当一个人做某件事能够体验到价值感,被别人认可、肯定、鼓励、赞赏,他就会越来越想做这件事情,他就会有发自内心的动力;相反如果做这个事情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经常被批评,经常被打击,他就很难培养出兴趣。为了让孩子在学习上有价值感,就要对他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认可,多一些肯定。最后是归属感,或者叫安全感、连接感,是一种“我很好”的感觉。归属感是一个人被家庭、被父母所接纳的感受,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归属感之后,他就会一往无前,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他都依然会有勇气再次出发,因为他知道不管自己做的好与不好,总有人会接受。他在家里永远有他的一席之地,所以他就相当于没有了后顾之忧,就会永远有面对挑战的勇气和面对挫折的信心。“一个孩子只有确定他随时可以回家。他才会义无反顾的向前走”,这是对归属感最好的诠释。

如果孩子内驱力不足,家长又觉得力不从心,可以来咨询我们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门诊”,闫欣老师会帮助孩子找回最佳状态,不再躺平。

0 阅读:49

南蕾评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