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掌管东北行营后,为何让罗卓英当副手,而非擅长打仗的薛岳?

妙之评过去 2024-04-02 02:49:31

解放战争的东北战场上,随着我军深入广袤的白山黑水展开根据地建设,以及“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等战役的胜利结束,东野已经可以在东北站稳脚跟。不仅如此,随着杜聿明在四平战役的失利,也标志着我军反攻的开始,双方之间攻守已经逐渐易势到东野身上。

虽然国军依然能占据沈阳、长春、锦州等大型城市,但很明显,除了铁路和沿海城市之外,他们的活动空间逐渐被压缩……

而在这种“不利”情况下,老蒋也动了换将的心思。

老蒋和杜聿明

当时东北地区国军组合为负责行政方向的行营主任熊式辉,以及作为副手指挥对我军作战的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此二人也被称为二瘸组合。

两人算是国军里面干将,甚至前期还给东野造成过不小的麻烦,而换掉此人,就意味着需要派更强的人前往东北。

思来想去之后,老蒋还是决定让有着“小委员长”称号的陈诚前往东北主持工作。

而在陈诚接到去东北担任封疆大吏的消息之后,他直接点将了跟随自己多年的罗卓英,作为军事负责人,以东北行营副主任的身份前往东北。

而这个举动却陈诚系内部一人大为震惊,这个人就是——薛岳。

要知道陈诚系统内部最会打仗的之人,肯定非薛岳莫属,当年薛岳掌控九战区时候的,罗卓英还是其手下的集团军总司令而已。

那么陈诚为何会被老蒋派去东北,在选择指挥作战的副手的时候,为何选择罗卓英而非薛岳?

东北行营主任陈诚

陈诚入主东北

先来聊聊为何老蒋会选择陈诚

可能很多人会问,既然老蒋决定换帅有很多人,如白崇禧、李宗仁等人可以供老蒋选择,为何他偏要选陈诚呢?

其实刚一开始,老蒋的第一人选还并非陈诚,而是桂系的李宗仁。

在东北颓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为了抵住颓势,老蒋提出了自己对东北局势的解题思路:

为了挽救东北的战况,老蒋决定:一、缩小控制地区以迁就现有兵力;二、归并东北军政指挥机构,以便统一权责。所谓缩小控制区,就是放弃一些外围据点,集中兵力固守大城市;而所谓归并东北军政指挥机构,就是将东北行营和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两套指挥机构合二为一。(《解放战争·上》王树增)。

在北平的李宗仁

而这个人选,老蒋是想让当时担任北平行营主任的李宗仁兼任的,甚至还想将华北和东北组成一个战区。

可李宗仁认为,老蒋此举并非真的重用他,而是将他置于前台,当个傀儡。这两个地方的国军要么是国军中央军嫡系,要么就是傅作义的绥军,压根没人听他指挥,预期有名无实,不如直接拒绝。

而在李宗仁拒绝之后,老蒋只能想到自己的亲信——陈诚。

而对于陈诚来说,他对于去东北也是求之不得。

老蒋和陈诚

一方面,1947年1月,他以参谋总长的名义跑去华东督战,直接负责指挥对华野的作战,可在华东期间,陈诚的表现简直可以用糟糕来形容,在鲁南、莱芜和孟良崮战役中,国军皆被我军在运动中突破,马励武、李仙洲和张灵甫集团,尽数被歼。

而作为直接负责人,陈诚都差点被被其他派系的讨伐声淹没,再加上其他战场不断失利,作为总参谋长的他难辞其咎,也处于舆论的端口上。

对于陈诚来说,换一个环境的来说,未尝不是好事。

另一方面,东北地区已经是块富得流油的战区,这里不仅物产和物资丰富,而且驻扎在这里的都是国军王牌精锐,在8个军里面,全美械的就占了5个(新1、新6、13、53、71),半美械的也有3个(52、60哥90军),能掌握这支部队,无异于在控制财富地区的同时,还能扩充土木系的综合实力,何乐而不为?

因此当得知老蒋点将自己的时候,陈诚就已经迫不及待要飞往东北大展身手。

在指挥作战的陈诚

当时陈诚有多迫不及待呢?

在1947年4月,当陈诚还没去东北的时候,就开始派遣心腹跑到了东北收集熊式辉和杜聿明在东北期间的贪墨证据……

为此,气的熊式辉在会见杜聿明的时候,大骂道

“陈诚这个家伙现在窘极无聊,出坏主意。据可靠消息说,陈诚在关内指挥作战都失败了,想来东北出出风头,挽回他的面子,现在正想打我的主意。我走了你也难顶他,我们两人要想法子对付这个小鬼。”

不过任凭熊式辉再怎么腹诽,陈诚还是来了东北,而且还带来了专门指挥东北战事的心腹大将——罗卓英。

在东北的熊式辉和陈诚

为何副手是罗卓英而非薛岳

当东北的国军内部,甚至是我军方面看到陈诚带来负责指挥作战的东北行营副主任并非国军战神薛岳,而是罗卓英之后,都非常诧异。

别的不说,光说作战,薛岳绝对甩罗卓英一条街。

在抗战期间,在第九战区的时候薛岳和罗卓英两人就是上下级关系,罗卓英虽然号称“纵横万里声威远,十四年间独一人” ,但其作战并非皆是全胜,而且让他声名大噪的上高、高安、长沙等会战,其幕后指挥官皆是薛岳。而且在第9战区期间,罗卓英的单独战绩并不算理想,南昌战役就被日军追着打。

罗卓英

而在离开薛岳之后,罗卓英的战绩并没有提升多少。

在第一次远征期间,罗卓英的指挥全程不在线,不仅表现不如部将杜聿明、戴安澜和孙立人等人,更是在撤退时刻,手忙脚乱来不及布置,让日军一直尾衔追击,一路狼狈跑去印度。至此之后,罗卓英也远离一线作战,在抗战后期一直在后方充当看客。

抗战结束后,罗卓英被陈诚保举成广东省主席。

而另一边的薛岳,在抗战结束后还一直在前线作战,在解放战争初期一直担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负责和粟裕的华野交战,且不论战绩怎么样,薛岳本人是一直活跃在前线,再加上对日战绩。

所以,薛岳的军事才能肯定要远超罗卓英。

罗卓英和薛岳

那么为何陈诚不让薛岳上呢?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罗卓英更合适。

首先,是罗卓英是二号人物,薛岳是旁系。

陈诚去东北其实刚开始还是乐观的,他是要去干大事的,自然也要带上自己亲信去享福,薛岳虽然也是土木系的,但人家是旁系,压根就不能和罗卓英相比。在东北不仅要作战,更是要帮陈诚接收东北,这里面的龃龉自然也要自己人才能放心,因此薛岳自然被排除在外。

其次,-薛岳太有主见不听话,陈诚无法微操。

薛岳是一个刺头人物,哪怕是对上陈诚也是一样爆发争执,在第9战区的时候,薛岳经常因为作战问题和陈诚爆发冲突,在华东期间,正是陈诚越过薛岳直接干预指挥导致李仙洲在莱芜被我军歼灭,仅就作战来说,薛岳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兄弟,但并非一个合格的手下。

陈诚想要在东北一言堂,拥有绝对的指挥自主权,薛岳这样有主见的将领自然不会听从他的指挥。

陈诚和好友薛岳

最后,薛岳在华东屡战屡败,在风口上陈诚不敢用。

当时薛岳在国军内部的处境比陈诚更惨,在华东背锅之后还一直被同僚们指指点点,最后只能在南京担任参军长的闲职。如果让薛岳再去,反对者们就会以两人在华东的战绩来抨击两人,而陈诚自然也不想被的人抓住这个破绽,因此自然也不想让须薛岳去……

不过,陈诚+罗卓英这个组合,在东北将近1年的时间里,所表现出来的战绩并没有比“熊式辉+杜聿明”优秀到哪里去,甚至来说还不如。

在东北节节败退的陈诚

特别是罗卓英的表现,堪称灾难现场。

陈诚让他当副主任的目的就是顶替之前杜聿明的角色,同时帮助其整顿军队,指挥作战。但很显然罗卓英并不具备单独指挥一个战区的能力,当年在远征军时期,就经常被杜聿明骑脸反对,两人经常顶嘴,从这也看出罗卓英的魄力远达不到薛岳和杜聿明这个层级。

在东北的很多时间里,罗卓英更像是陈诚的应声虫,而非一个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副手,·以至于在军中威望并不到,在1947年冬天,国军新5军被全歼之后,廖耀湘和陈诚就这件事吵了起来,而双方争论的焦点是——罗卓英有没有打电话让廖耀湘去支援。而廖耀湘则说罗卓英没通知他,这要是换成薛岳,给廖耀湘多少胆子也不敢……

可以说,陈诚在东北屡战屡败,作为副手罗卓英难辞其咎。

陈诚和罗卓英(来自《解放》剧照)

本身就是来指挥作战的,但罗卓英却一直跟随陈诚的思路指挥,都知道陈诚的指挥菜,但他还不制止这位老长官的业余发挥,确实失职。

那么,如果薛岳来,结果会怎么样呢?

答案也是肯定的,国军在东北的败局,并非单纯的军事,而是在经济、人口、后勤、经营等方面的全面劣势,单纯靠一个作战将领想要翻盘怎么可能?

套用李宗仁和郑洞国的话来说,就是

“东北的败征已见,全部沦陷只是时间问题,任何人都不能起死回生,陈诚更不是能够挽狂澜于既倒之材……尤其在指挥大兵团作战方面,他是远不如杜聿明将军的,这一点在后来的东北战场上得到了更加充分的验证。”

在和杜聿明(左))吐槽陈陈诚的郑洞国(右)

所以,很多国军粉丝心中想着,如果陈诚带上薛岳的组合,能挽救国军东北的败局,无异于痴人说梦……

0 阅读:4

妙之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