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话重阳

鸿朗说健康 2024-10-11 15:32:50

风轻云淡,碧水长天,走过夏的热烈,终于来到这收获的黄金季节。“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九九重阳,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寓意长久长寿,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这个节日便很早就确立了。

在中国传统节日里,重阳节是起源最早的节日之一,据传起始于上古,源自天象崇拜。在上古,在缺乏科学认知的情况下,人们具有多元化原始崇拜,崇拜天地、山川、灵魂、自然生灵以及树木、火等等。所以,人们朴素地相信,雨雪电雷都有神灵管辖,丰收歉收都有天定。所以在上古时代,秋天农作物丰收之时会祭天、祭祖,以感谢天帝、祖先恩德。那时重阳节的含义还比较单一,是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据《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历法的制定,重阳节祭祀的日子就定在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因为古人认为,“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九九归真,一元肇始,是个吉祥的数字。那为什么发展到后来,它会成为一个敬老的节日呢?

首先就在于这个节日的日子是九月初九,在民俗观念中“九”是最大数,又因为谐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在古代,因为物质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水平低下,仅只有三十多岁的平均寿命,所以才会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在所谓的康乾盛世,第一次举办千叟宴时,便是以65岁作为参加宴会的标准,后来乾隆时期还以60岁为标准。更重要的,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孝文化的主线,以孝治国的理念贯穿两千多年。所以重阳节逐渐演变成一个感恩敬老、祈寿的节日也就不奇怪了。重阳节的全面普及是在秦统一后,三国时已有明确的“重阳节”称谓;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很多节日都在这个阶段有了明确的定义、礼仪和风俗,重阳节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会看到许多唐朝诗人写了大量的重阳诗,脍炙人口的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等等。这些诗句和典籍,让我们得以了解从古至今的重阳节习俗。一些流传至今,比如登高,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还因为祭祀要建高台、山岳崇拜等原因,所以重阳要登高。

很多诗人甚至直接将“登高”二字写在了重阳诗的标题里,比如王勃的《九日登高》,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等等。而一些已经失传的风俗,可能还在极小的个别区域内流传。比如插茱萸,古代重阳插茱萸的意义,与端午要插艾蒲一样,最初都是为了避邪、驱虫防病,因为重阳插的吴茱萸有止吐泻的功效,还被古人制作成香囊佩戴。后来就渐渐成了一种仪式。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就记有一则志怪小说,描述了重阳节这一习俗的来源,说是汝南一个叫桓景的人随费长房游学,有一年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里会有灾祸,最好全家人佩戴朱红色香囊,里面盛放茱萸,系在手臂上,去登高饮菊花酒,这样就可以避开灾祸了。”桓景赶紧照办,那天回家后,发现家里的鸡犬牛羊全都暴死了。费长房说:看,它们替你挡了灾。从此后,大家都会在九月初九这一天登高饮酒,佩戴茱萸囊。所以,古人诗中有许多关于茱萸的描写,比如最著名的就是“遍插茱萸少一人”,还有“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等等。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融合了众多民俗,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西汉戴圣《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据文献记载,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又称菊花节。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晋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明文森《九日》:“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0 阅读:2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