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霸主,他是人杰,但却一直饱受差评,世人欠他一个公平的评价

尚书台官方号 2024-09-24 16:04:03

古往今来,世人都想拥有一个绝对公平的环境,但实际上,“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但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环境,只能相对公平。比如说,千秋功过,后人评说,但是谁能保证,一个复杂的人,能够得到公平的评价?而更多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早在春秋时期,有一个杰出的诸侯王,他就是郑庄公,如果你对他不是很熟悉,也算正常,但是只要你用上“其乐融融”这个成语,就相当于艾特他一次了,因为郑庄公当年一边对生身母亲贪得无厌表示逆来顺受,一边对同胞弟弟的包藏祸心表示视若无睹,直到亲弟弟叛乱,他才大义灭亲,此时他对这个一直偏心的母亲表示难以释怀,一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足以说明他当时内心有多痛苦。谁知道没多久就后悔了,于是在颍考叔的献计下,挖个地道与母亲相见,郑庄公激动地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这就是成语“其乐融融”的由来。

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郑庄公作为春秋早期三小霸之一,不仅卧薪尝胆、能屈能伸,而且也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作为国君,他是一个十分有作为的领导者,作为亲人,他是一个孝悌忠信的平凡人,但是,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风评,对他却不公平,没有给他公允的评价,反而是一身骂名在身,说到底,还是世人并不了解他。

被后世广为歌颂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要论他们做的事儿,桩桩件件与郑庄公相比,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秦始皇因为赵姬与嫪毐的事情,最终让秦始皇幽禁太后、诛杀义弟;汉武帝因为对宦官外戚的担心,酿成巫蛊之祸、立子杀母的悲剧;唐太宗为了皇权,竟然做了杀兄屠弟、幽禁父皇这样的事情;宋太祖为了江山社稷,却也引发了陈桥兵变、酒释兵权这样的事情,他们这些咋没留得一身骂名,反而郑庄公比他们柔和多了,却被后世文人骂的狗血淋头,实在是不公平。

郑庄公忍受了母亲35年的偏心,忍受了弟弟22年的叛逆,最终也只是把叛乱的弟弟赶出了郑国,却没有赶尽杀绝,虽然当时对一直偏心的母亲发了几句牢骚,当时所说的话难听了点,但却没多久就把母亲接回来侍奉,实在是有情有义、孝悌忠信,更何况,这一切事情的始作俑者其实是他的生身母亲。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始作俑者没有人批判,这个被动的受害者,却被后人说成“幽母杀弟,狡狯(kuài)性成,流秽青史”,真是颠倒黑白、是非不分。

当然,作为儒家当道的文人墨客,抑或者史官们,最不能接受的是,郑庄公与周天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郑庄公与周天子之间的矛盾,是郑庄公造成的吗?不是!其实之所以引发周王室与郑庄公之间的矛盾,最主要是自周平王以来,王室式微,他们一方面希望有强有力的诸侯支援,但他们又害怕强大的诸侯功高震主,于是在“猜忌心”和“帝王术”的加持下,就让本就十分微妙的关系一发不可收拾。

周平王东迁,在当时晋国、郑国和秦国的护送下,重新开局,然而周平王并没有周武王那样的本事,所以东周开局也没有使周王室迅速振兴,相反,当时晋文侯、秦襄公、郑武公这三个当年有着从龙之功的国君迅速强大,尤其是郑武公继承父志取虢、郐十邑之地,“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fú)、騩[guī]而食溱[zhēn]、洧(wěi)”的雄图大略基本实现,让周平王相当忌惮。

令周平王没有想到的是,郑武公的继承人郑庄公,更是日月计谋,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郑国变得更加强大,然而,郑庄公与共叔段长达二十来年的内斗,周王室也没有发展起来,依然颓势,再加上周平王的继承人姬泄英年早逝,这给周平王带来的全是心力交瘁,于是就对郑庄公起了猜忌,准备启用虢公而换掉郑庄公卿士的职位,而这也间接导致了“周郑互质”的出现。

周平王去世后,太孙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周桓王不仅是本事不大、脾气不小,还是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与郑庄公发生了一连串的不愉快,而这都是周桓王挑的头。原本如果不是周桓王无礼他、猜忌他,也不至于有后面的繻葛之战,即便在繻葛之战中,部将祝聃射中周天子的肩膀,也并非是郑庄公的错,毕竟两军交战,刀剑无眼。而且,事后郑庄公还派大臣去慰问周天子。如此大义,却被后人说成“君臣大义死无仇,郑伯如何敢拒周。败后徒兴安否问,春秋首恶抗王侯”,真是不明真相、胡乱评论。

对于郑庄公而言,无论是对母亲,还是对弟弟,抑或是对周王室,他都做到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但唯独就是没有遵守“君要臣死,不敢不死;父要子亡,不敢不亡”的封建陋规,然后就被后世文人一边倒的批判,郑庄公只能委屈的叫苦不迭,“宝宝心里苦”。因此,古往今来,世人欠郑庄公一个公平的评价。

【本图文由“尚书台”新媒体原创出品,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翻拍】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