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五子良将的说法来源于《三国志》的评价,是有一定依据和说服力的,也是真实可信,而蜀国五虎将的说法来源于《三国演义》,是小说家的一言堂,因而也是不足采信的。
蜀乃小国,偏安一隅,诸葛亮刘备一生并不得志亦不敢展足中原,哪里来的底气排什么五虎大将。兵微将寡,无人可用,才是蜀国的最大特色!关张赵基本全靠一本小说吹捧,实际战绩稀少,是没有资格与五子良将平起平坐的。
但是五子良将的说法也来自于后人的评价,曹操是没有耐心给大将们排列组合的,难道不怕贻误战机吗?
很多人都说曹操是任人唯贤的,和汉高祖刘邦一样知人善任,实际上这种说法还是有待商榷的,武将的出身背景一直是与其军中地位息息相关的,张辽张郃等五子良将的战功是远高于曹洪,但军中地位是不如曹洪的,由此可见一斑。不管在什么朝代,出身背景都比能力才华更加重要,这个才是我们这个人情社会最大的特色之一,自古皆然。
正因为五子良将都非曹操的嫡系,即便取得张辽那样的战绩,也是比不上曹洪夏侯惇的,甚至连后来居上的曹休等宗族将领也干不过!
如果可以抛弃武将的出身背景,而光看战功和战力的话,五子良将的排名究竟?
首先,一个武将的战绩和他的武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连战绩都没有的武将妄谈什么武勇,是很可笑的,就像马谡,他认为自己比诸葛亮还要聪明,就连诸葛亮都找他谈论军机大事,可是到了最关键的战场上就拉胯了。张飞的唯一战绩就是断桥一声大吼以及在宕渠山的一次战斗中,击败过张郃一次,赵云就更别提了,就这些人妄称什么名将?曹哥文论是不是能称一代大文豪了呢?
蜀汉地处偏僻,兵微将寡,这个才是常态,也是最符合历史的定性,后世无知蜀汉迷别再盲目吹捧起来了,以免贻笑大方。
上文已经提到,魏五子良将虽然战功不少,但就军中地位而言,是远不如夏侯和曹氏这些嫡系将领的。从历次征战情形来看,张辽张郃只能作为从将或副将出征,而
正将一般都是两夏侯、曹仁等人。只有当夏侯渊战死的时候,张郃才有了充当主帅的机会,但是说到能力的话,后人对张郃的评价远高于夏侯渊。
在《三国志》中,陈寿对张郃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从这段评价来看,张郃可不是张飞这些匹夫能比的,他领兵作战善于利用地形排兵布阵,非常懂得灵活变通,不拘一格,颇有“兵仙”韩信的风范,所以曹操才会在张郃投降之后,引用“微子去殷,韩信归汉”的掌故给予张郃最高的评价!
与张郃相比,张辽与乐进的作战风格都是以勇猛著称的,尤其是乐进,他身形短而彪悍,行动迅捷,常为先登,斩将擎旗,曾在襄阳大战中将关羽等众一举击溃,令蜀国诸将闻风丧胆。
于禁最号毅重,然而晚节不保,但就三国前期而言,于禁在荡平吕布和袁绍等战斗中战功很大,也是五子中唯一得到魏王假节钺的一个,可见当时于禁在军中的地位,是高于其余四子的。
徐晃智勇足备,治军严谨,有周亚夫之风。但在五子排名中居于末位,耐人寻味。实际上徐晃的功劳很大,仅次于张辽,也是《三国志》中记载战功最多的武将之一,延津战役,徐晃阻击文丑,并在乱军中诛杀了文丑。罗贯中将文丑的人头也记在关羽的账下,如此张冠李戴的情节在演义里比比皆是,大家在读原著小说时要引起注意,以免贻笑大方。
谈水浒人物,大可以胡扯,但是谈三国人物,就要尊重历史,慎之!
综上所述,五子良将的战功及其军中地位都是可以做等量齐观的,但是他们的作战风格各有千秋,乐进骁勇果敢,可与张辽并驾齐驱,于禁性格刚毅,前期战功最大,徐晃智勇足备,以治军严谨,善出奇兵著称,张郃相比于前面四个,作战更加灵活变通,善于利用地形,也是最令诸葛亮忌惮的一个。
从五子各自的作战风格以及相应的战绩对比来看,他们的武力高低不妨这样排列: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
排名依据为:张辽与乐进才是真正的以勇猛善战著称的猛将,尤其是张辽的逍遥津之战,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张辽是没有把握战胜吴兵而却侥幸胜出,是因为谋划得当吗?非也,实在是勇气可嘉,这场战斗非常惨烈,《三国演义》写得轻描淡写,罗贯中恶意贬低张辽,故不予特写,而在《三国志》里,这场战斗被写得惊天动地,足以使人震撼,张辽的勇猛程度直追西楚霸王,遂使关张赵的所谓“武勇”,完全沦为了陪衬。
乐进的武勇仅次于张辽,至于于禁,他有生擒吕布的大功,前期表现非常厉害,武勇是可以想象的,故排名五子第三,张郃与张辽齐名,俱为军锋,勇猛程度也与张辽乐进伯仲之间,只是作战风格与张辽有所不同,徐晃为什么排名五子最后呢?徐晃作战偏稳,不以勇猛出名。历次战斗中,他都善于出奇兵,绕后方袭击,善于游击战术,他的这种作战风格类似于秦末汉初的彭越。
五子良将虽然出众,但他们都缺乏诸葛亮司马懿那种统帅三军独当一面的能力,这也是曹操未能平定天下的原因之一?
那么您怎么看?
曹公才是三国历史主角大耳不是蜀乃一小国偏安一偶没资格凭五虎大将关张赵是没什么战绩的仅凭一本小说吹是没法比较五良将的更没什么宗亲嫡系人家魏才是正统宗亲八虎骑存在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