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原来与天命观有着紧密联系,探寻华夏民族岁时密码

船长卡戎 2024-02-12 11:33:02

给各位朋友拜个年。

从前有个重要的日子叫“岁首”,也就是现在咱们过的农历新年。那时候,人们相信这个日子是神明和祖先最愿意听到子孙们祈福感恩的日子。所以会在年头岁尾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这就是最早的“腊祭”。这个习俗,据说可以追溯到虞舜那个时代。不过呢,当时并没有统一规定哪一天是一年的开始。

后来,不同的朝代对岁首的日期有不同的定义:比如夏朝时候,他们把现在的正月看作一年的第一个月;到了商朝,却以十二月作为一年之始;周朝时又改成了十一月为岁首。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就是公元前104年,才正式确立了每年的一月一日。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正月初一,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并且这个规矩一直沿用到现在。

但是您知道吗?

咱们现在过年所庆祝的“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就是从农业中来的。很久以前,我们的老祖先们过日子最离不开的就是种田。那时候人们特别重视五谷的成长周期,因为这关系着他们一年的温饱。

当庄稼成熟的时候,就意味着一年过去了,这就是“年”的最初含义。就像《说文解字》里讲的那样,“年”最早的意思就是指谷物熟了。想象一下,每当金黄的稻谷、饱满的麦穗随风摇曳时,那就是大自然告诉人们又一个丰收年到了。

但这里有个天大的难题,那就是时间。一年中适合播种庄稼的日子就像流星划过夜空那样短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时”。如果错过了这几天,庄稼就会不发芽不结果。这一年可能就会颗粒无收,那可是关系到整个部族能不能吃饱饭的大事!但那个时候,没有手机和电脑告诉他们啥时候该种地。啥时候该收割。

那该怎么办呢?

传说5000年前,有一个伟大的首领名叫轩辕黄帝,他带领着华夏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有一天,黄帝注意到他的部族中有个叫羲和的人,特别擅长观察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四季变化。尽管那时的人们还没掌握这些规律,但羲和却仿佛有某种天赋,总能从星辰变换中看出些门道来。于是,他就派羲和专门研究天空中的日月星辰与地上四季变化的关系。这个传说虽古老,但却反映了人类对于宇宙探求的本性。也点出了古人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天上的星星和太阳月亮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钟表。

于是乎,古人们开始仔细观察星辰运行的位置。记录下太阳从东到西的轨迹,以及月亮由亏变盈的过程。终于摸索出了属于咱们华夏民族最早的农事历法。当我们的先辈们研究如何记录时间流转时,就把这种计算方法形象地称为“步历”。每一年的开始,就像我们迈出新一年的第一步,是整个一年历法计算的起点。这一天被赋予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履端”,意思就是历法之始新年之首。目前看,10000年前的磁山遗址已经对历法有了很深的了解。

每当春天的第一抹绿意爬上柳梢头,当北斗七星指向那个特定方位,就意味着春耕的好时节到了;而秋天,当某颗亮星升起在东方,便是秋收的最佳时刻。就这样,靠着对天象的敬畏与理解。古人们成功地把天地间的奥秘化为了实用的农业知识。既保障了五谷丰登,也让天文学这门学科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不断壮大起来。

他们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每年总有那么一天,太阳照射下来时,影子最短这就是夏至日。并且年复一年,无论是过了一年还是两百年,甚至一两千年。每到那个时候,夏至日都会准时到来,就像一个从未爽约的朋友。

于是古人们心里就琢磨开了:“你看这太阳和时间始终如一,每次到了特定的时候,都不会迟到早退。这不就是一种极高的诚信表现吗?”因此,他们领悟出了“至信如时”的道理。也就是说,做人做事就应该像日出日落一样,说到做到诚实守信。

后来商朝时,人们把这种对诚信的理解融入了文字之中。看甲骨文里的“文”字,就像个人儿笔直站着,重点突出了他的心。这是在告诉大家,人最重要的是修心养性。而怎么修心呢?就是要靠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这就是从天文观测中诞生的“天命观”。

我们现在欢欢喜喜过春节,就是在传承那些古老的记忆。把对土地的深情;对丰收的期盼;和对道德的追求一点点编织进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血脉中。一代又一代人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我们,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在年复一年的春节庆典中,不断延续并强化了这份深深烙印在骨子里的文化记忆。

祝各位朋友新春快乐!

0 阅读:15

船长卡戎

简介:上班带娃看书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