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过,人生有三大恨事: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
看了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2》才知道,这三大恨事不都是她的原创。
《海错图》是由明末清初的浙江人聂璜绘制的一部海洋生物图谱。聂璜把他在中国沿海所见所闻的各种生物都画在了这个图谱中,旁边还有他的备注和诗文。
虽然他的画工一般,但这部书仍旧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说是300多年前古人对海洋生物的认识总结。受时代、学识所限,书中的记载真真假假,有的还很夸张,就像《山海经》的故事,但看起来很有趣味。
此书在清雍正年间被太监苏培盛带入皇宫,深受历代皇帝的喜爱。如今,前三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四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海错图笔记》是博物学家张辰亮对《海错图》的一番详细考证,书中充满了考据和旁征博引。
人类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对于占地球表面七成的海洋,认识了解的远远不够多,相较于星空宇宙,海洋也同样深邃浩渺,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等待着人类去探索认知。
出名趁早的张爱玲后来定居美国,过得不尽人意,可能是思念她的家乡魔都,研究起了《红楼梦》,并写出了一本考据《红楼梦》的书叫《红楼梦魇》。
这三大恨事就出自这本书里,原话是这样:
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地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前两恨的原创是宋代的名士彭渊才,他的完整版是五恨: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橘大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曾巩)不能作诗。
鲥鱼是长江三鲜之一,另外两个是刀鱼、河豚,它们都是洄游性鱼类。
鲥鱼平时生活在海里,等到快产卵时就开始游进河水中。 它不光游进长江,也游进钱塘江、珠江。
鲥鱼虽然刺多,但肉质非常细腻。鲥鱼在古代还是皇室的贡品,明清两代都有专门的“鲥贡”。
做鲥鱼时,鱼鳞不能刮。鲥鱼的鳞下有一层脂肪,一刮鳞,脂肪也被刮掉了。这层脂肪最香,蒸鱼时,它会沁入鱼肉。
鲥鱼的经典做法是清蒸,配以香菇、火腿、笋片、酒糟。吃过的人对它的评价是三个字:透骨鲜。
什么时候的鲥鱼最好吃呢?按照书上的说法,是那种刚入江、游到江浙地区时的鲥鱼最肥美。
鲥鱼进入淡水后几乎不吃东西,只靠消耗自身的脂肪,越游越瘦,等到游进江西,就成了皮包骨,已经没有多大吃头了,甚至还被起了一个侮辱性的名字“瘟鱼”。
因为滥捕、污染、修大坝等原因,如今鲥鱼在长江已经消失了几十年,珠江、钱塘江也同样没见过它的身影。市场上卖的鲥鱼,都是外国进口的。来源有两个,东南亚的长尾鲥和美国的西鲱。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相信不久的将来,鲥鱼能够重返长江、珠江、钱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