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晚年与匈奴决战,汉军几乎全军覆没,为何匈奴却活不下去了

青易谈历史 2023-02-10 16:22:00

汉朝历史上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他一改对待匈奴的外交策略,通过3场大战结束了匈奴的统治局面,并打出了属于汉人的尊严,从此匈奴的辉煌一去不复返。

值得一提的是,从相关的历史记载来看,汉武帝执政晚年汉军对匈奴的战争屡战屡败,匈奴重新掌控了战争的主动权,形势对汉朝非常的不利。

可让人纳闷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汉王朝政权依旧稳固如初,强大的匈奴却开始四分五裂,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想要了解这其中的原因,还得从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说起。

汉朝3场战争转守为攻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将蒙恬赶出河套地区,然而秦朝末年中原大地陷入战乱之中,匈奴则趁机不断发展生产,渐渐地走出了衰败的阴影,对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冒顿单于执政期间,匈奴部落不断向四方扩张,先后吞并了东胡、楼烦、河南王等部落,肥沃的河套平原再度落入匈奴人的手里,中原前往西域的道路也被其控制。

汉朝初期,刘邦、吕雉、文景二位皇帝为了发展生产,不得不采取联姻的方式维持与匈奴和平的关系,军事上一直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

汉武帝执政时期,汉朝经历文景盛世的发展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汉武帝本人也是一位铁血皇帝,于是整个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战略从防御转变为了进攻。

根据历史的记载,汉武帝执政的中期对匈奴一共发动了3场比较大的战争,它们分别为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打的匈奴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公元前127年匈奴大举进攻西汉上谷、渔阳、辽西等地,汉武帝派遣卫青进攻匈奴盘踞的河南等地(河套平原南部的地区),汉军通过“迂回战术” 绕到匈奴后方,切断了他们的后方补给线。

与此同时,卫青又派遣大军分别包围了白羊王、楼烦王各个击破,最终匈奴数千人被活捉,此战过后汉朝重新控制了河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

依靠着河套平原的战略优势,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又派遣霍去病进攻河西之地(河西走廊一带),霍去病率一万骠骑出陇西分多次进攻匈奴,斩杀、俘虏匈奴大军数十万人。

河西之战让汉朝控制了整个河套地区,后来汉武帝设立武威、酒泉、敦煌、张掖四郡,并且在秦朝的防御工事上又加固防御,从此之后彻底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威胁。

汉军与匈奴的第三战则是霍去病的成名之战,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分两路攻打匈奴,此战也被称之为漠北之战,汉军一共歼灭匈奴9万余人,而霍去病一人独占7万余。

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便来源于此战,自此之后匈奴再也无力南下,汉武帝、卫青与霍去病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功绩。

可惜的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卫青、霍去病二人先后去世,痛失大将的汉武帝不得不停止对匈奴的战争,双方迎来了一段时间的和平期。

匈奴击败汉军重掌主动权

西汉与匈奴之间的和平大致维持了十余年,在此期间匈奴人不断休养生息,元气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当时,汉朝的大将卫青、霍去病已经去世多年,于是乎匈奴再度扣边。

公元前103年汉武帝任命赵破奴为将,率领大军攻打匈奴想要一举解决北方边患,可惜的是先后数场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史书记载匈奴“遂没其军”。

几年之后,贰师将军率领兵马攻击右贤王部落,此战前期斩杀匈奴万余人,可在回军的途中却中了匈奴的埋伏,汉军主力被匈奴人围歼,活下来的人不足四成。

李广利也曾率领数万骑兵攻打匈奴,结果因为孤军深入被围困,不仅损失汉军士卒数万人,自己也不得不投降匈奴,汉武帝战略主动便为了被动。

汉武帝执政中前期的确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但在执政后期却开始变得昏庸,他不仅重用酷吏,甚至还沉迷修仙问道,以至于造成了后来的巫蛊之祸。

西汉王朝的内部矛盾不断升级,甚至朝堂上的政治矛盾也十分的尖锐,整体国力远远不如早期。总的来说,对外战争陷入泥潭,内部政治也混乱不堪,曾经强盛一时的汉朝颓废之势尽显。

对于西汉当时的现象,史书是这么形容的“城郭仓廪空虚,民多流亡”、“天下虚耗,人复相食”,最终匈奴还是重新夺回了对漠北的控制权,西汉再度暴露在匈奴的威胁之下。

按道理来说,汉军在卫青、霍去病之后的战争中屡战屡败,能战之士几乎没有多少了,可是在后来的几十年间西汉坚持了下来,匈奴却开始四分五裂,多少让人感觉有些匪夷所思。

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汉武帝、匈奴之间的战争有关,也与中原王朝、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与汉昭帝的对外政策也有一定的联系。

为何最后却分裂了

匈奴的巅峰期是冒顿单于执政时期,当时匈奴的控弦之士大致在40万左右,匈奴人皆是上马为兵、下马为民,这40万士兵占据匈奴人口很大一部分比例。

漠南之战中,卫青斩杀匈奴骑兵的数量几千人,河西之战霍去病在皋兰山下汉军斩杀匈奴近万人,祁连山下又斩首三万余人,漠北之战中霍去病更是打入了匈奴王庭。

此战过后,霍去病“降异国之王三十二”,这些王庭部落统领其部众数十万人归顺汉朝,所以说漠南、河西、漠北三场战争,匈奴人损失的不仅仅是军队,还有他们为数不多的人口。

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匈奴的实力因战争而削弱,西汉王朝也因为战争陷入泥潭,所以才会出现上文提到的民多流亡、人复相食,但两方不同的种族文化,使得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恢复的快慢也不同。

西汉王朝是农耕文化,老百姓有着固定生活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只要是风调雨顺几年之后生活就能回归正常水平,这便是农耕文明的稳定的优势。

匈奴则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军事上他们虽然对汉朝占据优势,但随着河套肥美草原的丢失,他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生活资料也越来越少,不得不重新过上一边掠夺一边流浪的生活。

漠北一带的天气本就十分寒冷,匈奴人很难再向北迁徙,东部又被强大的汉朝占据,为此他们不得不向西部与西域民族争夺生存所必须的空间。

有利益冲突变回爆发战争,尤其是在种族生死存亡之际,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西域多国开始与西汉王朝结为联盟一统反抗匈奴人的统治。

乌孙国曾是西域多国之一,面对强大的匈奴人入侵选择与西汉合作,公元前71年汉朝联兵20多万与匈奴展开大战,匈奴军队溃败元气大伤。

匈奴本就不是一个整体,他们是由很多个部落联合而成的一个部族,这样的一个联盟在顺境中如同铁板一块,但逆境中却很难做到“共苦”。

战争失利、领土无限被压缩、人口不断减少,再加上前所未有的天灾到来,匈奴的困境日益加剧,以至于内部矛盾开始被激化,强大的部落抢夺弱小部落的资源。

弱小的部落无法抵抗强大部落的侵略,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选择投降汉朝,加快了匈奴的衰败。公元前60年匈奴老单于身死,即位的新单于屠耆堂开始排除异己,日逐王部落投降汉汉朝。

2年之后,匈奴内部分裂为5个部落分别为呼揭单于、车犁单于、乌籍单于、屠耆堂单于和呼韩邪单于,这一时期被誉为五单于争立时期。

一把筷子不容易折断,但一根筷子却容易折断,5个单于各自为政给了西汉王朝纳降的机会。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长安朝贡自请为婿,至死都与汉朝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公元46年,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因部落矛盾的不断冲突匈奴再度发生分裂。日逐王麾下的数万匈奴人被称之为南匈奴,投降汉朝后被安置在河套地区一带,漠北的匈奴则被称之为北匈奴。

漠北天气寒冷、土壤贫瘠,恶劣的环境导致北匈奴的发展缓慢,困境再度使北匈奴内部不和谐,各大部落之间经常大打出手,最终一部分北匈奴慢慢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一部分融入中原王朝之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虽然没有彻底击垮匈奴,甚至在后期还被匈奴翻盘,但他的战争却让匈奴陷入了发展的泥潭无法自拔。

汉王朝凭借着农耕文明的优越性慢慢地发展起来,匈奴则因游牧文化的局限性一点点丧失优势,最后四分五裂直至消失。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0 阅读:4

青易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