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风云,四川荥经曾家沟战国墓盗墓案侦破纪实

扶摇寰宇杂谈 2021-12-08 13:59:27

2013年12月27日夜,在四川省荥经县古城村,村里的狗一直叫个不停。大家都知道农村的狗晚上一般不叫,除非遇到什么事情或者是发现了有陌生人。

黑魆魆的夜色下,在古城村外的田梗上,几个黑影在挖坑。很显然他们并不是在耕地,当地村民这个时候都休息了,他们应该也不是当地人。

借着惨白的月光,这些人脚下的坑不断向深处探去,一道通往地下的大门被打开了,这些人挖出来了一些奇特的东西。随后,这些人顾不得休息,他们把挖出来的东西拖出了田地,匆匆忙忙的离开了这里,消失在茫茫的夜色当中。

第二天一大早,荥经县公安局值班室的电话就响了起来,报警的是六合乡古城村4组的一位农民。他发现自家的农田被挖了几个大坑,坑的样子十分奇怪,于是这位村民希望警察能过来看一看。

接到报案后警方立即出警,到了现场后警察根据经验判断这次的农田挖坑与以往民事案件并不相同。古城村当地人习惯称这里曾家沟。这里在2010年村子周边就有过考古发现,因此一夜之间出现在农田里的大坑并不简单,很有可能是一个盗窃案。

发现大坑的农田距离最近的村民家也要五百多米。这个大坑长约5米,宽约3米,看起来很奇怪。在偏僻的农田里深夜挖坑,出警的警官初步判断有可能是有人在盗墓,于是立刻封锁了现场。

据当时出警的警官回忆,现场农田内有两个大坑但是大坑已经被回填了,看不到坑里面的情况。初步来判断的话盗墓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警方就立刻联系了文物部门,让他来帮助进行初步的鉴定。

接到公安部门的电话以后,荥经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第一时间就赶到案发现场。凭借着他们多年的田野考古经验,他们当时就认为这几个坑应该是盗墓的痕迹。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被盗墓分子盯上,有什么秘密被藏进过往。

古城村所在的荥经县自古沟通川西,曾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证实这里曾经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和大批居民,这也让一些不法之徒对这片土地动了心思。

通过对大坑现场的勘察,一些散落的五花土首先吸引了考古人员的注意。修建墓穴先要挖坑,因为深度不同挖出来土的颜色也不同。下葬时这些混合土被回填就形成了五花土,这是考古队员发现墓葬的重要线索。考古队员在现场发现了五花土说明这块土地的下面也许存在着墓葬。

但这次盗墓却有着与寻常一个不同的盗洞。寻常盗洞的痕迹非常简单,基本上就是盗墓贼挖一个盗洞。盗洞的洞口都不大,也就仅能容身一人。但是这次却不是寻常的盗洞而是几个很大的大坑,考古队员对于现场的大坑也是一头雾水。

因为现有的种种证据表明这是一起盗墓案件,但可疑的巨大盗洞打破了人们的惯性思维。案件交由荥经县刑警队立案侦查。为了解更多情况,警方对周边的村子进行了走访但是摸排走访的过程中并没有收获。盗墓发生在夜黑风高的夜晚,并没有村民目击到盗墓的过程,所以警方并没得到多少有价值的信息,因此现场勘察变得尤为重要。

刑侦人员对现场进行了准确的绘图,一草一木都有可能成为破案的关键。行政人员在盗坑东北侧搜寻了四五十米的样子,发现了3种不同的鞋印。

在距离鞋印不远的一块稻田里刑侦人员又发现了一根打结的绳索,看着像盗墓分子固定身体下墓道的绳索,但粗大的绳圈缺乏把手,很快打消了刑侦人员的猜想。

在博物馆工作人员这边有了新的发现,在大坑的周围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木片,考古人员当时推断这应该就是墓坑中棺椁的碎片。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荥经周边就陆续发现了不同时代的墓葬,其中又以船棺葬为主。先秦时期巴蜀先民先后在这里建立了政权,依靠丰富的资源他们聚集了大量财富,同时也吸引来邻国的目光,最终被强大的秦国所灭。

但是古城村的这个被盗墓葬没有葬具几近全毁,墓主人的身份无法确认。但大坑外黑褐色的泥土上却发现了大量灰白的块状物质,这灰白的块状物质就是白膏泥。

在古代墓葬中发现白膏泥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但是在荥经这一地区以前发现的巴蜀墓葬群里都没有白膏泥,唯独在严道古城旁边的曾家沟墓群和高山庙墓群的楚文化木椁墓里面才有,所以根据白膏泥来判断这个墓葬应该属于楚文化墓葬。

上图就是高山庙墓葬群的葬具,由于白膏泥的封闭作用使得棺椁的木质结构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这是一个典型的竖坑土葬的葬具,棺盖、墙板、挡头都采用整块木头切削而成。由于葬具相近并且两座墓葬仅仅隔着一道山沟,古城村大坑中的棺椁极有可能也是这副模样。

2003年的时候高山庙考古时曾对棺椁进行过一次整体搬迁。狭窄的墓室人力无法施展,面对重达三吨的木棺考古队动用了挖掘机。悬空的棺椁来回摇晃,起吊极为艰难,最终依靠机械和人力协作,沉重的墓棺才得以搬离深埋两千多年的地底。

动用了机械尚且如此的费劲,古城村墓葬中的棺木又如何是被盗墓贼盗走的?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警方想起了之前那根打结的绳索以及绳索旁边的拖拽痕。从拖拽痕还有那根绳索来看的话,古墓里带走的东西肯定有点而且比较重,不然的话不会留下那么大的拖痕。

如此大的棺椁一定需要交通工具来运输。为了尽快破案,荥经县公安局对周边所有的摄像头进行了调查。由于此地紧邻108国道,每天有上千辆汽车来往。经过几天夜以继日的调查也没有找到任何线索,侦破工作似乎进入了死胡同。

正在这时在大坑的东南侧有了新发现,刑侦人员发现了一双带有破洞的手套。手套比较新,手套上有泥土。初步怀疑应该是犯罪嫌疑人留下来的。

刑侦人员对散落的信息进行了统一提取记录,这些不起眼的东西背后可能留存着破案的重要信息。法医将对取回的样本进行实验分析,借助技术手段仔细观察手套、绳索,寻找纤维间可能留下的毛发、血液或者其他携带DNA组织。但是因为盗墓案发生那天下雨泥土比较多,并没有检测出结果,线索又断掉了。

就在侦破工作陷入僵局的时候,一个被忽视的线索引起了公安人员的注意。再次查阅卷宗时发现当时在勘察现场时曾经发现过一本驾驶证,公安人员怀疑这本驾驶证有可能是嫌疑人留下来的。结果通过调查发现那个驾驶证是一本伪造的驾驶证,虽然无法查到真人但是驾驶证上留下的指纹也为警方提供了新的调查方向。

通过仔细比对留存的指纹并没有发现什么有用的信息。由于这本驾驶证发现在农田中,环境潮湿,指纹勉强能够提取,但细节信息却已大量遗失导致线索又断了。

盗墓现场考古人员发现了很多陶器碎片,陶器作为生活实用器缺乏经济价值因此盗墓分子很少带走而是肆意破坏。但考古学者却能透过这些破损的陶片看到这个墓葬的出现时间。考古专家根据墓中散落的陶器残片经过分析判断这个墓葬应该是在西汉时期的一个墓葬。

为了让墓葬的断代更加准确,考古人员想起了在大坑中发现的一枚四铢半两钱。正是这枚小小的方孔铜钱成为判断墓葬时间最重要的一环。

半两钱的流行时代一般是在先秦时期到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两”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半两为12铢,但官铸的钱币极少能达到这个标准。从出土的半两钱的重量以及上面的字体分析,可以断定这个墓葬应该是在西汉时期。

距离大坑仅仅200米的高山庙墓群中就曾出土过一个圆形漆盒,里面装有两百多枚半两钱。从先秦时期的八铢半两一直到西汉时期的四铢半两,品类十分丰富。自从2010年高山庙墓群发掘以后,经常会发现墓葬被盗的痕迹。

但是在此之前都没有发现有这么猖獗的盗墓现象,直接盗掘墓葬拖走棺椁。荥经县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希望公安机关能够尽快破案,抓住这些盗墓分子。

公安干警又重新把目光放到了那本遗落在农田中伪造的驾驶证上面,因为上面登记的人员信息和证件号码都是虽然都是假的,但是如果要使用这本假驾驶证那这本假证上的照片就不一定是假的。

警方通过这个推断进行了第三次摸排,走访的范围扩大到荥经县的各个乡镇。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条隐藏的线索出现了。在走访过程中公安干警发现了一名本地人与假证上的照片相似。得到这一线索后,警方迅速展开调查。

为了防止嫌疑人继续作案并破坏文物,警方在2014年5月初就将犯罪嫌疑人抓获。经过对嫌疑人的审讯,一个庞大的盗掘古墓销售文物的团伙浮出水面。

犯罪嫌疑人交代,他们一共盗窃了三次古墓,将古墓内的棺椁以及文物一起盗走。通过收缴,警方查获了大量没有来得及销赃的葬具,这个盗窃团伙的主要目的一是文物,二是棺椁板。这些椁板有一个共性,都是楠木材质。

楠木是一种珍贵的树种,最高可达三十余米,胸径可达1米。楠木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因此楠木又有皇木之称。故宫的木质结构建筑能屹立六百多年而不倒,每一根顶梁柱每一道支撑梁都是选材于最优质的楠木。

这种珍贵的木材如果经过两千多年变成乌木以后,它的价值更加的高。由于碳化过程需要数千年的缺氧、高压等极端环境,因此经常能看到天价乌木的报道。

据犯罪嫌疑人交代,他们以为在墓中的两千多年前的棺椁也可能成为了乌木,而且木材是金丝楠木,价格就会更高。

盗墓案破了,但面对着数量众多的楠木葬具所有人的心中都有疑问?盗墓分子的目标就是墓中这些使用金丝楠木制成的棺椁板,从战国到西汉时期在这个川西小县城里,这些墓主人为何可以用上如此高等级的葬具,这些墓葬的墓主人究竟是谁?曾家沟的地下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2 阅读:4550

扶摇寰宇杂谈

简介:军武知识,科技生活,特色文化,精彩艺术,奇趣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