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恰恰烈烈,暴雨倾盆而下,江西上饶一个偏僻小村,正是雨季最为酷热难耐之时。一间破旧的草棚内,女主人张氏正在辛勤地打理家务,一双骨节分明的手掌被长年的劳作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忽地肚中一阵剧痛,张氏腾地跪倒在地,眼前一黑。待她醒转过来,只见肚皮鼓涨,遍体生津。待到傍晚时分,一个啼哭的男婴终于呱呱坠地而生。
这就是1908年8月8日,王盛荣出生的那一天。在这个阵阵凉风拂过的炎热夏夜,王家又添了一个男丁。尽管出生时母亲几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王家人对这个来之不易的新生命,自是满怀喜悦与期望。
可是好景不长,王家从此陷入了生活的重重困顿之中。曾几何时,这个小村也曾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田园风光。只是最近数年,由于战火连绵不绝,加之自然灾害频频袭击,一场场征粮、征兵、苛捐杂税的狂风,让这里的百姓们活活被掏空了家底儿。
饥荒来临之际,王家的这个小儿子便是第一个吃了苦头的。张氏奶水干涸,唯有靠煮麸皮给孩子充饥。更有甚者,孩子连上学的希望都没有了,唯恐一分学费,就会让家里节节败退,无以为继。
在那个物资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王盛荣的童年生活环境可谓是贫困潦倒。日日风吹日晒雨淋,年年在外耕作、放牧,这构成了他儿时最深刻的记忆。在那种赤贫的环境下长大,王盛荣由小就懂事惜福,他目睹着周围太多同龄孩子营养不良、身体遭到摧残的惨状,对社会的黑暗面有了切身体会。
青年时期,经历了北伐战争与国共内战的洗礼,王盛荣对腐朽的旧社会秩序彻底失去了希望,开始萌发了推翻秩序、追求革命理想的念头。这时正值共产党在农村展开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号召"打土豪、分田地"的呐喊声不绝于耳,王盛荣被这股蓬勃向上的红潮所深深吸引,于是在1928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昔日那个贫苦的牧童便踏上了崭新的人生道路。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他把革命理想深深植根于脑海,矢志要为广大劳苦大众谋求翻身解放的出路......
二、紧急危机 力救主席1931年初春,王盛荣奉命前往湘西通知毛泽东出席即将召开的红军代表大会。此次大会关乎红军前途命运,毛泽东这个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心骨自然不能缺席。
彼时毛泽东流寓于江西省遂川县南源乡的一座小山村内,躲避国民党军队的狙击与扫荡。王盛荣循着羊肠小路,翻越一座座崭桉山脉,终于找到了毛泽东的落脚处。
只见毛泽东身着布衣,慈眉善目,正在农舍院落的一棵大树下批阅文件。见到王盛荣前来,他热情地招呼他落座。王盛荣将中央的召集令交到毛手中,毛泽东细细阅读之后,不住点头。
"好!我这就整顿行装,尽快动身前往!"毛泽东慷慨陈词。
话音未落,突然一阵枪声骤然在村口响起!国民党军队已经包围了整个村落,他们拿着刺刀冲锋枪,气势汹汹地往里挺进。
"快跑!毛主席有性命之虞啊!"王盛荣大吼一声,拽起毛泽东就往外狂奔。
躲在稻草垛后的国民党军人看准了时机,朝着二人的方向扫射过去,铁雨密密麻麻地割向他们。王盛荣身手矫健,一路狂奔,时而蹲下,时而摆动,硬是护住了毛泽东周全。
可是敌人的火力太猛了,越来越多的军人加入了包围圈。面对重重困难,王盛荣只能带着毛泽东绕到村后的山路上。那是一条崎岖陡峭的羊肠小路,布满尖锐碎石,行走至为艰难。
更糟糕的是,毛泽东在长期的游击战中,遭受了痔疮的疾病折磨。此时一路颠簸,痔疮恶化,行走异常艰辛。可敌人的追击渐近,他们唯有硬着头皮往前跋涉。
就这样,王盛荣一路拉扯、搀扶,终于将毛泽东护送到了安全地带。全程十余里山路,两人鞋底都被磨出了血印子,衣衫也被枝丫割破,遍体鳞伤。可谓是死里逃生,解了一劫。
从此,毛泽东对护身使者王盛荣刮目相看,无比感激他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舍身护主的英勇壮举。两人由此结下了生死之交,情同手足。毛泽东更是亲口称赞王盛荣"忠心耿耿,勇猛果敢,当受嘉奖"。
三、独特个性 颇受珍视王盛荣自小就是一个性格刚烈、说话直率的人。入党后,他仍然保持了这份耿直老实的个性,从不阿谀奉承,见贤思齐,见不足勤勉努力。
同袍们私下里戏称他为"铁面菩萨",就是觉得他一张脸生得严肃冷峻,说话也总是一股子清醒理性劲头,从不掺杂任何虚伪做作的成分。
然而,王盛荣并非木讷麻木之人。他为着革命理想奔波多年,可谓吃尽了苦头。在一次战役中,他不慎遭受枪伤,左腿骨碎开了一个大口子。
伤情十分危急,军医劝他尽快截肢,否则将无法保住性命。王盛荣二话不说,执意要医生下刀。接下来的场面教人触目惊心:王盛荣咬紧牙关,浑身肌肉绷得紧紧的,一动不动地躺在简陋的手术台上。
"嗞啦"一声,锋利的手术刀割开了他的皮肉,将他的左腿生生锯掉,滚烫的鲜血直直地涌了出来,但他只是紧紧抓住旁边的木板,一声不吭,直到手掌被刺穿也毫无知觉。
围观的战士们个个看呆了,直夸王盛荣行止如同古时锄禾读书的老先生一般高风亮节,决非等闲之辈。从此,王盛荣因伤成了残疾人,只能靠一根拐杖维持行走,甚至还不时需要用轮椅代步。但这并未妨碍到他继续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毛泽东得知王盛荣负伤牺牲的经过后,内心十分感动。作为一个出身平民的领袖,他自然非常珍视像王盛荣这样出身卑贱而个性高洁的同志。于是毛泽东将王盛荣召入身边,几乎无往不与,视同己出。
在那些艰苦岁月里,毛泽东身边从来都有着王盛荣的身影。无论是指挥战役、谈判和平,还是处理党内事务、视察基层,王盛荣总是尽心尽力地侍奉左右。毛泽东从他的身上看到了革命者那份纯朴无伪、忠诚可靠的品格,对他敬重有加,把他当成自己最亲近的知心人之一。
四、爱憎分明 直言不讳王盛荣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从不阿谀逢迎,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人的过失。这份敢于坦白相告的个性,在党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有一次,一位地方党委书记在农村调研期间,对群众态度傲慢蛮横,竟当众痛骂一名老乡是"衰老残渣"。这等脱离群众的行为,令身边的王盛荣看在眼里,气在心头。
几天后的一次会议上,王盛荣直截了当地批评了这名书记的错误做法:"同志啊,你可得小心了,离开了群众根基,就会变得目空一切。咱们共产党就是由穷苦百姓中走出来的,怎能忘记自己的本色呢?"
这番话说得一针见血,场下立刻响起一片叫好声。那名书记面红耳赤地低下了头,再也说不出什么狡辩的话来。
王盛荣也曾多次对毛泽东耿耿于怀的一些做法表达过不同意见。比如说当年在延安整风期间,有不少老干部因"反马克思主义"的诬蔑而遭到株连。很多老同志都噤若寒蝉,不敢多言。唯独王盛荣毫不留情地痛斥这样的做法简直是"做梦话"。
"革命同志莫须有的罪名,怎可以草率从事呢?犯了这样的错误,只会让革命阵营分裂瓦解啊!"王盛荣怒气冲冲地说道。
面对王盛荣的直言相谏,毛泽东并没有生气,反而不住地点头赞同,并下令减轻了不少老同志的处分。
王盛荣之所以如此爱憎分明,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家庭出身。作为一个贫苦农民的孩子,他从小就亲眼目睹了太多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欺压剥削,对此怀有强烈的仇恨。相比之下,他对于革命党人能够不计个人得失地为穷人说话办事,自然是由衷地敬佩有加了。
这或许也是王盛荣能够如此直言不讳的根源所在:他是一个铁铸的革命战士,对于一切伪善和腐朽现象都始终坚持严词厉斥的态度,绝不姑息迁就。
在革命年代,这样一腔孤直爽朗的性子,让王盛荣成为党内外声誉极高的耿直人。很多干部在私下谈及王盛荣时,总是由衷地赞叹他是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言的人"。
五、晚年回忆 殷殷叮嘱步入晚年的王盛荣对年轻一代革命者寄予了厚望。他常被请到场上讲述自己的革命历程,并殷切嘱托门生们要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1964年的一个秋日,王盛荣作为特邀嘉宾受邀出席了一所军校的开学典礼。他列车劳顿、备受颠簸,却仍是怀着极大的热情来到会场。只见他拄着拐杖,面目苍老但神情坚毅,向全场的军人学员扫视了一圈。
"同志们好!今天我很高兴能够来到这里,看到你们这些年轻有为的革命接班人..."王盛荣的声音虽然有些嘶哑,但说出的话语却掷地有声,气宇非凡。
接着,他就开始娓娓道来自己的革命历程。从穷困潦倒的农村童年,到勇救毛主席于危难之际,再到后来与毛主席并肩作战的岁月,王盛荣一五一十地娓娓道来,饶有兴趣地讲述着当年的艰辛。
"...那一个个战火纷飞的日子啊,真是吃尽了苦头!有一次,我和战友们在阵地里足足守了七天七夜没合眼,又冷又饿,枪膛都冻裂开了花..."王盛荣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全场学员无不被他浓重的革命情怀所感染。
"可是,同志们,那些苦难终究是值得的。因为我们用鲜血换来了祖国的光明未来!今天你们能够在这里接受革命教育,就是我辈前人用生命铺就的大路..."王盛荣语重心长地说。
"所以,你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好日子,扎扎实实学习本领,时刻不忘革命的初心,将来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伟业中去!"
一番话说得全场学员无不动容,齐声高呼:"我们一定紧记革命先烈的嘱托,时刻不忘初心,勤恳学习,报效祖国!"
王盛荣满意地点点头,继而缓缓地从贫困的农村童年讲起,娓娓道来自己是如何从一个放牧的小孩蜕变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人,如何在惊心动魄的抗争中一步步成长......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这就是王盛荣毕生追求的革命理想,也是他不懈嘱咐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