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气不足,脾胃病的根源!中气不足,需要用此3味药!(四)

鸿朗说健康 2024-06-10 16:02:43

白术是健脾运湿良药,气虚因于脾失健运,得此健脾除湿之品,则谷气充盈而不匮乏。

中医称脾为后天之本,传统养生也非常重视对于脾胃的调理,至今在很多有点年纪的人口里,经常会说道“人是铁饭是钢”一类的话。

确实,人体每时每刻都需要消耗能量,而想要获得能量,脾胃就是无法绕过的“守门官”。

在中药系统里,用于养脾胃这个“中土”的补益之品很多,诸如人参、黄芪,都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补气药,它们补益的主要就是脾的运化之气。

但有一味中药却被历代医家称为养脾胃的“王道”,同时还能燥湿而升提脾胃中焦的清阳之气,化痰湿却又能止汗出,它就是白术。

在很多人眼里,白术的性味苦温,就是一味健脾燥湿之品。虽然也有“健脾”的能用,但燥湿才是它的主要功能,在健脾上不如人参黄芪。

其实不然,在历代医家眼里,如果只论养脾胃,白术才是所有中的“王道”。什么叫王道?大概相当于正统、平稳的意思,清代名医黄景芳在《本草求真》里就提出了这个观点。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白术的养脾胃,那就是让脾胃的运化更强大。但在此之外,还有很多常用的功能:

1、白术健脾也能补脾气:

很多人只看到白术“健脾燥湿”或者性味苦温的特点,认为它在脾气虚的情况下就不合适了。

其实,在历代医家的手里,很多脾气虚弱之证,比如现在常见的亚健康,多数有气短乏力、神疲食少、大便秘结或者稀溏这些表现,这时候的白术,就能调理这种亚健康。

比如著名的四君子汤,不就是健脾益气的基本方吗?里面的白术,真的只是为了处理脾虚生湿?

显然不是,白术的健脾补气也是不容忽视的,古人甚至有用白术一味熬制成膏以补益脾胃中焦的做法。

而且,脾气虚必然有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及时得到运化输布,就有可能成为水湿。这时候的白术,健脾益气的同时还能燥湿,可谓是标本同治。

但历代医家对白术的使用有多种炮制方法选择。比如湿气重而气虚不明显时,可以直接用生白术;如果气虚明显而湿气较弱时,可以用土炒白术;如果气虚腹胀明显则可以用麸炒白术。还有蜜炙白术,补脾益气之功更强,但更适合脾气虚而没有运化不好的情况。

古代儿科常见脾胃虚弱,诸如停食、食积等消化不良的问题,因为小儿脾胃娇弱,父母喂养不利或者受生活水平的限制,很容易出现厌食、大肚子、流口水这些问题。

这时候,白术也是很常用的,常与鸡内金、扁豆、陈皮、茯苓等配伍,或者碾碎成粉末和米粉之类蒸熟成糕当零食吃。

2、升提脾胃中焦清阳之气:

脾胃中焦为全身气机之枢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而脾虚气陷是最明显的一种。

而白术苦温燥化之性就能升提清阳之气,主要就是脾的气机,所以对于各种脏器下垂、维固不利之症,白术常与升麻、黄芪配伍,比如著名的补中益气汤。

3、改善大便:

大便的异常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便秘,二是腹泻,白术却都能适用。

从外观上看,生白术质地偏于甘润,古代有调治便秘的单方,那就是一味生白术熬水喝,或者根据寒热偏颇配伍干姜或者地黄。

如果是拉肚子,尤其是气虚运化不良的腹泻,一般用土炒白术更为妥当。

4、白术燥湿祛痰:

请注意,这里的燥湿祛痰是两个内容,燥湿,指白术能够健脾燥湿而利水,对于水湿停滞积聚之症,常与茯苓、猪苓、车前子之类配伍。

当然,如果说是脾肾阳虚导致的水湿停蓄,则还需要和肉桂、附子、生姜之类配伍。

而白术祛痰的说法,一般是根据“脾为生痰之源”而得,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成痰饮,用白术能健脾而燥湿,既从源头上消除痰饮的形成,又能直接消除痰饮,毕竟,痰也属于一种阴湿之邪,比如经方苓桂术甘汤。

5、止汗出:

白术的止汗出针对的是虚汗类型,主要原因是中气不足而卫气不固,肌腠开泄而汗自出,也就是指常说的“自汗”比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里就有生白术散用以调理气虚自汗的做法。止汗之功,白术常喝黄芪、防风配伍,如玉屏风散,固表止汗之功更为显著。

人参、黄芪、白术三药又各有侧重,人参补下焦元气,白术健中焦谷气,黄芪固上焦表卫,三药同用,有开源节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妙。气虚下陷不能单纯补气,更应举陷升阳,才能使下陷之清阳复位,内郁之阳气外达。所以本法常用升麻、柴胡、桔梗等升提药物协助黄芪,共呈益气升陷功效。

其中升麻、柴胡常常同用,因升麻善于升发脾阳,脾气升举,则下陷之阳可升。柴胡长于疏达肝气(实指行于少阳三焦之气),肝气条达则有助于中气复位,两药同用,也有相辅相成之妙。由于肺脾肝三脏都与卫气升降有关,选用柴胡从下焦升发肝气,升麻从中焦升发脾气,桔梗从上焦开提肺气,自然符合此证机理。

0 阅读:61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