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提醒!夏季夺命之虫又来了,一个月已有三人被叮咬后去世!

苑柏评健康 2023-09-01 06:05:03

近日,家住在浙江绍兴的王女士(化名)与母亲一起上山采茶,之后回到家中时,其母亲开始出现发热、腹泻。

发热

起初,家里人都觉得可能是老年人体质差,上山采茶劳累中暑所致,然而经过降温对症处理,症状丝毫不缓解,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老人开始出现精神谵妄等严重的并发症表现,家人赶紧将老人送到了医院。

然而,经过医生的全力救治,老人还是因为病情严重抢救无效死亡。

原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殊不知随后王女士一家四口人,相继出现发热、腹泻等严重的临床症状,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导致王女士一家出现这么严重病情的原因是病毒性脑膜炎,而罪魁祸首就是夏季十分常见的,俗称“夺命之虫”的——蜱虫。

其实,关于蜱虫咬人导致人死亡的病例报道不在少数,几乎年年都有。

曾经,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医大二附院就在一个月内,先后接诊了很多位因为蜱虫咬伤后住院的患者,其中有3位因为病情严重死亡。

住院治疗的王女士家人

也就是说,单在一个地区,蜱虫咬伤后致人死亡的人数就有3例了,由此可见蜱虫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多大。

夏天到了,户外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出行时多会选择树木、草丛较多的阴凉处躲避太阳,殊不知,这样就给了蜱虫靠近人体乃至吸附在皮肤上对人体进行叮咬的机会。

蜱虫,传说中的草爬子,也叫壁虱,鳖吃,俗称狗鳖、草别子、牛虱、草蜱虫、狗豆子。

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

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

蜱叮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可能感染。

“蜱虫病”,又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蜱虫叮咬

蜱虫体内有一种可怕的病毒,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也称新型布尼亚病毒),这种病毒可通过蜱虫叮咬而传播给人,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蜱虫携带的病毒分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类,新型布尼亚病毒是高致病性病毒的一种,本土化的名称叫淮阳山病毒,长角血蜱是其主要携带者,病人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出血及多脏器功能损害,临床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但像长角血蜱这样携带高致病性病毒的蜱虫所占比例极小。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病是首先在中国发现的。

目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国内的流行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湖北、河北、辽宁等多个省份,当然,主要集中在以上省份的山区、丘陵和森林地带的农村地区,而发病的人群,以经常在户外劳动或热衷野外运动的人为主。

蜱虫喜欢待在皮肤柔软隐蔽的地方。

像人体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最容易中招,要留心这些地方莫名长出的“黑痣”,也就是诊断蜱虫叮咬的最典型体征“焦痂”。

焦痂

蜱虫通常将口器埋在皮肤内吸血,并释放一种麻醉物质,所以被蜱虫叮咬时,人往往感觉不到,待它吸饱喝足后,被咬的部位红肿充血,才会在不经意间察觉。

这种被蜱虫叮咬后发生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起病急骤,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典型的病程可分为发热期、多器官功能衰竭期、恢复期三个主要的过程。大多数人会表现为急性发热,体温一般在38.0℃以上,伴有畏寒、食欲不振、乏力、肌肉酸痛,早期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患者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球结膜出血;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可出现意识障碍、肺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重症患者多合并神经、精神症状,预后较差。

该病病死率达12.7%-32.6%,而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仅有对症支持治疗。老年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者、治疗不及时的患者往往到院后病情偏重,预后较差。

但大多数患者经早期、及时、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值得注意的是,蜱虫病有长短不一的潜伏期,被蜱虫叮咬后,人最短2至三天,最长一月,平均一周左右时间。发病初期症状极易与普通感冒发烧混淆,在缺乏诊治经验的地区或基层医疗机构容易造成误诊。

由于“蜱虫病”有潜伏期,发病隐匿,目前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所以预防极为重要。

应对蜱虫叮咬,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取蜱虫的正确方式

如果确需要进入此类地区,应做好个人防护,最好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虫爬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虫不易粘附;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虫叮入或爬上,发现蜱虫后立即清除。

必须在野外作业或露营时,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可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驱避剂等。被蜱虫咬伤后不要硬拽,有症状应及时就诊。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

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蜱虫咬伤后的正确处理蜱虫常游离在墙面和地面以及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虫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尖头镊子或其他工具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

取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如不慎皮肤接触蜱虫,尤其是蜱虫挤破后的流出物,一定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向医生如实告知病史。

2 阅读:304
评论列表

苑柏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