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虽然萧条,但最近关于楼市的话题却不少。看似平静的市场环境,实则孕育着方向性选择。特别是看了南方都市报刊登题为《央行行长发声,再谈恒大问题》文章,标题虽然不那么亮眼,但到现在不过1天时间,阅读量已经过百万。究其原因,还是这篇文章所包含的信息量确实够大,通篇都是央行行长对接下来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为主题的表态,字里行间折射出对未来楼市的态度,值得细读慢品。
1.原话:我国房地产市场经过20多年的长周期繁荣,正在进行重大转型并寻找新的均衡点。
这里提到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重大转型,另一个是新的均衡点,如何理解?其实,文中已经说明,这其实是说到3个问题,住房需求中枢水平、住房交易结构和业务模式。
就住房需求而言,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购房需求已经没有那么大。从2021年顶峰期的18亿平米,现在一年就在12亿平米左右,下降了30%以上。前两天他的副手副行长说我们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41.8平米,与发达经济体比,其实也差不多了。所以,我们如何找到住房需求下降后的“均衡点”就显得很重要,意味着,对应的房地产产业链条上下游都要调整,比如土地供应,不能再供那么多了,还有建材、园林、装饰等等房地产关联行业都是如此,要调整战略,适应转型,否则就消化不掉,就会出现产能过剩。
2.原话:以恒大为代表的企业风险显性化并向行业扩散。目前,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贷款余额的23%,其中约80%为个人住房贷款,一直以来,在中国,我们实行非常审慎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房地产市场调整对金融体系的外溢影响总体可控。
文章介绍了,房地产长期繁荣的背后,是房企高杠杆运行,资产负债扩张过快,正好又遇到供求关系重大变化和疫情影响,从而出现了类似恒大的风险型企业。从他的介绍看,我们的住房贷款确实不低,根据央行的数据显示,到今年第三季度末,我们的房地产贷款余额有53.2万亿元,如果按照80%的个人住房贷款算的话,那也有42.5万亿元。虽然说总体可控,但你要说对银行没影响,那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所以,潘行的表态很清楚,实行非常审慎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像我们设计的购房首付款30%,其实是有这方面的考虑的,像东方资产就曾经给银行做了风险评估,银行最多能接受房价的跌幅就是不能超过30%的,否则,一旦房价出现超常规的下跌,业主可能弃房断供。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未来的楼市政策什么都可能,但就加杠杆降低购房首付款这条不可能,因为金融系统要控制风险。这也意味着,对楼市提振金融措施的优化,是设了限的,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3.原话:我国城镇化仍处于发展阶段,新市民规模较大,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很大潜力,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坚实基础。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这两句话,放在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主题中说,也不能说没有关联,但放在这里,似乎更突出了房地产自身的修复机制,比如说刚需、改善需求还很大,城镇化还处于发展阶段,虽然看似这些需求还存在,但都知道,我们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5%。如果按照住房城镇化算的话(人户分离,户口在农村,在城里买了房),应该超过了70%,无论如何,后期进城的人是越来越少,后面最大的依托就是改善。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说这话其实是告诉你,金融支持可能没那么多了,要依靠房地产自身内部循环机制。以后金融支持的重点是保障性住房这种没什么风险的项目,商品房就让它回归商品属性,涨跌自由,这应该是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4.原话:将引导金融机构保持房地产信贷、债券等重点融资渠道稳定,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必要时央行还将对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地区提供应急流动性支持,严控增量债,化解存量债。
前半句没啥好解释的了,这些天媒体都在报道这个事情,应是再次表述。但我们要知道,央行的表述,更侧重的是控制金融风险,比如重点提到的债券,像万科都被爆出债券异动,所以,央行的表态,包括不区别对待房企各性质房企融资的合理需求,更多的是要维护债券市场、信贷市场的问题,不能出现违约风险。主要还是为了维护金融系统稳定,而不是把促进楼市再次繁荣摆在突出位置。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就有疑问了,不是都说放开融资了吗?对所有企业,无论是民营,还是国央企房企,都一样了,金融应该大力支持楼市复苏啊。道理是没错,看看第2点,加了一把锁,审慎、控制房地产金融风险外溢。所以,从实际来看,不可能所有房企都能获得你想要的贷款,特别是恒大出险以后,还有几个商业银行行长敢随便放贷。看到这里我们应该知道,房企,特别是民营房企,自己几斤几两要认清,别过多指望从天而降的“输血”。
通过以上内容解读,我们基本能缕清国家对未来楼市走向的态度。关于未来楼市走向,我更坚定了“两个预判”,别再误判了。
政策出了这么多,虚的也好,实的也罢,目标肯定是希望市场能够企稳回升,但从这几年“三道红线”去杠杆毅然决然看,绝不是重复过去的楼市复苏轨迹,本轮楼市复苏,更多的是肩负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任务。跟此前说过的一样,现在我更坚定了“两个预判”。
一是,不要希望天上掉馅饼,打铁还需自身硬,分化式复苏可能性大。复苏肯定是要复苏,但城市楼市基础差别、金融支持差异,决定了楼市复苏不可能步调一致,而是分化式的。优质房企、负债比例低的房企,能更快从市场中获益,差的还是差的,差的房企不仅仅是烂尾的问题,由于为了趁楼市复苏还债清仓,不可能建多好的房子给你,我们要买房时要有甄别。其实,城市楼市也适用分化式复苏原则。
这波楼市复苏时间长短不好界定,但有一定是肯定的,只有中心城市享受率先复苏的便利,他们有城中村改造、有资金支持,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也决定了其他城市楼市的弱复苏,甚至没有像样的复苏,其他城市指望更多农村人进城买房的时代渐行渐远,这个大势我们一定要看清楚。
二是,不要把化解房地产风险当作万能的机会,调整房产配置才是正确选项。从金融的角度,现在支持房地产,主要目的是化解房地产风险,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压缩,重组,还是再优化,给了房企以喘息的机会,切不可误判是“鸡犬升天”的机会。这也决定了留给业主们的时间是重新优化房产配置,绝不是一股脑的买,建议起码应做到两点:
1.房子在精不在多。如果市场起来了,把地段差、品质差的房子先变现,有确实好的房子,也兼有自住需求,买是没问题的,千万不要再只增加家庭房产数量,不注重质量,随着住房进一步饱和,未来这样的调仓窗口期越来越少;
2.在同地段,不要图便宜买房。一般来说,便宜有便宜的道理,贵有贵的原因。一般要么是户型问题、品牌号召力问题,或者企业资金周转问题等等,我们一些人可能没有买房意愿,看价格便宜就买上了,其实,这类房子到转手的时候明显是比不过竞品的。还是那句话,在未来市场中,宁可错过,也不要买错,我们一定要有这个定力。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卖(买)几套房试试看。
房子是商品,同样是消费品,卖不出去喊破天都没用。房子实际建造成本是非常低的。不管哪个城市,房子都是越来越多,叠加人口出生大幅暴跌,只会越来越难卖,越来越不值钱。越来后面剩下还没买房的往往越没钱,不降价他们拿什么买?房价下跌并不代表会损害房地产有关的企业,房价低会有更多人买得起房,买房后就会配置家私家电等,反而对于房地产有关的企业是一件好事。房价便宜了,老百姓不需要拿那么多钱买房,负债月供也会少,释放消费能力,从而带动其它产业,正所谓房价跌,百业兴,从此社会经济走入良性循环。房价下跌损害的只有卖地的人和炒房客。
楼市实际价值,只有最高点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