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上补课班,一定输在起跑线?德国人这样教学生

紫龙观察 2024-06-27 11:34:01

图为在辅导班学习的学生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广泛关注,事情起因是南京李女士,从2018年开始就让孩子在一家培训机构补课,几年下来一共花费了68万多。但是孩子上初中后,成绩很不理想,尤其是数学。经查询发现,该机构数学教师只有小学教师资格证,李女士找到该机构要求退费,而机构只愿退回未上课时的费用。还表示虽然老师没有初中教师资格证,但并不影响教学。

这种辅导乱象在国内屡禁不止,教师资格问题、教学环境问题、教育能力问题、天价辅导费等情况层出不穷。在经济利益面前,许多教育培训机构聘请未经认证的教师,以降低成本和提升利润。这些教师缺乏专业的教学技能和经验,难以为学生提供高标准的教学服务。

如此这般,还有许多家长争先恐后的把孩子送进辅导班。当学校的学习进度无法跟上,家长们会选择让孩子参加校外补课。如果补课效果仍然不理想,他们会继续投入更多的时间来帮助孩子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家长们也开始为孩子的学习制定详细的计划,充分利用每一分钟,从放学后补课到假期,甚至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他们还会通过辅导机构提前预习下一个阶段的课程。

图为林立的辅导机构

“补课热”的背后是家长对于孩子获得更好教育资源的渴求。“重点学校”这几个字压在家长的心上,让孩子出人头地,未来生活更加美满幸福,这就必须要先苦后甜,而孩子也必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除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外,学校的不公平政策也是很大的原因。每年考试季来临,一些学校会派遣教师到附近的小学进行调查,其目标是识别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也就是所谓的“掐尖招生”。

国内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给孩子报大量辅导班,那么国外的教育是否也是如此呢?拿教育位于世界顶尖水平的德国来说,他们虽然人才济济,但德国明文规定,禁止开设学前教育学校,也就是说,德国孩子在上学前,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以任何形式进行学前教育。

不仅是学前,上学后的作业负担也是几乎没有。德国一般只上半天课,课余时间会根据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学校的素质教育课程。这种教育理念一直从小学延续到大学。

图为德国小班教学

中国家长和孩子把考上好大学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而德国并没有考大学这一说法。大学是申请的,只要申请通过就可以去读大学。并且大学的教育是免费的,德国认为教育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不应该成为获取利益的方式。而一些德国的孩子梦想是做一名技术工人,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

德国社会的任人唯贤和任人唯才观念,催生了其世界级的科研实力和制造业实力。德意志民族以其严谨和务实的特性闻名,而这一民族精神也正是德国教育体系的基石,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强化的良性循环。

再看中国良莠不齐的辅导机构,国家也意识到需要整顿这种不良风气了。2021年7月,国家出台了双减措施,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

双减政策三年来,在校外培训机构整顿、基础教育环境、课后服务等方面均取得成就。在减轻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也在有意识地让他们接触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知识,以拓宽他们的视野。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为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

在双减下,各地学校陆续推出“5+2”课后服务,学生放学后将有额外的学习时间,这段时间将由教师参与指导,旨在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也会安排各类学科深化、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在双减政策的实行下,实现了不上补课班,也能赢在起跑线。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家长不应再把孩子拘于学习成绩,一味的指望辅导机构可以把孩子教育成才是不现实的。在双减之下,多关注孩子的精神和想象,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才能更好的助力孩子成长。

0 阅读:13

紫龙观察

简介:最全的军情动态,尽在紫龙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