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之下》当科普书遇上涂色,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绿蕊历史谈 2024-08-25 14:16:47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约71%,每一片海域都有生命存在,它们究竟有怎样的外貌?海面之下,除了生物,还有什么呢?

美国生物学博士托马斯·M·尼森在《海面之下》向我们介绍了18类450余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摄食、繁衍、发育等方式,以及它们之间奇妙的关系。不过,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却是涂色,书中作者绘制出精美的海洋生物形态与结构,读者可以依据个人喜好,绘制出专属于自己的海洋生物。

在这本书里,作者不仅介绍了海面之下的动植物,还涉及一些自然现象,譬如上升流厄尔尼诺现象、潮汐等,还有一些海面之下的自然景观,譬如潮间带、潮池、海藻床等。

其中,海藻床是生产力最高、最有趣的冷水海洋生境之一,它位于近岸海域,生活在其中的优势生物是大型的褐藻。海藻床分布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冷温带水域,不同海域,优势海藻的个体差异很大,优势海藻种类也不同。

海面之下生存着很多动物,小至刺胞动物水螅体、水母体、蠕虫,大到各种鱼类。在本书中,作者针对每一种生物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给出它们的图鉴,还给出为图鉴涂色的顺序以及需要涂的颜色。从这方面来看,本书集科普与涂色于一体,可以让人在了解相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亲自涂色加深对海面之下各种动植物的印象。

让人惊喜的是,本书还提到海面之下生物之间的关系,比如与藻类互利共生的无脊椎动物有:绿海天牛、砗磲、黄海葵、水螅体等,比如小丑鱼与海藻。其中砗磲最大体重可以高达182千克,它的体内栖息着单细胞植物虫黄藻。砗磲一般生活在珊瑚礁岩之间,每到夜晚,砗磲会用特殊的变形细胞“收割”一部分日益增长的虫黄藻,补充营养。

除了共生之外,海面之下生物也存在竞争关系,动物为了生存,进化出一定的防御机制并不稀奇,但有趣的是藤壶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藤壶进化出来的复杂机制,是为了确保幼体选择的固定点能够成功维系成体的生存,毕竟藤壶对固定点的选择关乎成体的存亡。

本书最后还有“最佳色彩使用指南”,介绍了色彩的原理以及如何使用色彩,这些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涂色。

可以说,这本《海面之下》颠覆了我对科普书的认知,它打破了普通科普书固定的写作方式,将涂色这一元素融入其中,不仅增加了书的趣味性,也可以让读者在读与玩之中,愉快的了解海洋的动植物。

0 阅读:0

绿蕊历史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