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北京中产家庭,三个如履薄冰的鸡娃故事,真实得扎心

蓝橡树育儿 2024-03-28 00:02:39

借助冰球运动的题材,深入家庭教育去思考。“如履薄冰”,是孩子艰辛追梦的状态,也是家长当下教育的困惑。

蓝橡树专栏作者:立正妈妈,国家人社部 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

2018年的夏天,一支少年冰球队进行重组,三个2009年出生的孩子——

66号于力凡、95号曲瑞晨、97号翟子男。

他们带着对冰球懵懂的热爱,向我们展示了各自挣扎、努力追梦的成长历程。旋转的冰球,少年初长的迷茫,背后父母和家庭不为人知的默默付出。

影片历经三年多的追踪拍摄,从冰场之上延伸到他们的生活之中,真实记录了三个家庭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让观影的父母陷入沉思——

育儿,有没有正确的方式?成长,有没有最佳的选择?

三位少年,三个家庭的成长故事

冰球,这项以冰刀和冰球杆为工具的球类运动,不同于篮球、足球,小众冷门且投入甚多,堪称“费钱费劲费爹妈”。

单纯穿装备这件事,就比较复杂,离不开家长的帮助,基本上每次训练都得搭上一个人全程陪同,比其他体育项目更需要父母的付出与陪伴。

所以,训练场上,你会看到一个个八九岁的孩童,穿着沉重繁琐的冰球装备,挥动着手中的球杆,带着一股拼劲,灵活地满场穿梭。

也能看到冰场边等待的家长,全神贯注随孩子移动而闪烁的眼神,时而为孩子的进球欢呼雀跃,时而为孩子的失误分神而气急败坏。

最初说好的是“培养一个兴趣爱好”,但当真投入大量金钱和时间精力后,家长的期待,也不自觉间发生了改变。

只是当作爱好特长,还是往职业发展?是留在国内,还是出国深造?对于未来,大家有着各自的担忧。

1、作业本里找不到的快乐,在冰场上找到了

95号的曲瑞晨初学冰球时才7岁,成绩不好,纪律不好,在学校得不到认可,沮丧地自暴自弃。

为了给孩子更合适的学习环境,父母辗转多地,搬了三次家。

生活中,曲瑞晨是“不听话”的学渣

最初带孩子学习冰球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孩子有一技之长,能让“别人多看两眼”,帮孩子在集体中找到自信。

学习冰球很难直接帮助升学,但冰球带来的改变,却让曲瑞晨妈妈看到了“学渣”儿子专注投入、精神焕发的另一面。

在冰球场上,曲瑞晨的能力得到展示,每一次肆无忌惮地冲击、挑战、摔倒、爬起、再出击,都有一股蓬勃向上的勇气。

那是一股发自内心的激情和冲劲。

在冰上撒开跑的曲瑞晨,被教练称为是冰场上的“killer”,这是他在教室里体会不到的成就感。

但冰球训练除了激烈也异常辛苦,从换衣服到上冰,每场训练和比赛加上穿脱装备,差不多就得2个小时,往返路上也要2-3个小时,周末有时一天一练一赛,加起来就得7-8小时。

为了节省时间,睡觉换衣服只能在去训练馆的车上完成。小小年纪的曲瑞晨也有过情绪,质问过妈妈,“你八岁辛苦,还是我八岁辛苦?

曲妈妈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代人的“辛苦”已然不同于我们那代人。

好在比起面对学习时的焦头烂额,冰球训练虽苦,但也带给曲瑞晨一种全新的自信和快乐。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获取了理解世界的新角度。

冰球点燃了曲瑞晨眼里的光,也安抚了曲妈妈因为他学习不好而焦虑不安的心。

有一次探讨未来,曲瑞晨问道——“如果打冰球,以后可以不考大学吗?”

曲妈妈虽楞了一下,但还是如实回答——“可以不读。”这也是她在看到孩子冰上表现后,内心的摇摆和思考。

但在曲爸爸认知里“打球没必要那么认真”,对待曲瑞晨想出国深造的想法,他始终持反对意见——“在国内的体制内一步步走,读大学、读研、读博、找工作,这条路多好。”

曲妈妈淡淡的答复,是影片中最发人省醒的一段话——

“我们不告诉孩子正确答案是什么。因为我们可能穷我们一生,也在寻找我们的正确答案。”

什么是正确的人生?我们或许无法回答。

但读书,肯定不是唯一的出路。

2、我们的孩子是在为自己打球

“我想打北美职业赛。”97号的翟子男年纪虽小,但志向坚定。

跟“自驱力”满满的他相比,站在他身后的家庭,却跟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

爸爸温和民主,妈妈低调内敛,对孩子并没太大要求。在最初的几年,冰球在家人眼里,真的只是一个兴趣爱好。尽管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但从不计较结果。

真正饯行了那句——“快乐就好”。

只是,当翟子男自如地在冰场上扭动旋转,追逐着飞驰的冰球,享受着运动的活力,比赛的魅力时,一颗闪闪发光的种子开始在心底扎根,发芽,破土而出。

他想要走职业路线,想出国深造,想将冰球作为自己的梦想,逐梦冰场。

他曾兴致勃勃地跟导演描述,他喜欢的一个球星在打球的过程中,牙被打掉了。他不但不觉得害怕,反而无比亢奋地认为这太帅了——“冰球就是这样充满激情的运动”。

一个孩子的梦想,背后是一个家庭的托举。

“孩子坚定他要做职业运动员的想法,我们就得给他铺路。”

为了支持翟子男,翟妈妈放弃了自己的律师事业,陪孩子远赴加拿大上冰球学校。陪练的同时,还要督促他赶上国内的文化课进程。

留守国内的翟爸爸,独自扛起赚钱养家供学的重任。因为疫情,一家人两年多没法团聚。

改变整个家庭的生活航向,望穿秋水的相隔两地,只为了坚守孩子的梦想,这中间的牺牲,已经不是一句简单的“孩子喜欢”就可以解决了。

他们并非没有纠结或焦虑过。毕竟走职业路线,意味着要放弃传统求学的道路。实现理想要付出的代价,那些孩子年幼未能考虑周全,父母在扛起一座山时,也同样承受着这份不安,如踩在薄冰上,走得战战兢兢。

正如片名《冰上时刻》,孩子成长中,做选择的每一个时刻,家庭和家长同样面临着两难的抉择。

“我们这一代人是铁饭碗,你们是泥饭碗。我们像螺丝钉一样,不能乱动的,而你们想去哪就去哪。”影片里,姥姥忍不住感慨。

但不同于我们那代人,循规蹈矩地在父辈规划好的路线里过完一生。

翟子男的父母和曲瑞晨的妈妈一样,希望孩子能勇敢追寻自己的价值,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所以,愿意为他们垫底,也陪他们负重前行。“我们的孩子,是为了他们自己打球。”

3、父亲是一座山,等着你翻过去

如果说前两个孩子,拥有开明的父母,那么66号于力凡身后,站的却是“鸡爸”本尊。

打从选择冰球之路开始,于力凡爸爸走的就是严厉路线。

既然决定了要学,就要学好,学到极致。

所以训练场上,时常可以看到他横眉怒目在训孩子,训到孩子哭,练到孩子快虚脱,依旧不停下来。嘴上时刻挂着“端正的态度”和“敢于去拼的勇气”的论调。拍下孩子打球的样子,下场后一帧帧跟孩子分析怎么走位,怎么进攻……

但其实,于力凡爸爸坦言,在孩子六岁以前,他并不是一个“鸡爸”。那时一心就是带孩子逛美术馆,到处玩,到处疯,怎么快乐怎么来,从不考虑会“输在起跑线”上这件事。

可真正到6岁以后,看着周边的家长不断内卷,自己依旧逃不过这一浪接一浪的波涛,被卷入其中。

现实的压力,逼着他戴上严父的面具,匆匆登上鸡娃的列车。

但他并非大家长制的严父,下了训练场,他跟于力凡也会像哥们一样互相调侃——“于力凡,你刚才是不是说我坏话?”

刚挨完揍却还笑嘻嘻的于力凡,已然将刚才的事翻篇了——“没说坏话,我就是说你抽我了。”

于爸爸大方承认,自己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但他享受和儿子一起摸索。这个成长的过程,是两个人的。

所以,相爱相杀,鸡飞狗跳的陪练过程,并没有损害到他们的关系。

在谈论到出国打球这件事时,于力凡偷偷跟导演说——“虽然我很喜欢冰球,但是我舍不得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弟弟。梦想和亲情之间,亲情更重要。”

影片中,有一幕是父子俩去爬山,孩子远远地把爸爸甩在身后。

在山顶,爸爸跟于力凡说——“从男孩长成男人,第一座要翻越的大山,是父亲。接下来,会有一程接一程的旅途,一座接一座的山丘。当你终于翻过父亲这座山,才会突然发现,原来这座山是那么小。”

而在这之前,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帮你铺路,让你羽翼丰满,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教育没有答案,双向启发,共同成长

《冰上时刻》拍摄历时一千多个日夜,跨越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瑞典等多地跟拍记录,没有脚本,没有排演,素材全来自三组家庭真实的生活经历、欢笑和眼泪、矛盾和踌躇。

道出了在这个“鸡娃”和“双减”相互矛盾的大动荡时代下,普通家庭的教育困境和思考,以及陪着孩子不断探寻人生答案的过程。

其实,即便不选择冰球,每一位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教育时,也常常会感到“如履薄冰”。虽然教育观念各不相同,但为孩子倾其所有的方式,如出一辙。

这也是一部带有私心的纪录片,导演刘汉祥说:“2017年,我的女儿出生,作为一个新手爸爸,我不知道如何陪伴她成长,如何教育孩子。拍摄这部纪录片,也是我带着对教育的困惑,寻找答案的过程。”

但直到影片拍摄结束,他也没有找到答案。

事实上,教育是每位父母穷其一生去探索的命题。没有人知道哪一条成长道路,对孩子来说是最佳选择。

无论是逆风追梦,还是迎风向前,没有绝对正确的人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父母和孩子,都是在探寻的过程中,双向启发,共同成长。

电影结束时,缓缓响起的同名的主题曲,励志而温情,寄托了所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抬起头别害怕,我会为你鼓掌。有没有一种魔法能让你不受伤,你每一步都能指向前方,我知道那是你内心的方向。”

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0 阅读:0

蓝橡树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