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日出
一
迄今为止,我有过两次夜间登山的经历。一次是读大学的时候,暑假里由专业老师带队,我们一帮同学一起登华山。一次是工作之后,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夜登泰山。
两次夜间登山,都是冲着看日出去的。登华山的那次,不幸赶上上大雾,一丝阳光都没有看到。登泰山的这一次,运气好一些,看到了很壮美的日出,算是不虚此行。
但是,夜间登山的辛苦,对一个胖子来讲,真的是不堪回首。
泰山日出
二
夜间登山,都是晚上11点以后动身出发,计划以六七个小时的时间登顶,好赶上看日出。
如果是结伴登山,一路上大伙说说笑笑,自然是热热闹闹,感觉相对轻松。只是爬到后半段的时候,因为通宵熬夜,体力不济,人会非常犯困,恨不得随地躺下来,睡上一觉。
这种情况下,爬到山顶的时候,即便是赶上了好天气,看到了瑰丽壮观的日出美景,但要是让人二选一,是呆在山顶看美景,还是找张床美美地睡上一觉,相信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而登山一路上的辛苦,自不待言。
夏天登山,身上的汗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没有停过。到了登顶的时候,衣服上会结一层白色的盐霜。
秋天登山,看似秋高气爽,绝顶登高,十分惬意,其实登山的时候很热。而等到在黎明时分登顶,气温往往降到了零度上下,加上寒风凛冽,能把人冻成狗。
还有,就是下山的时候,腿酸腿疼,弯都弯不下来,恨不得直接滚下山去……
登山这项运动,一方面苦不堪言,一方面上来了还得下去,除了看看美景,几乎相当于登了个寂寞。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登山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三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里面,自然山水的地位,一直都很高。诗有山水诗,文有山水游记,画有山水画,在主要的文化成就里面,山水都是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的成就和地位,是一代代文化精英共同成就的。这些伟大的哲人、诗人、散文家、画家,群星闪耀,辉映千古。
先秦的儒家,就提出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山乐水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一统江湖之后,成为了千年遗教。
中国本土的道教,以及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都蕴含了出世的思想。这种思想文化的熏染,结合了人类回归大自然母亲的本能冲动,更是为自然山水增添了魅力光环。
于是,像陶渊明这样的隐士,因为赞美山水田园而名流千古。而一些入世很深的纷纷攘攘之辈,也十分推崇山水之美,对无暇领略的山水之乐,不住口地表示艳羡。
山水的文化魅力,为登山这项运动增加了文化属性。这是登山的第一层魅力。
四
中国的古人,喜欢说山水怡情。其实,单纯的山水美景,通过视觉带给人的愉悦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再美的景观,只要反复看,很快便会审美疲劳。
虽说身在庐山之中,可能会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而产生不同的美感。但是完全熟悉了之后,看庐山和看一个假山盆景,其实没有多大的差别。
山水之所以能够怡情,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游山玩水的运动过程。
古人解释不了其中的原理,只能笼统地说是山水怡情。今天我们知道,人体里面,快乐神经递质有两种,一种是多巴胺,一种是内啡肽。
人在开始运动的时候,多巴胺激励人完成运动,以获得成就感。而在长时间枯燥的运动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分泌内啡肽,减轻身体的疼痛和疲劳感,让身体感到放松和愉快。
两者相辅相成,在运动中带给人快乐。
登山这种强度较大的运动,原本就具有快乐属性。这是登山的第二层魅力。
山高人为峰
五
中国古代的帝王,有一项心心念念的重大活动,封禅。
封禅是上到山上,而不是来到海上,或是大江大湖之上,为什么呢?
因为封禅是祭祀天地,是向上天传递消息。只有登到高山之上,才会觉得离上天更近一些,传递的消息,更容易被上天收到。
山的这种地理高度,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某种神性。
人在登山的时候,一步步登高的过程,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心灵高度不断攀升的过程。
而登高俯瞰,一览众山小,那一刻人的肉体所达到的高度,其实就是他的心灵所企及的高度。
山高人为峰。这种心灵升华属性,是登山的第三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