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周平王姬宜臼,当你知道自己的父亲被犬戎杀了,周王室积攒了数百年的财富也都没有了,你还知道这一切都是你外公干的,但是你外公赶回来要扶持你登上天子位,你应该是什么情绪?
是开心?
还是愤怒?
我想应该是开心的,因为很快你就是天子了,是这片土地唯一的主宰。
《竹书纪年》:“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
就是申侯,加上一个鲁国,还有许国、郑国在申国拥立姬宜臼,继天子位。
这里的鲁国可能是缯国,记载的问题写错了?
因为当初申侯是联合缯国一起反抗周幽王,没道理周幽王被杀,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把缯国给漏掉了。
周平王在申国登基后遇到了新的问题。
清华简《系年》记载: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就是诸侯虢公翰一帮人拥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天子,史称周携王,周王朝出现两王并立的局面。
诸侯们对周平王的态度也十分复杂。
部分诸侯对周平王的正统性存在疑虑,毕竟他是在申侯等的支持下即位的,而且周幽王之死与申侯联合犬戎有关,这让一些诸侯对周平王有所保留。
一些诸侯在观望,不确定是否要全力支持周平王,担心如果支持周平王,会得罪其他有不同意见的势力,或者害怕卷入与犬戎的冲突中遭受损失。
而摆在周平王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就是去镐京举行登基大典,召开诸侯联盟会议,在所有诸侯面前亮个相,告诉他们,自己才是正统,从而争取更多的诸侯支持。
但是镐京已经被毁了,犬戎人抢完财宝之后一把火烧掉了这座古城,更重要的是,犬戎势力在关中地区依旧猖獗。
他们势力强盛,周天子的武装加上几个诸侯的军队,赶不走他们,连交手也不是这帮犬戎人的对手。
打不过,赶不走,自己就没办法在镐京举行大典,但是时间不等人,自己需要一个正统的名分。
这时候有诸侯就建议周平王,东迁洛阳。
原因有三个:
1、洛阳位于中原地区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便于与各诸侯国进行交流和联系。
在政治上,有利于周王室对诸侯的管理和控制;在经济上,便于物资的运输和贸易的开展。
政治和经济,这是周天子目前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2、中原地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古代中国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周王室定都洛阳,可以更好地利用当地的经济资源,恢复和发展自己的实力。
经济啊,这是几代周天子都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换个地方,或许就有新的转机。
3、周公在东征之后曾着手在洛邑营建东都成周,这里有一定的政治设施和基础,便于周王室迅速开展统治工作。
有赞成的,就会有反对的,去了洛阳建都,对于处在西边的诸侯国来说,就会远离周天子,他们的政治影响力会更低。
尤其像申国、缯国这些,前期一手策划周平王登基事件的主要参与者。
现在分享政治资源的时候,肯定不同意把到手的鸭子让给别人。
他们提出了两点不同意见:
1、洛阳地处平原地带,无险可守,相比之下,镐京所在的关中地区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周王室定都洛阳后,在军事防御上处于劣势,容易受到周边诸侯国的威胁。
2、如果周天子东迁洛阳,那对于周王室来说,就会失去关中平原这大片土地,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影响力都会降低。
3、关键的第三点是,从镐京到洛阳,那么远的距离,护送的军队,还有所需的粮食都是大问题,这些没解决,东迁就是个笑话。
不去洛阳,留在镐京可以吗?
也不行!
在西周末期和东周初期,戎人的势力强盛,中原华夏诸国受其威胁严重。即使是晋国、秦国等大国也经常遭到戎的侵袭。
而且关中地区在犬戎的劫掠下,宫室被洗劫一空,土地荒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更重要的是,这时候有几个诸侯国站了出来,第一个冒头的,是秦国。
秦国的国君是秦襄公。
他那时候还不是诸侯,只是一个附庸国。
秦国需要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同时因为他就在犬戎旁边,所以他内心真正的想法是,等周天子走了,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犬戎,把关中平原弄到手。
其实在发生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之前,秦襄公就通过把妹妹穆嬴嫁与西戎丰王为妻,用来分化戎人,消弱他们的实力。
所以从犬戎进入镐京,周平王登基开始,秦国就对诸侯,对关中平原,有了想法。
当时的东迁是在仓促之间开始的,物资准备严重不足。
周平王一行人面临着粮食短缺的问题,百姓们常常饥肠辘辘。在迁徙的路上,没有足够的食物储备,只能靠沿途采集一些野菜、野果充饥,很多人因此饿死。
衣物也十分短缺,特别是在寒冷的季节,不少人被冻死。
而且,交通工具不足,大量的人员和物资需要运输,没有足够的车马,行进速度变得极为缓慢,进一步加剧了各种困难。
秦国是举国之力,支持周平王东迁,派出军队同时提供粮草,以供周王室、贵族以及镐京周边百姓日常所需。
当然,在周平王东迁的队伍里,起主导作用的,不是秦国,也不是申国,而是另一个诸侯国,郑国。
郑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本来就是周王室成员。
所以周平王东迁这些重大决策,都是郑国在主导,粮草、军队,主要也是郑国的支持,毕竟秦国只是个小国家,连诸侯都还没混上,跟郑国这种超级大国相比,实力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郑国在郑武公的带领下,拥有相对较强的军事力量,一路护送周平王从镐京安全抵达洛邑,这使得郑国在东迁队伍的安全保障方面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在迁徙途中,郑国军队能够决定行军路线、扎营地点以及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策略,其军事权力在保障东迁顺利进行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一句话,东迁路上,一切都得听他的。
有个这么强势的亲戚,周平王心里有点慌,秦国弱小,提供的帮助有限,所以他迫切需要再找一个帮手,去制衡郑国。
而周平王找的这个人,就是晋国的晋文侯。
《左传?隐公六年》记载:“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这是从正面肯定了晋国和郑国在整个东迁过程中的贡献,相对在周平王安全到达洛阳之后,他们获得的好处也是巨大的。
首先是郑国。
在周平王东迁后,郑国国君担任周王室的卿士。
卿士是周王室最重要的官职之一,负责辅佐周天子处理政务,包括管理王室事务、参与军事决策等诸多事务。
例如郑庄公就长期担任这一职务,使得郑国在周王室的政治核心中有了一席之地,能够直接参与周王室的最高决策过程。
这一职位让郑国在诸侯中声名显赫,政治地位大幅跃升。
同时还获得了领土扩张的机会。
在东迁过程中,郑武公借机灭掉了郐国和东虢国。
郑国还可以以周王室的名义进行军事行动,例如召集诸侯联军、讨伐不服从王室的势力等。
这使得郑国在军事上的行动具有了更高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同时也增强了郑国军队的影响力。
另一个诸侯国晋国。
东迁后,周王室对晋国周边地区的控制减弱,晋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由于晋国在东迁过程中的贡献,周平王对晋国在北方地区的扩张采取了默许甚至支持的态度。
晋国可以以“勤王”“保卫王室边境”等名义,对周边的戎狄部落和一些小诸侯国进行兼并。例如,晋国在春秋时期逐渐向北、向东拓展领土,将许多戎狄之地纳入自己的版图。
在诸侯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晋国凭借其与王室的特殊关系,在领土兼并过程中更具合法性。
其他诸侯国在面对晋国的扩张时,考虑到其得到王室支持,往往不敢轻易干涉。这使得晋国在兼并周边势力时减少了外部阻力,能够更加顺利地实现领土的扩大和势力的整合。
而秦国,也是在东迁成功后,获得了心心念念的诸侯地位,同时那块被犬戎占据的关中平原,没人打得下来,周天子就做了个顺水人情,宣布赏赐给秦国,但具体怎么占有,怎么赶跑犬戎,需要秦国自己去想办法。
随着周平王东迁洛阳的成功,郑国和晋国获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源,但是谁也不会想到,第一代春秋霸主,不是郑国也不是晋国,而是远在东边,曾经被周天子烹杀过国君,导致内乱频频的齐国。
齐国的国君姜小白,究竟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