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中有一句俗语叫做“娘亲舅大”,没在东北生活过的人们,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可能不太明白这句话在讲什么,只能根据语境琢磨,应该是说自己妈妈那边的亲属对自己很重要,舅舅和外甥非常亲密。
事实上确实如此,因为我国古代社会中,舅舅和自己的亲外甥之间有着最直接的血缘关系,并且因为是自己母亲那边的血亲,不涉及到自己家产的分割,所以在没有利益矛盾的情况下,舅舅真的是自己最大的靠山。
当然还有一种阴谋论,古代可没有基因检测技术,一户人家的男人,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那些孩子中,有哪个不是自己亲生的,但舅舅那边就不用考虑了,不管外甥或者外甥女,一定是自己的亲姐妹生下来的,绝对错不了。
今天我们谈论的这个话题,其实就是古代社会中父系和母系之间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姑父”和“姨夫”都是和我们关系比较近的亲戚,姑父一定娶了自己爸爸的姐妹,姨夫则是娶了妈妈的姐妹。
但有心人可能发现了,姑父和姨夫这两个称谓是非常不同的,姑父那边是父亲的父字,但到了姨夫这边则是丈夫的“夫”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一字之差是不是蕴含着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的尊卑有序?
21世纪的人可能想不到,古代文化人之间称呼亲属的时候,究竟会想出来多少个名称,实在是太过拗口复杂,他们称呼爷爷的时候,就有祖父、王父、大父、祖君、太公、公等。
称呼父母就更多了,比如可以称父亲为严君、椿庭、家严、公、翁、尊、大人,称呼母亲为娘、姥、萱堂、家慈、大人、慈等等,每一条每一个词的背后都有典故,都能够引经据典找出为什么这么叫。
还不止这些,我们称呼自己的旁系亲属,更是五花八门,称呼朋友的妻子孩子父母也不一样,上级问候下级的家人,以及下级问候上级也不同,朋友之间互相称呼对方的亲属也不一样,甚至不同的岁数称谓也不一样。
最复杂的当然是皇家了,皇上一家人活着的时候就有诸多称号,还有诸多忌讳,死了以后的谥号也不同,每个人想要搞明白在上层社会怎么称呼对方,就足够开一门课了,如果学不好甚至还有犯上的风险,没准还会掉脑袋。
所以古代的文人根本不是随随便便,就起了一个姑父和姨夫的名字,背后当然有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简单来说,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很难分清楚自己的丈夫和父亲之间,究竟谁更重要。
古代女子几乎就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中成长,她们不能抛头露面,而且还得遵循宋明理学、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数的教育,一辈子如果没有男人依附,根本活不下来,或者根本活不好。
要知道,三从四德里面的三从讲的就是,一个女孩如果还没有嫁人,就一切听父亲的,如果已经出嫁,就听丈夫的,如果丈夫去世了,那就听自己的儿子的。基本上,女人的一生被安排的明明白白,自己一辈子也没办法拿个主意。
如果按照孔孟之道中规定的三纲五常,那么一个女人在一辈子所经历的亲属关系中,永远处于男尊女卑的状态,如果是平辈的男女,那么一切以男方优先。
要是按照这个公式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来为什么姑父上面要带一个“父”字,因为姑姑是自己亲爹那边的亲戚,父亲这边往往代表着一个家族一个家庭的香火传递,一个姓氏的繁衍要靠着父亲,而不是母亲。
正因如此,亲姑姑的配偶会比自己亲姨的配偶更加重要,这就表现出了上下尊卑的不同状态。
至于为什么父亲的“父”比丈夫“夫”更加重要,更加有地位,这在古代也有典故,说古代一名叫做雍姬的女子,发现丈夫和自己的亲生父亲之间,有着很深的利益矛盾,马上就要到不死不休的程度。
这名女子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所以去请教母亲,母亲直接告诉她,说你这辈子亲生父亲只有一位,但是丈夫没了还可以再嫁人,女子这才恍然大悟,于是给父亲告密,父亲处死了自己的女婿。
后来这段故事还演变成了一则成语,叫做“人尽可夫”,当然,这个成语后来已经成了贬义词,形容女子道德观念落后,一点儿也不检点,私生活混乱,谁都可以当她的丈夫。
正因如此,父亲的“父”字往往代表着可以被信任,有着非常沉甸甸的含义,但反过来,“夫”这个词就更加一般了,在等级上面根本不能和“父”相提并论。
这在古代社会中也可以看出来,打个比方,如果古代兄弟之间因为利益冲突打起来了,这时候舅舅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调停人,就像是我们前面说的那样,舅舅和自己的外甥们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而且也没什么利益纠葛。
可很少有人去寻求姨夫的帮助,因为姨夫和舅舅相比,真的就有些陌生了,毕竟他们是自己妈妈那边的远亲,我国一直有个成语叫六亲不认,六亲一般指的是父母、子女、夫妻,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指的是父母、兄弟姐妹、叔叔婶婶、姑姑姑父、舅舅舅妈、还有姨妈姨夫。
在六亲的排名中,姑父的排位比姨夫更靠前,因为姑父维系亲侄子的利益,就等于维护自己夫妻家庭之间的关系,他们天然有着更紧密的联盟,姑父也很乐于给自己的大舅哥或者小舅子家办点事儿。
但姨夫真的就没有那么多的责任,去给关系很远的外甥或者外甥女帮忙了,不是说所有的家庭都这样,世界上有的是和姑父反目成仇,最后却和姨夫一家人亲密无间的。
21世纪的今天,亲戚之间的往来也没那么频繁了,人们似乎也不太需要靠着血缘关系维持生存或者互帮互助了,所以对以上这些东西都没那么感同身受。
但是在古代,想要向上奋斗的时候,就得琢磨亲戚的一百种用法,这不是单纯的教你怎么榨干亲戚的油水,而是在那个资源相对贫瘠的时代,人们想要闯荡一番事业,首先必须靠血缘,不然为何皇帝都得嫁公主搞联姻呢?
除了血缘,紧接着就是地缘关系,也就是同乡老乡,那么多会馆同盟会基本上都是一个地方的人团结起来搞的,除了这些还有烧黄纸斩鸡头的结拜兄弟,同一届进京赶考的书生等等,这些情谊都会在未来的人生中,慢慢形成一个圈子,但最稳固的圈子,还是血缘亲缘。
就像是我们前面说的,古代人们互相之间的称谓有很多变化,今天也一样,有的地方说“姨父”是自己亲姨的丈夫,但“姨夫”则是老婆姐妹的丈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连襟。
各地方之间都有自己的特色用语,说都说不完,为了避免混淆,在此额外说明一下,但内在的利益考量,和社会生活中的道理,基本上都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