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是出家人,依照佛教的清规戒律是不允许吃肉喝酒的,更不会允许他们娶老婆生孩子,即使是少林寺的方丈也不例外。
在金庸的《天龙八部》中,虚竹的父亲少林的玄慈方丈正是和叶二娘偷情才有了虚竹,不过最后还是被人揭穿,身败名裂,由此可见和尚娶媳妇实为大忌。
而在法律层面上最早禁止和尚娶妻的时期,是在宋朝。 宋太祖赵匡胤规定,道士与和尚都不许结婚。
到了明朝,特别是在明太祖朱元璋高压统治时期更是严加禁止的,且是历史上规定最严厉的时期。朱元璋亲自颁布的法令,官方术语“捶死勿论”,就是如果和尚娶妻被发现了,需要被乱棍打死。
凤阳和尚,独一档
然而明朝时期的安徽凤阳籍和尚却还敢喝酒吃肉,娶妻生子,还不服徭役,好生快活!
根据《五杂俎》记载:天下僧惟凤阳一郡,饮酒,食肉,娶妻,无别于凡民,而无差役之累。相传太祖汤沐地,以此优恤之也。
这里的和尚难道为了女色连命都不要了?
其实,你只要扒一扒明太祖朱元璋的身世就可以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用个不太恰当的成语形容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朱元璋自称淮右布衣,老家就在安徽凤阳。朱元璋在公元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的一家小农户里,24岁化缘归来后开始造反事业。
朱元璋在开始他的伟大事业之前就是做和尚的,还是和尚里混得最差的那个。虽然他混得差,但是对凤阳的和尚抱有感激之情,读过我上一篇的观众姥爷应该知道朱元璋为什么对凤阳和尚抱有感激之情。
在他最无助最弱小的时候,是凤阳皇觉寺的和尚收留了他,让他有了一个可以喘息的时间。
因此,当年的和尚摇身一变成为明太祖的时候,还不忘和老家的和尚“有福共享”。
所以朱元璋就对凤阳府的和尚给出了优待政策。
朱元璋规定:凤阳府的和尚可以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还不需要承担徭役赋税,并且还可以娶美丽的女子为老婆,朱元璋还给和尚的老婆起了个特别正式的称谓——“梵嫂”。
百感交集的皇帝朱元璋建国后曾亲自登上凤阳的龙兴寺,御书题下:第一山。
这就是凤阳和尚为什么能在明朝可以“特立独行”的起源。
但和尚毕竟是和尚,喝酒吃肉,娶妻生子,这些行为与佛家的清规戒律明显冲突,肯定很难长久地实施下去。
据说朱元璋死后,凤阳的和尚们也就慢慢变回了真和尚,重新过起了青灯古佛,吃斋念经的日子。
是真的吗?
但是,如果你要深扒一下朱元璋早年在皇觉寺的经历,就又会觉得不解。
根据史料,朱元璋自幼丧父又丧母,童年悲惨不堪。
父母去世后,他来到了皇觉寺,但是他在寺里的日子并不好过。
刚到寺里的他,还是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在寺里干类似长工的活。
寺里的那些和尚,除了是光头以外,和普通人别无二样。元末时期的和尚甚至比一些地主过得还要滋润,他们有田地,可以雇佣佃户为他们劳作,把剥削贫农那一套玩得明明白白。
而朱元璋在寺里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自然而然得要被众多躺在酒池肉林的和尚欺负,是个人都能在他头上踩一脚。
史料记载,朱元璋在皇觉寺时,每天除了要做一些粗活,还要兼任寺院清洁工,仓库管理员,添油工(长明灯)等。不仅如此,和尚们要是心情不好,他朱元璋就铁定成为出气筒。再后来,皇觉寺也没有粮食需要和尚出去化缘时,朱元璋被毫无悬念地分到了饥荒最严重的地区。因此,与之前雇佣朱元璋的地主相比,这群和尚也好不到哪里去。
那为什么朱元璋在建国后,对此地的和尚这么优待呢?
有一种说法就是,朱元璋认为如果皇觉寺的和尚没有收留饥肠辘辘的他,他可能就没有后来的辉煌事业;如果饥荒时,和尚没有把他分到河西等饥荒最严重的地区,他就不能结识各路豪杰(也是乞丐),不能增长见识,不能了解各地风土人情,这些对他造反事业有帮助的东西。
所以朱元璋感激他们,对他们进行优待,颇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意味。
另有原因?
但是从朱元璋的性格特点分析,他被定性为是心胸狭隘,锱铢必较的人,这样感激皇觉寺和尚的行为肯定是说不通的。具体的原因,恐怕是随着朱元璋的去世而被永远地埋藏在了历史长河中,等待着历史学家,历史爱好者们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