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的“第一口酒”?酒类跨界惹争议!

中食财经 2023-09-22 10:51:18

当酒企努力模糊白酒“成熟”属性,跨界“招揽”年轻人时,未成年人或正在“懵懂入局”。

近日,贵州茅台陆续推出酱香拿铁、茅台巧克力,进行跨界营销时,“白酒+”气氛被推向高潮。随后“酱香大床房”、“茅台火锅”等新闻应接不暇。

事实上,近年来,酒类饮料化趋势明显。

据了解,茅台与瑞幸联名产品酱香拿铁,在线点单平台以及瑞幸实体店面均显著标识未成年人、孕妇、开车人士等不建议饮用的标语。但在线下零售店等渠道,均可以看到不少品类的含酒精饮料,且并未配有相关禁饮标识。

如此,随着含酒类食品火爆,未成年人的“第一口酒”引家长担忧。酒企为何“涌向”年轻人?酒类饮料化,又该如何划清“年轻人”与“未成年”的界限呢?

01

“年轻化”成酒企必考题?

泸州老窖自2016年以来,陆续联名推出香水、酒心巧克力、雪糕、奶茶等;洋河跨界雪糕、贵州珍酒上线冰激凌……事实上,在茅台之前,白酒跨界已是司空见惯。

值得关注的是,白酒跨界大都集中在茶饮、冰激凌此类与年轻人紧密联系的赛道。为何酒企均乐此不疲,努力奔向“年轻人”呢?

该现象背后,或是酒企对高度酒的“危机洞察”。

里斯战略定位咨询此前公布的《年轻人的酒》报告称,仅有11.2%的年轻人喜欢酒精度在30度以上的酒,而在年轻人的酒饮选择中,白酒只占13%,排名在葡萄酒、果酒、威士忌和啤酒之后。

为应对高度酒潜在危机,工信部早前发布了《关于加快现代轻工产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到“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国外消费群体发展多样化、时尚化、个性化、低度化白酒产品”。

业内认为,国家部委首次提出白酒年轻化和国际化,释放出白酒行业进行产能改革和换档升级的信号。

事实上,白酒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该情况。截至2022年12月末,963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企业169家。亏损面由2021年末的13.47%扩大到17.55%。白酒名酒化消费趋势,加速了利润向头部酒企集中,亦可能促使一些酒企转行饮料赛道,寻求新增长。

02

酒饮料普及隐忧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消费者需求“牵动”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但在这场“争夺年轻人”的混战中,缺乏强意志力的未成年人似乎亦无可避免的被卷入其中。

前几日,一则“女子给一岁儿子喝酱香拿铁并配文‘感谢我的好老公买的酱香拿铁,我和儿子半夜两点了还是精神抖擞,大眼瞪小眼’”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争议。

今年夏天,有不少家长反映,学校附近的小卖铺冰柜里,含酒精冰激凌与普通冰激凌混放到一块的现象并不少,还有将冰激凌产品做成酒瓶形状现象,且此类产品卖的火爆。不知何时起,含酒食品不知不觉获得了进入未成年人世界的“通行证”。

酒精,与未成年人之间,真的能和谐相处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医师王栋明确表示,“未成年人、青少年、儿童过早摄入酒精,产生‘第一口酒’的趋势,会诱导他们形成好奇心理,从而增加他们尝试饮酒的可能,甚至形成不良嗜好。”

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亦提出建议,限制酒精摄入,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15克,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慢性病患者不应饮酒。

针对个别厂家“创意”的“酒瓶状冰激凌”产品,有律师直言,将冰淇淋设计成酒瓶形状并大肆宣传,相当于变相鼓励未成年人和酒有更多接触,容易诱使未成年人尝试喝酒,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

诚然,未成年人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亦处在习惯养成期,且自控力相对较差。猎奇心态促使下,未成年人难免不会“放手一试”。此类情况应该如何避免呢?含酒精产品与普通食品应该如何“分界”呢?

业内人士表示,监管义务应更侧重于对未成年人活跃区域的销售抽查,如学校、幼儿园附近是否存在售卖或宣传酒精冰淇淋、酒瓶冰淇淋的情况。可在学校附近张贴举报热线,鼓励群众对向未成年人售卖酒类商品的行为进行举报,市场监管部门及时查处。

行业人士建议,针对酒类产品可能危及未成年健康现象,可能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企业在产品和宣传上做好清楚界定。如检察机关采用公益诉讼的方式规范这类商业行为,推进行业规范和严格执法,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防线。

此外,作为第一监护人的父母,需对市面上酒精类产品加以重视,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负责,切勿因“一时之乐”而让婴幼儿尝试酒类产品。毕竟,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义务。

事实上,“含酒精产品被未成年人食用”现象的发生,亦将直接影响到相关品牌的形象。面对消费者质疑,酒企或还需做更全面考量,才能真正奔向年轻人。

0 阅读:0

中食财经

简介:洞悉行业趋势,把握市场先机。食品行业第一手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