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吃不腻的鹅肝、焗不完的牛;闻不够的松露、打不断的棍

理想吕 2024-07-07 17:40:16

【19世纪中叶法国上流社会昼夜狂欢的景象】

前言

曾经的法国并不是那种讲究美食、追求奢华的风格,法式长棍面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只是为了节约粮食、满足最基本的果腹之需,同时还要实现能够长期储存的功能。

而到了18世纪中后期,尤其是从19世纪开始,法国美食居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菜系之一,主打食材新鲜尤其是稀缺,酱料复杂而且美味、餐具华美并且昂贵。

【法国位置示意】

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民众,就需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胃口,这里选取了鹅肝、蜗牛、松露、法棍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食物,从另一个角度聊聊法国的风貌。

【法国首都巴黎鸟瞰】

【法国首都巴黎鸟瞰】

一、吃不腻的鹅肝

首先亮明态度:这种食物有损人道,是不好的。但是,法国对鹅肝的痴迷基本无解,这也是一个事实,不仅是事实,即使现在,鹅肝仍然会出现在法国的国宴上,作为法式大餐三大特色中的一个闻名世界。

【法式鹅肝】

之所以说这种美食有损人道,原因是鹅肝一般重约600-900克——这已经算比较大了,而地区的鹅肝能够达到1500-2000克,甚至用来替换鹅肝的鸭肝,经过刻意催肥后也能长到200-300克,有些甚至可以达到800-1000克,这么夸张和有违常识的数据,代表着对动物的伤害是相当可怕的,无论是鹅被催肥还是鸭被催肥,法国却并不这样定义,他们叫做过分饲养。

【法国多尔多涅地区的养鹅场】

还是聊回鹅肝美食吧。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大利饮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极大,鹅肝就是其中之一。这种美食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当时的贵族们将煎好的鹅肝与无花果等混合,然后献给了凯撒,得到了凯撒的认可。

【如果鹅肝不足,那么鸭肝就显得重要了】

绝大多数法国主妇或者烹饪爱好者都会挑选上好的鹅肝。比如它们应该是圆润、光滑、淡灰褐色的,不应该出现颜色发黄、切开肉质为颗粒状等现象。他们会在买回鹅肝后先化冻,然后在牛奶里浸泡一个晚上,牛奶会吸收鹅肝里的血水。

【法式鹅肝】

法国民众在处理鹅肝时会先把鹅肝从后面部分掰开,用手往中间摸索出最中心的一根大筋膜,然后从上下左右延伸,就能拉出所有的大小筋膜,熟练的家庭主妇或者厨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动作都会很轻,尽量不会拉断筋膜,如果断了的话,就从断的地方继续往边上找寻,不能保持整个鹅肝的完整。

【法式鹅肝】

至于烹饪和食用,法国民众一般把鹅肝作为前菜,比如把鹅肝煎了配汁热食,可以淋点浓缩黑醋汁,或者配酸甜味的汁、甜酸酱等等。

如果是法国民众自己在家里做鹅肝,一般会把鹅肝煎完后锅里剩下的油脂留下,喷点黑加仑甜酒,再加点桑莓醋,最后放入烧汁,至于甜酸搭配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调节。

【法式鹅肝】

当然鹅肝还有更简便的食用方法——鹅肝冻或者鹅肝酱后冷藏,然后切片冷吃,由于鹅肝比较油腻,无论冷食还是热食,大都会佐以面包以中和油脂,如果是将鹅肝酱抹在面包上,一般还会搭配盐和无花果酱一同食用。

那么法国的一些主菜中会不会出现鹅肝呢?当然也会。比如在罗西尼牛排中,牛肉煎熟后会在上面放一片煎熟的鹅肝,再配以黑菌汁。

【法式鹅肝】

二、焗不完的牛

这里的牛,是指法式焗蜗牛,既是法式大餐的招牌之一,也是法国国宴的名菜之一。

吃蜗牛并不是法国的专利,早在史前在洞穴里就发现了克努马努人吃蜗牛的佐证,到了公元前4世纪左右的罗马人也流行过吃油炸蜗牛,中世纪的欧洲又普遍觉得吃蜗牛代表着肮脏便遗弃了这道菜,结果到了16世纪欧洲大饥荒的时候,蜗牛便又成为人们充饥的不二选择。

虽然法式焗蜗牛闻名遐迩,但西班牙的加泰诺尼亚人在这方面其实比法国更早食用。在拿破仑与西班牙发生战事期间,被切断粮路的加泰诺尼亚士兵发现大雨过后,山区会冒出成千上万的蜗牛,于是蜗牛就成为军队主要的肉食来源。

战争结束后,西班牙开始大量养殖蜗牛并将蜗牛纳入正式的菜系,而法国没能带走西班牙的领土却带走了烹饪蜗牛的方法,多年以后,法式焗蜗牛青出于蓝,成为世界美食的佼佼者之一。

能被挑剔的法国美食家称作“法国蜗牛”的只有法国的勃艮第蜗牛、大灰蜗牛和小灰蜗牛三种,其中大灰蜗牛、小灰蜗牛可以人工养殖,比如法国、波兰等国家多有出产,价格也相对便宜一些,真正的勃艮第蜗牛很难人工养殖,大部分只能靠采集。

法国《费加罗报》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圣诞节为什么会短缺蜗牛》的文章,法国民众平均每年消费本土产蜗牛约为4.24亿只,按照2023年法国约6800多万的总人口估算,人均每年消费约6.2只本土产蜗牛——这显然是超过法国本土自产能力的。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哪里的蜗牛呢。按照法国媒体的爆料,法国本土产的蜗牛仅占法国全年蜗牛消费总量的1/30左右,其他全部都是从波兰、土耳其,甚至几内亚、安哥拉等国家进口的,尤其是土耳其蜗牛、非洲蜗牛,那里不仅盛产蜗牛,而且当地民众根本不吃这种东西,所以数量多、价格多。

由于法国民众实在太喜欢吃焗蜗牛了,曾经将本土的勃艮第蜗牛吃到几乎濒危的程度,所以法国自1979年起规定,每年仅有4月1日至6月30日、7月1日至9月31日期间可以采集本土蜗牛,而且对个头也做了详细规定,比如仅限采集体长3厘米以上的本土蜗牛。

经过多年的“保护”,现在法国本土蜗牛的数量有所恢复,因此2017年的法规进行了弱化,比如在采集本土蜗牛时,只需要确保勃艮第蜗牛种群可以持续为前提即可。

三、闻不够的松露

松露是一种蕈类的总称,大约有10种左右不同的品种,本质上属于都真菌,最为常见的就是黑松露和白松露两种,它们自身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借助树木的树根来获取养分,所以绝大多数野生松露都生长在阔叶树的根部,比如松树、栎树、橡树等下面。

野生松露,主打稀缺昂贵四个字。昂贵到什么程度呢?比如2023年的一次拍卖会上,最受人瞩目的是一块重约1004克的野生白松露,最终以13万欧元成交,约合129欧元/克即约1000元人民币/克。

不过野生松露一般不会靠人工采集或者机器采集:效果不好,几乎找不着。主要依靠经过训练的雌性家畜来寻找野生松露,因为松露的气味具有极多的复合性,比如泥土味、大蒜味、麝香味、蜂蜜味、玉米味等等,人类仔细辨认是可以闻出来的,但还有其他隐藏的气味,人类的嗅觉却闻不出来。

【寻找野生松露的好帮手】

奢华,是法国美食特点中比较明显的一个,松露就是法国三大美食中的第三个,前面聊到的是野生松露,即使人工培育的松露,价格也并不算便宜,但却阻止不了法国民众对松露的无比热爱。

【寻找野生松露的好帮手】

法国民众吃松露的方法早就多种多样了:

比如将松露刨成薄片,然后与黄油、干奶酪一起撒在通心粉、面条或沙拉上,依赖主食的热度来激发松露自身的特殊浓香后食用。

比如法国及意大利的一些高级餐厅还开发了以松露为主料的名菜,包括松露汁配牛排、白松露烤鸡、松露汁三文鱼刺身以及松露汁通心粉等。

比如作为法国民众最为认可、操作简单的还是黑松露煎蛋,他们会将松露切成小块后混进蛋液中进行搅拌,然后一起煎炒,与面包同吃。

比如喜欢自己家烹饪的法国民众,也会将白松露切片(或者刨片)后与黄油、干奶酪等一起烘烤,作为法式高汤的调料,做好的调料往往能使一道汤、一道菜瞬间变得鲜美起来。

四、打不断的棍

这里的棍,是指法式长棍面包,顾名思义,确实比一般面包显得细长,而且长得像根棍子,但重点是:刚出炉时的法棍,外皮还算酥脆、里面也很软绵,即使直接吃的话,口感还是不错的,但只需要经过2-3天的干燥环境,法棍就会变得坚硬无比——更加像棍子了。

法棍是最能代表法国历史和文化的一种传统食物,在法语中baguette的原意就是“长条形的宝石”——长相和硬度都有了。传统法棍的做法很简单:只用小麦粉(禁止漂白或者加入其他添加剂)、水、盐和酵母四种基本原料,通常不加糖、不加乳粉、几乎不加油或者加入较少的油。

已经发硬的法棍才是真法棍,但如何食用呢?

法国家庭和餐厅必备带锯齿的各款面包刀具,可以将法棍切成各种厚度的薄片,要么放进喷气式的烤箱后——就是既能加湿又能加热,取出来食用;要么先泡后蘸着各种各样的浓汤食用。

如果既没有喷气式的烤箱,也没有带锯齿的各款面包刀具,并且身边还没有热气腾腾的浓汤,怎么办呢?建议喷水或者放弃,只有唾液和牙齿,很难战胜法棍的硬度和干度。

你敢相信这种法棍也能获得巨大的荣誉?

起头的是法国总统马克龙,他在2018年1月时公开表示完全支持向联合国申请,将法式长棍面包(法棍)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时大家都觉得非常好笑,有些不可理喻,结果到了202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摩洛哥举行的会议上决定,真的将法棍正式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了解了法棍之后,如果再看到法国电影中出镜率颇高的法棍——无论男主还是女角,穿着考究的套装、抱着露出几根法棍的牛皮纸袋,或者行色匆匆、或者从容不迫地走在巴黎的大街上,还会好奇吗?相信肯定不会了。

结语

法国大餐的另一个最大特色就是讲究汁多味腴——其实不太喜欢这种美食风格的朋友,只用三个字就能解释清楚最大的不足:容易腻。

另外,在吃法国菜时,他们会进行五感方面的配套:有精巧的餐具和如画的菜肴来满足视觉;有扑鼻的酒香(葡萄酒和香槟酒居多)满足嗅觉;有入口的美味来满足味觉;有酒杯和刀叉在宁静安详的空间下交错,这是触觉;当然还会有动人的音乐甚至歌剧,这是听觉。

法国这种饮食的习惯、就餐的排场、奢靡的文化,完全可以折射出最近两百多年法国的一些特点:如果说是华而不实、外强中干,肯定有失偏颇,但除了偶然出现拿破仑这位科西嘉巨人之外,在更多方面的引领性、坚韧性确实明显较弱,按照法国民众的传统习惯(比如喜欢上街暴走),强烈不满与触底反弹就会随之而来了。

【除了我,法兰西还有几个能打的】

0 阅读:38

理想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