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不能自拔的,除了爱还有牙齿

信息周末 2024-09-22 14:28:51

2023年9月15日,湖北省襄阳市,一家口腔医院的牙科医生在街头义诊,免费为市民检查诊断牙齿健康状况。李富华/视觉中国

2023年初,一位23岁的湖南小伙在深圳拔智齿,突发颅内出血后离世。

家属认为男孩去世与拔牙有直接关联,但尸检报告显示为“自发性颅内出血”,两者无明确因果关系,需进一步开展医疗损害责任鉴定(详见南方周末报道《惊险拔牙》)。

2024年9月20日,是第36个“全国爱牙日”,活动主题为“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爱牙日之际,我又想起了这个不幸的男孩。男孩的表姐告诉我,目前还在走司法程序,没有什么进展。

此前,为了撰写《惊险拔牙》这篇报道,我采访了多位拔牙遇险的患者。他们大多是拔智齿的年轻人,因为出血过多、疼痛虚弱昏厥、感染严重等种种原因,拔牙拔进了抢救室。

我自己在大学期间,也曾在校医院先后拔了4颗智齿,其中一颗拔了一个多小时。后知后觉,我现在才意识到自己是一位初出茅庐年轻女医生练手的“样本”,着实惊出一身冷汗。

拔牙到底要注意什么呢? “非必要不拔牙”“复杂牙拔除一定要到更靠谱的专科医院或三甲医院”,采访中临床医生常常如此告诫。

不要勉强拔牙

嵌在肉里、横向生长、旁边牙被挤坏、没有对咬牙越长越长……说起一些“奇形怪状”的牙齿,不少年轻人都可以讲出自己的故事。

其中,阻生智齿引发的智齿冠周炎尤其痛苦——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炎了。

“就像口腔里面有个垃圾站,怎么刷牙都清理不干净。”有人这样形容阻生智齿带来的麻烦,还可能伴随口臭、反复牙痛等困扰。

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当然是拔牙,然而拔出条件复杂的智齿,并不容易。

还在上大学时,我的一颗阻生智齿牙根带钩儿,埋得很深。校医院的年轻女牙医敲敲打打快一个小时,也拔不出来。我已经记不住她的名字跟长相了,但她猛擦汗水又无奈抱歉的神情,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最后,她也没力气了,喊来一位更壮硕的男医生,又花了十几分钟才把那颗牙“连根拔起”。

此时,我的嘴角已经被撑开太久,有点撕裂肿痛了。

在采访中,广州一家知名口腔专科医院的外科主任回忆,他们经常接到一些在基层医院拔牙的患者,拔到一半搞不定了,紧急转到他们医院来处理。

他反复强调,拔牙经常容易被轻视,但这也是一项手术,不当的操作可能会引发患者软组织或硬组织损伤、感染、神经损伤等。尤其是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还可能引发出血、休克、癫痫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拔牙前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口腔条件,身体与营养情况、包括年龄等因素。

年轻人千万不要因为牙科难约、假难请就勉强拔牙。我在采访中就曾遇到一位年轻女性,拔牙前几天工作太忙,休息与睡眠情况不好,拔牙后又太痛也影响吃饭,直接晕厥,晕过去进了抢救室补液。

拔牙比生孩子更痛?

社交媒体上,有不少帖子传播焦虑,说拔牙的疼痛,跟生孩子有得一拼,还有人说生娃是“痛不欲生”,那拔牙就是“九死一生”。

作为一位母亲,也有四次拔牙经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还是生娃更痛。

公众对拔牙的恐惧,或许高过了疼痛。

这种恐惧源于“氛围感”。相比安静的手术室,在牙科诊室,那种由骨传导到耳内,清晰可闻的操作可能更加闹心——滋滋啦啦的电钻,敲敲打打的锤子,还有川流不息的水声喷气声——如电流般淌过四肢百骸,睁眼一看,医生正使劲在嘴里撬呀剜呀,确实挺让人害怕。

我有一位朋友31岁,经常牙痛但4颗智齿都没拔过,就是因为觉得牙科手术全天下最恐怖。

实际上,拔牙手术需要医生严格控制操作力度和幅度,绝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暴力操作。如果是牙根弯曲度大或“横着长”的阻生智齿,通常都会将牙齿分成几小块分别拔除。盲目用力,反而可能将牙根推入患牙周围的软组织间隙,造成更大的损伤。

不少营销文章说智齿一定要拔、智齿一定要在30岁之前拔,拔完智齿脸会变小等等,其实都是误区。

如果智齿生长位置良好,有一定咀嚼功能,且未出现牙体牙髓疾病,可以保留,如果未来出现龋齿等情况,在任何年龄也都可以治疗或拔除的。

对爱美的女生来说,拔智齿也并不能使脸变小。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孕期最好不要拔智齿,以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如果孕期实在需要处理口腔问题,要去专业的口腔医院,在孕中期接受治疗为佳。

牙齿健康不只是“一拔了之”

保持牙齿健康不只是拔牙,牙如果不痛,也不能被忽视。

能坚持定期洗牙,主动检查牙齿健康的人群还是少数。每年洗牙一次,花费不高,防患于未然。

更有甚者,即使出现牙疼症状,也只是吃点消炎药或止疼药,把牙齿的求救信号“糊弄”过去。

尤其一些中老年人,对牙病“视而不见”“拖而不治”,等到病情严重反复牙痛时又喜欢“一拔了之”。对于多次治疗怕麻烦或是嫌贵,甚至放弃了能保住牙齿的根管治疗、根尖切除等方式,带来了不可逆的损伤。

我爸就是这样。一直在小诊所看牙周炎,从40岁开始,拔掉了太多牙齿,不到60岁就已经满口假牙了,惹来很多烦恼。吃饭容易被假牙磨痛,呲牙咧嘴想“出口成脏”时,只能提醒我们年轻人爱惜牙齿。

全国来看,口腔健康的严峻形势确实不容忽视。

2017年发布的全国口腔流行病学第四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口腔疾病的整体发病率达到了90%以上,其中,35-44岁的中青年人群牙结石的检出率高达96.7%,龋齿患病率为88.1%,缺牙患病率为36.4%。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牙不好,疾病满身跑”等俗语,不能只在牙疼时,或者爱牙日的纪念活动上才被想起。

梁淑怡/设计

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

责编 汪韬

0 阅读:0

信息周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