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成为一个成语典故,是毛遂这个人一生中唯一的高光时刻。
如果毛遂知道了他日后的结局,恐怕会亲自动手,在自己背上刺上三个字:别膨胀!
一
毛遂的故事是这样的。
公元前258年,长平之战后,赵军主力几乎损失殆尽。秦军乘着大胜之威,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面临亡国的危机。赵王命平原君赵胜前往楚国求救。
平原君接到命令,准备挑选自己的门客20人同行。这些人要求文武兼备,可是挑来挑去,只找到19人。
正在平原君犯难的时候,他的门客毛遂主动站了出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
平原君知道,此人在自己门下三年,一向默默无闻,可见没什么本事,便拒绝了。
毛遂不服气,说平原君但凡早一点用他,他早就脱颖而出了。
平原君于是将他带上,另外19人都在嘲笑毛遂。
到了楚国之后,平原君和楚王商谈结盟抗秦,从日出时分一直谈到了中午,却是始终没有谈出一个结果。
这时,毛遂站了出来,拔剑陈词,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最终说服了楚王。
二
毛遂表达的,其实就两层意思。
首先是明目张胆的威胁:你楚王哪怕权势再大,此刻我利剑在手,近在咫尺,你的小命握在我的手上。
其次,是历数了楚、秦两国之间的世仇,意图激起楚王的羞耻之心和复仇之念。
毛遂成功了。赵、楚两国歃血为盟,共同抗秦。
这时,毛遂还不忘吐槽那19位同行,说他们都是碌碌无为之辈,只能因人成事。
言外之意,你们只能靠着别人才能办成事情,老子自己就能成事。
回国后,平原君将毛遂奉为上宾。
其实,毛遂真正厉害的,是他具有优秀外交家的胆色和口才。
胆色,就是不怕死,敢于公开胁迫楚王。
口才,则是慷慨陈词,却又刺中楚王的要害,令他无从反驳。
而其中最关键的,是敢于以命相搏的赌徒般的勇气。
至于他说的那一套,无论是思路还是话术,其实都是纵横家的看家本领。
而讲起纵横之术,他比起名满天下的苏秦、张仪,可是要逊色多了。
三
毛遂的结局,在史书中记载不详。
常见的说法,是他得到赵王和平原君的赏识,受到重用。
后来,赵国和燕国交战,毛遂被任命带兵作战。
这时的毛遂,真的是膨胀了,没想到自己的长处在于外交,对于领兵打仗一窍不通。
结果不出所料,他战败了,最后畏罪自杀。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局外人的立场,自然看的很清楚,毛遂的成就,是在唇枪舌剑的楚王大殿上,而不是在刀光剑影的血腥战场上。
他并非真正的文武全才。
再者,他固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他的厉害,主要是被同行衬托出来的。
可惜他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结局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