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冬在泗沭县(今泗阳县)松张口合影。左起:杨纯、张彦、金明、刘震。
六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十分重视我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抽调主力部队骨干充实地方武装领导力量,新四军第三师十旅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在地方武装协助下反击日伪军“扫荡”、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摩擦,开展抗日民主根据地各项建设。
第四师师部驻地半城快乐的小顽童
新四军第四师兼淮北军区的建立。
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1940年6月下旬,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黄克诚率部与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师,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同时,设立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耿蕴斋(后叛变),政治委员吴芝圃,参谋长黄思沛,政治部主任刘作孚,负责领导和指挥地方武装。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下辖:永城独立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寿松涛),肖县独立团(团长赵海风、政治委员李忠道),睢杞太独立团(团长蓝侨、政治委员孔石泉),宿西独立团(团长刘芝武、政治委员刘瑞芳),淮上独立团(团长沈联成、政治委员王学武),肖铜总队(总队长许西连、政治委员寿松涛)、亳北独立大队(大队长胡大勋)。同年12月,豫皖苏保安司令部撤销,根据第四纵队各旅活动范围设立3个军分区,由各个旅兼军分区。第四旅兼第一军分区,兼司令员刘震,兼政治委员康志强,以凤台以北,龙亢以南,怀远西及以北为活动地区。第五旅兼第二军分区,兼司令员滕海清,兼政治委员孔石泉,以涡北、宿西南、蒙北、怀远北为活动地区。第六旅兼第三军分区,兼司令员饶子健,兼政治委员赖毅,活动于永城、夏邑、商丘、肖县、涡阳、亳县等地区。
1940年春,新四军第六支队广大指战员决心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粉碎敌人的围攻和“扫荡”。
皖东北保安司令部。1940年8月,八路军第五纵队整编,同时设立苏皖边区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兼司令员张爱萍(后赵汇川、常玉清),兼政治委员张彦,副司令员刘玉柱,兼政治部主任吴植椽。辖宿东独立团(团长沈联成)。1941年5月新四军第四师师部移驻皖东北后,随着淮北地区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8月下旬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划津浦路以东、运河以西、淮北以北、陇海路以南地区为淮北苏皖边区,成立淮北苏皖边区党委、行政公署、军区和军政委员会。10月21日,皖东北保安司令部改建为淮北保安司令部,撤销新四军第四师十二旅,第十二旅旅部改组为淮北保安司令部。司令员赖毅,政治委员刘子久,参谋长白浪,政治部主任刘作孚、副主任王学武。11月7日,经华中局、新四军军部批准,撤销淮北保安司令部,成立淮北军区。司令员赖毅,政治委员刘子久,副司令员饶子健,参谋长白浪,政治部主任刘作孚。下辖泗南县大队(大队长程贞恒、政治教导员吕武备),盱凤嘉大队(大队长吴守训、政治教导员刘衡),泗宿县大队(大队长李公仆、政治教导员雁平),淮泗县大队(大队长刘从介、政治教导员胡介民),洪泽县大队(大队长王锡良、政治教导员彭影),泗五灵凤县大队(大队长肖全德、政治教导员臧超然),泗阳独立大队(大队长罗明榜、政治教导员雁平),肖县大队(大队长孙维淮、政治教导员辛程),泗阳独立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徐光友)。
淮北根据地人民自卫武装(手持木梭镖)阵容
新四军第四师兼淮北军区。1942年底,根据中央精兵简政精神,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新四军第四师师部开始兼淮北军区机关,至1943年1月底,精减、合并、缩小机关工作基本结束。第四师师部兼淮北军区机关后,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兼,政治委员邓子恢兼,参谋长张震兼,政治部主任吴芝圃兼。下辖第一、第二、第三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又称路东军分区)于1942年12月成立,分区机关由第九旅旅部兼,司令员韦国清兼,政治委员康志强兼。管辖范围为洪泽、泗阳、淮泗、泗宿、泗灵睢。下辖5个县总队和运河特区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高峰):淮泗县总队(后为独立团,总队长胡天锡、政治委员张辑五),泗宿县总队(总队长徐光友、政治委员吴植椽),泗阳县总队(总队长谢骙、政治委员朱鸿翔),洪泽湖总队(兼总队长吕振球、总队长谢亚光、兼政治委员张孓夫、政治委员陈醒),淮宝县总队(后为独立团,总队长杨德隆、政治委员王学武)。第二军分区(又称路西军分区)于1942年12月成立,分区机关由第十一旅旅部兼,司令员滕海清兼,政治委员赖毅兼。管辖范围为盱凤嘉、泗五灵凤、泗南。下辖3个县总队和一个独立团:盱凤嘉县总队(兼总队长刘起源、政治委员兼副总队长董铨),泗南县总队(总队长张太冲、政治委员罗克明),泗灵睢县总队(后为独立团,总队长杨德隆,兼总政治委员李任之),泗五灵凤独立团(团长王世仁、政治委员曾谋)。第三军分区于1942年12月由邳睢铜灵军分区改称,司令员赵汇川,政治委员康志强兼。管辖范围为灵北、邳睢铜。下辖独立团(团长叶道友、政治委员崔文彬)、运河支队(后为峄滕邳县总队,总队长纪华、政治委员郑平)、萧铜总队(兼总队长许西连、兼政治委员寿松涛)。
淮北军区淮泗独立团召开练兵总结大会
新四军第三师十旅兼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的建立。
新四军第三师十旅兼淮海军区。新四军重建军部部队整编后,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一部和地方武装坚持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斗争。1941年3月,在第三师八旅帮助下,淮海军区成立,第八旅二十三团团长覃健兼司令员,中共苏皖区党委(是年5月改为淮海区党委)书记金明兼政治委员,参谋长张克辛。下辖8个大队和一个独立团:淮河大队(大队长吴觉、政治委员万众一),滨海大队(大队长王志增、政治委员吴书),沭河大队(大队长王通吾、政治委员章维仁),沂河大队(大队长胡振球、政治委员晁福祥),东海大队(大队长曹通三、政治委员宋耀南),涟水大队(大队长王晓楼、政治委员罗清渠),沭阳大队(大队长肖松圃、政治委员陈云龙),淮阴保安大队(大队长夏仲芳、政治委员李霁明),泗阳独立团(团长夏如爱、政治委员郭光裕)。是年9月,新四军第四师十旅与新四军第三师九旅互调建制,第十旅进入淮海区,由第十旅兼淮海军区,第十旅旅长刘震兼军区司令员,金明仍兼政治委员,覃健任第十旅副旅长兼军区副司令员。
1943年11月7日,第三师十旅兼淮海军分区在泗阳史老庄召开总结创造模范兵团运动检阅大会。
新四军第三师十旅兼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1942年11月,苏北抗日根据地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新四军第三师兼苏北军区成立,黄克诚兼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兼苏北区党委书记),张爱萍兼副司令员,彭雄(后洪学智)兼参谋长,吴法宪兼政治部主任。下辖盐阜、淮海两个军分区。盐阜军分区由原盐阜军区改称,分区机关由第三师八旅旅部兼。淮海军分区于是年12月由原淮海军区改称,第三师十旅旅部兼分区机关,刘震兼司令员,金明兼政治委员,覃健兼副司令员,高农斧任政治部主任(后吴信泉兼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是时,为适应淮海地区反“扫荡”形势,淮海军分区只留下一个特务营,其余主力部队实行地方化,全区划分为4个地区,建立4个中心县委和4个支队,每个支队属3个团,分别在中心县委地区活动。第一支队主要活动于沭阳、灌云(含灌东)两县,支队长沈启贤,兼政治委员张克辛,副支队长王凤梧,副政治委员田养泉,参谋长王志增。辖一个直属队和3个团:第一团(团长惠占彪<后叛变>、兼政治委员陈云龙<后万众一>、副团长曹子屏、副政治委员刘镇山<后曲振东>),主要活动于沭阳地区;第二团(团长汪洋、政治委员吴书),主要活动于灌云、灌东地区;第三团(团长孙良浩、政治委员汪兴民、副团长陈大海),作为支队机动部队活动于沭灌地区。第二支队主要活动于泗沭、宿迁两县,支队长张万春(后冯志湘),兼政治委员石瑛,副支队长冯志湘(后肖松圃),参谋长黄忠诚。辖一个直属队和3个团:第四团(团长王业奎、兼政治委员李干成),主要活动于泗沭地区;第五团(团长胡振球、兼政治委员晁福祥),主要活动于宿迁地区;第六团(团长俞和坦、政治委员蔡永),作为支队机动部队,主要活动于泗沭、宿迁地区。第三支队主要活动于潼阳、宿北、东海三县,兼支队长覃健,兼政治委员章维仁,副支队长张竭诚,副政治委员李少元,参谋长王通吾,政治部主任王世琳、刘赞洲。辖3个团:第七团(团长宋耀南、总支书记朱万国),主要活动于东海地区;第八团(团长吴大林、政治委员舒培生),主要活动于潼阳地区并负有机动作战任务;第九团(团长张德胜、政治委员李石清),主要活动于宿北地区。第四支队主要活动于淮阴、涟水两县,支队长钟伟,兼政治委员张彦,副支队长冯志湘,副政治委员罗友荣,参谋长钟玉祥。辖第十、十一、十二团。
淮海军分区教导队部分骨干合影
至1945年8月,新四军第三师十旅免兼淮海军分区,吴信泉任淮海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年11月,淮海军分区改为华中军区第六军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