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将军一个月打败越南,回来时却怒气冲冲,都没人敢过去接机

爱吃凉历史 2024-10-12 06:24:39

1979年3月,在短短的28天内,许世友将军率领解放军雷霆出击,接连攻克越南的高平、同登、谅山,甚至逼近了河内。战场上传来的捷报让人振奋,这场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胜利迅速巩固了中国的边境防线。许世友的指挥才能再次得到展现,外界对他的评价也随之达到了顶峰。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许世友班师回国时,迎接他的场面却格外冷清。机场上空空荡荡,甚至没有一位军中高层前来迎接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许世友气势汹汹地下了飞机,神情严峻,怒气几乎压制不住。短短的28天,他带领部队打下了如此辉煌的胜利,为何回国时却没人敢来接机?

决战前的布局

1948年9月,毛主席对济南战役的指挥权交予了许世友,济南的城防坚如磐石,防御线层层叠叠,似乎无懈可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全面攻击策略难以奏效,因此他提出了“牛刀子战术”,这一战术的核心是集中兵力和火力,在国民党军的防线上实施精确的重点突破。

为了贯彻这一战术,许世友指挥东、西两个集团部队从城市的不同方向发起攻击,形成对国民党军防线的双向夹击。东集团部队在黎明前悄然布置好进攻的起始位置,随着第一缕曙光的出现,炮兵开始对国民党军的前线防御工事进行密集轰炸,制造出一道道缺口。西集团部队则在炮击开始后不久,迅速向这些缺口发起冲击。

在战斗的初期,许世友亲自站在指挥所前,通过望远镜观察战场情况,每一次国民党军防线的松动,他都能第一时间指示部队利用。为了确保信息传达的及时性,他特别指派了信号兵在前线与指挥所之间快速传递战场动态。随着战斗的深入,东西两翼的部队逐渐向城中心挺进,压缩了国民党军的活动空间,许世友命令部队不断调整攻击的重点,针对国民党军防御的薄弱环节发起猛烈的冲击。

通过密集的炮火和灵活的机动,解放军逐步削弱了济南的城防。在连续的攻势下,国民党军的抵抗开始出现疲态。许世友抓住这一机会,调整了战斗的策略,命令所有部队加大攻击力度,尤其是在国民党军防线已被突破的区域,增派兵力进行深入。

连续作战

在攻克了济南的外围据点后,许世友马上下达了新的命令,要求部队继续推进攻击外城和内城,不给国民党军任何喘息的机会。由于许世友的精心部署,部队迅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一道防线,进而向内城挺进。在攻击外城期间,炮兵部队对敌方防御点进行了精确打击,为步兵的推进扫清了障碍。

当部队开始攻击内城时,战斗的难度加大。内城的街道狭窄,每一条街道和每一座建筑都可能成为国民党军的防御点。

夜间,许世友继续保持对部队的高压动态指挥,利用夜色掩护,指挥部队在城市中进行隐蔽行动,多次出其不意地打击国民党军,大大削弱了国民党军的战斗力。

在连续作战的策略下,济南的城防被迅速攻破,解放军只用了短短8天时间就全面控制了济南城。战役结束后,由于第9纵队的25师73团和第13纵队的37师109团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和高效,这两个团被分别授予“济南第1团”和“济南第2团”的荣誉称号。

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的策略调整

1979年,许世友再次被委以重任,负责指挥广西方向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面对南方复杂的作战地域,许世友仔细研究了地形和敌情。广西边境的地势极为险峻,山高林密,河流纵横,许多地方几乎难以通行。越南军队对这些地形十分熟悉,占据了有利的防守位置,特别是在高平这一重要据点,他们已经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企图阻挡解放军的进攻。为了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优势,许世友与他的副手周德礼多次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突破口。

经过周密的商议和情报参考,他们最终决定以布局和念井两个地区作为主攻方向。布局和念井两处地形较为开阔,适合大部队展开行动,并且这两个地方与高平直接相连,攻下后便可直接威胁越军在高平的防线。许世友认为,只要能迅速突破这两个区域,越军在高平的防守力量将无力抵挡,解放军将能够迅速推进到越南境内。

2月17日凌晨,战斗打响。按照许世友的计划,解放军各部队在炮火的掩护下,开始向布局和念井发动全面攻击。炮兵对敌军阵地进行了密集轰炸,巨大的爆炸声响彻整个前线。敌军的防线在猛烈的炮火下出现了多处缺口,许世友下令部队立即发起冲锋,利用这些缺口进行快速突破。东、北两个集团的部队进展顺利,在短时间内就突破了敌军的前沿阵地。

战略坚持与部队士气

南集团负责攻打复和县城的水口旅在行动中遇到了极大困难。复和县城地势复杂,四周山岭连绵,守敌在此布置了坚固的防御阵地。水口旅经过多次尝试,依然未能攻克敌军的主防线。越军的碉堡构筑在高地上,火力强大,给水口旅带来了极大压力。

作为南集团的总指挥,许世友一直密切关注水口旅的进展。向仲华政委提议,将迟迟无法突破的水口旅撤下来,用机动集团的南京旅来替换。向仲华的想法是,南京旅在以往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或许能更快地突破敌军防线,打下复和县城。这一建议从战术上考虑是合理的,但许世友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许世友在指挥所内拍案而起,态度坚决地反对调换部队。他命令水口旅必须继续作战,直言如果他们打不下复和城,旅的番号就会被取消,部队将地解散,士兵们将编入其他部队。这一命令迅速传达到前线,水口旅的官兵们立即明白了事态的严重性。撤换的机会已经没有,唯一的选择就是继续冲锋,完成任务。

得知命令后,水口旅上下立即展开了紧张的战斗动员,各连队的官兵自发组织起来,纷纷递交请战书,争相要求担任先锋部队。他们重新评估了越军的防御部署,并制定了新的进攻计划。这一次,他们决定集中兵力,对复和县城西面高地发起猛攻,彻底打垮敌军的抵抗。

战斗再次打响,随着冲锋号的响起,水口旅的官兵们在炮火的掩护下,冒着越军的密集火力,奋勇向前。高地上敌军的碉堡虽然坚固,但在水口旅官兵的强烈攻势下,防御逐渐松动。炮兵一轮又一轮地对敌方火力点进行精准打击,步兵则紧随其后,逐渐逼近越军的防御阵地。

战斗中,水口旅的士兵们展现了无畏的战斗精神,几次冲锋都毫不退缩。随着阵地逐渐被攻占,复和县城的守军开始溃退,越军四散奔逃。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水口旅终于拿下了西面高地,敌军的防线彻底崩溃。此时,复和县城的大门向解放军敞开,水口旅顺利突破了敌军的最后一道防线,全面控制了复和城。

战后评估与批评

1979年3月5日,新华社奉命发表了一则重要的撤军声明,宣布解放军将在越南边境的自卫还击战结束后撤军。这场战争在短短28天内迅速展开并取得了巨大胜利。次日,许世友将军亲自指挥各部队有序撤回国内。在他的精心指挥下,解放军先后在高平、同登、谅山等地取得了关键性胜利,甚至逼近了河内,极大地震慑了越南方面。

在这场持续不到一个月的战斗中,解放军的表现让外界刮目相看。然而,当许世友班师回国时,迎接他的人却寥寥无几,甚至没有人敢前去接机。这背后的原因,源自于他在战后对军队和后勤系统的不满和严厉批评。早在撤军之前,许世友便连发数封电报,直接向总参表明他对部队和战斗准备的不满。

在这些电报中,许世友将军毫不留情地指出,解放军已经30年没有经历过大规模实战,部队的训练水平严重下滑。他指出,许多士兵已经习惯了和平时期的生活,对战斗的适应能力不足,甚至有人把这次的对越反击战当成了简单的军事演习。

不仅如此,许世友还特别批评了解放军的训练计划。他指出,部队的训练长期以来主要针对北方战场进行,重点是北方平原和寒冷气候下的作战,几乎没有针对南方密林作战的专门训练。而在越南边境,这种复杂的丛林地形对部队来说是极大的挑战。许世友认为,如果军队能在平时加强针对南方战场的训练,很多损失是可以避免的。

除了作战训练问题,后勤保障的不足也是许世友将军强烈批评的重点之一。他在电报中直言,后勤部门似乎没有意识到南方战场的特殊性,依然按照国内常规战斗的后勤标准进行物资配备。许多士兵在丛林中行军时,每个人都负重超过60斤,这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下非常困难。尤其是雨季时,士兵们的雨衣一旦被淋湿,就变得沉重无比,甚至比不穿还不方便。

许世友将军在战后的批评,实质上是对整个军队体制的一次深刻反思。正是因为他在电报中毫不留情地指责了从作战到后勤的各个环节,很多人担心与他见面时会被直接质问甚至批评,因此才没有人敢去接机。许世友的批评并不是针对个人,而是对整个军队在长时间没有实战的情况下暴露出的诸多问题的总结。

参考资料:[1]杨永利.许世友将军的革命生涯与爱国情怀评析[J].兰台世界(上旬),2013(12):18-19

0 阅读:64

爱吃凉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