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么看待中风后足内翻的?又是怎么去治疗的?

堇宾评趣事 2024-10-28 03:00:07

中风后足内翻为中风恢复期常见后遗症,临床表现为患足废用,足固定于内收、旋后内翻的自动体位,向外侧翻动能力差、向背侧曲屈能力不及,伴有足下垂、踝关节跖屈、趾屈曲内收等症状。

足小腿及踝部痉挛拘急,患足不能同时完全与地面接触,踝关节自身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致下肢屈伸不利,产生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行走的稳定性、速度、耐力以及肢体康复时间、生活质量和经济方面均造成影响。

一、中医对中风后足内翻释名

中风后足内翻属“痉挛”“筋痹”“瘛瘲”“拘挛”等范畴,如“痉挛”最原始的出处为《灵枢经》,范指筋脉呈现僵直或紧缩状,无法自由伸展,活动不利的一类症状。

《素问·痹论》曰:“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灵枢·始终》中提出“手足屈而不伸者”,病位在筋,属筋病,《脉经·卷十》云:“阴跷脉急……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难经》中云:“阳跷为病”则会在属阴的外侧表现弛缓,而属阳的内侧则表现拘急,反过来“阴跷为病”,则情况正好相反;

《太平圣惠方》中强调了阴阳跷脉对于行走及足踝运动的关键作用;《伤寒明理论》中曾有注解:瘛就是筋脉收引而拘急挛缩,瘲为筋脉驰纵而迟缓;如果手足收引与伸展来回交替,不停抽动,就是瘛瘲;据《脉经》所载:如果肝脏不能营养于筋,就会出现筋缩挛急,而《杂病源流犀浊》中进一步解释:“筋缩为热,缩者短促”,缩就是拘挛的意思。

二、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主要因风、火、痰、瘀、虚相互作用并转变为特定的条件,引发内风旋动,气血逆乱,横窜经脉,直冲上犯于脑,致血瘀脑脉或血溢脉外而发,至恢复期,久病体虚,人体阴阳失调,阳缓阴急,导致脉络阻滞、屈伸不利、筋脉失荣以及筋肉挛急,肢体内侧拘急而外侧迟缓,内外不平衡,造成足内翻等后遗症。

现将有关中风后足内翻的病因病机进行如下整理:

1、气血逆乱,筋失所养

《素问·痿论》言:“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指连接于骨骼和关节的肌肉与筋腱,可联络四肢百骸、控制关节运动。

气血对筋络骨节有濡养之功,血脉虚弱,则不能濡养筋脉,会导致足内翻等肢体痉挛状况。

如《景岳全书》记载:痉挛是因为阴虚血亏,不能濡养筋脉。

中风后遗症期病位在脑,伤神,导致气血运行逆乱,外加长期卧床及缺乏肢体功能锻炼,气血经络运行艰涩不畅,导致筋脉失养失用,由此出现足内翻症状,即艰涩不畅的内侧拘急合并失养失用的外侧迟缓症状,如《灵枢·邪客篇》曰:“邪气恶血……住留则伤筋络骨节”,即气血逆乱,血瘀不通,则会伤筋骨,所以会“不得屈伸,拘挛也”。

2、阴阳失调,阳缓阴急

《太平圣惠方》言:跷脉为人行走之机要。

起于足底的阴跷、阳跷脉,沿踝内外两侧循行,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与下肢运动密切相关。

《难经》中云:“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

”《脉经·卷十》云:阴跷脉急,会出现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的症状,中医以内为阴,外为阳,中风后会阴阳失衡,导致阴侧拘急,阳侧纵缓,即阳缓阴急的临床特点。

三、中医治疗

1、针刺治疗

针刺疗法具有通经络、调气血、和阴阳、扶正气、祛邪气的全身调节作用,且因其简便廉验的原因广泛用于疾病治疗中,当然也被用于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且方法丰富多彩,均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是中风后肢体康复的首选治疗方法,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作为中风治疗和改善中风护理的替代和补充战略。

协调阴阳:张力平衡针法常组穴同时选取痉挛肌及拮抗肌两区域,并为了平衡阴阳施以不同的补泻手法,也实现了两肌群的动态平衡。

X型交叉平衡针法基于人体X型对应理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给予经络平衡调节。

调衡阴阳透穴刺法融合了可疏解痉挛的透穴刺法与阴阳补泻手法,补虚泻实,实现了阴阳关系的协调;“扶阳抑阴针法”是通过对不同穴位施以提插补泻法来调控阴阳平衡;“补缓泻急针法”还加入了双侧带脉穴以调整肢体迟缓拘急的不平衡状态;“调阳舒筋针刺法”即调节阳气,充足筋脉,舒调经筋;“从阳引阴针法”选择阳跷脉经穴,以此疏通阴跷脉之经气,实现从阳引阴;“足阴阳经穴透刺”疗法常使用毫针或芒针等针具,可引阴阳两经经气相接互通,从而达到二者均衡之目的,进而有效地解决关节拘急的问题。

“电针阳经穴位配合温通阴跷脉”,阳经穴重插轻提行补法后接电针以补益阳经,予热设计功耗(TDP)照射温通阴跷脉,濡养阴经,舒缓拘急。

濡养筋脉,解痉通络:“靳三针”疗法中可缓解痉挛的下肢挛三针(鼠蹊、阴陵泉、三阴交),经筋刺法即在病灶附近的压痛处或结节点进行针刺治疗,针刺方法主要有燔针劫刺法,恢刺法,关刺法,以上三种方法均对经筋疾病疗效显著。

形神结合:醒脑开窍针法为石学敏院士所创,主选阴经及督脉穴位,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为治疗原则,适用于中风病的各个阶段。

调神舒筋针法为张玉莲教授所创,是采用头针结合体针,主调神,佐以舒筋。

头针取穴基于大脑皮层体表投影,针刺对应区域,直击病灶,改善血供;体针多取阳明经穴以补益气血,濡养四肢。

二者结合,使中枢与肢体协同双向调节,改善肢体痉挛状态的疗效显著。

以上两种采用形神综合治疗之法,均得到长久沿用及拓展。

在中风后足内翻的针刺治疗中,还有肌腹针疗法,电针,火针,芒针,温针灸,夹脊穴,倒马针等的应用。

2、中药治疗

中药多以舒筋骨、调气血为原则治疗卒中后肢体偏瘫,但医家的选择却也各不相同,如: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甘草汤、瓜蒌桂枝汤等。

《金匮要略》中已经出现了防己地黄汤、风引汤等许多治疗本病的汤剂,现在常用的方剂也增加了,如天麻钩藤饮、补阳还五汤等。

中药外用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活血化瘀之效,常采用熏蒸、熨敷以及药浴等方法。

中药熏蒸是通过点燃或煎煮中药,使用熏蒸仪或直接利用散发出的温热药气上浮于体表,持续熏蒸肢体,渗透药性的方法;而熨敷疗法则是将熬制好的中药重新加热至适当温度,之后外敷于作用部位(皮肤未破损处,注意温度防止烫伤),从外渗透以治内;药浴疗法是煎煮中药后局部浸泡,常用于肢体关节疾病,可起到温经散寒之效,也可治疗痔疮等,起到清洁消炎清热的效果。

《灵枢·热病篇》记载:“偏枯”即中风,病邪在分肉腠理之间,表明病位在浅表,使用可渗透药效的中药外用等方法,能更大程度上使药效作用于病邪,恢复机体功能。

3、推拿治疗

推拿手法通过刺激患部周围的肌肉筋骨,来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同时刺激肌肉组织的神经末梢和神经干也可对脑部损伤神经的产生刺激,舒筋通络,减轻肢体肌肉的紧张和痉挛。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按法、揉法、拨法以及复合手法如按揉法等。

推拿手法也具有简便廉验之效,且相比针刺,推拿可调整力度,更易接受,在临床中广为应用,常协同其他治疗手段使用,改善肢体痉挛状态,该治疗方法的作用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

4、其他治疗

艾灸法是利用艾叶的温热药效结合灸法的温热刺激,作用于所需部位,实现温通经脉,调畅气血阴阳之功。

《圣记总录》有言:“内踝筋急,灸内踝上四十壮”,记载了运用灸法治疗足内翻,且详细记载了灸量。

清代《灸法密传》中:“偏风……先灸百会,半身不遂,灸环跳”,记录了灸法在中风的应用以及灸法随症选穴的特点。

刺络拔罐,直接作用于患处,活血祛瘀联合温热刺激,也可改善中风后下肢功能问题。

皮肤针叩刺皮部,调整脏腑失衡状态,从而达到疏通气血和经络的作用,进一步实现治愈疾病的目标。

针刀既有针之调阴阳、通经络作用,又有刀松解、分剥甚至切断的功能。

在患侧肢体根据肌肉痉挛程度循经取穴,消毒麻醉后使用针刀进针后,据针下针感,边移动边弹拨,寻求得气,并切割病理性痉挛肌纤维,以此降低患侧肌张力,缓解痉挛状态。

此法疼痛感强,难以忍受,故使用局麻配合,且常用于治疗中风恢复期,痉挛日久的患者。

放血疗法可使邪随血出,活血通瘀,调畅气血,通经活络,对于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确切。

0 阅读:38
评论列表
  • 哇。中医真好历害的怎么看待。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中医竟然连写药量和根据什么写药量都分不清。以为只要方子有药量就表示根据什么写药量。更有不去解決药量如何來而怪别人提出药量如何來,搞的中医不知道如何來那才天经地义,知道如何來才叫十恶不赦。真是人间极品)。说毒性吧。一句有毒是吃一吨拉肚子还吃一克死人分不出。说经验吧。搞得好象吃一克无毒一亿次就能证明吃二克就有毒啦。说症吧 又搞得在说病重吃二克能有效但在病轻时這二克就会无效一样。都说医者父母心。吃的越多效果越大。咋的中医的医者父母心就是喜欢看自己的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药都有效啦。还无理由限制药量不是想看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效果越大之下还能病好的越慢吗。这一个正常父母看见孩子生病的心态吗(中医竞然有连医者父母心指急病人之病痛都不知道。还能拿钱财为医者父母心,真是人间之极品)

堇宾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