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随着中央红军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也挽救了中国革命。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与遵义会议有很大的关系,正是他的支持,毛主席才取得了领导地位,这个人就是王稼祥。
后来,毛主席常说:
“王稼祥是最早就支持我的,遵义会议上没有他不行,他投了关键的一票。”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王稼祥的故事。
1906年8月15日,王稼祥出生于安徽省泾县厚岸村的一个名门望族家庭,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王稼祥从小接受了系统的文化教育,曾就读于安徽芜湖圣雅阁中学与上海大学附中部。
求学期间,王稼祥广泛阅读进步书刊与报纸,并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好友,在他们的影响下,王稼祥接触到一种新的思想,名为马克思主义,在这种新思想的指引下,王稼祥逐渐投入到共产主义的怀抱。
1925年冬,王稼祥被送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在学习期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我党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听闻国内革命形势有了蓬勃发展,王稼祥决定回到祖国,与同志们一同战斗。
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王稼祥申请到根据地工作,恰好根据地急需干部,中央便派出王稼祥、任弼时、顾作霖三人,一起前往江西瑞金。
在江西宁都县,王稼祥等三人参加了在青塘召开的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王稼祥第一次见到仰慕已久的毛泽东,会议期间,王稼祥凑到毛泽东跟前说:
“泽东同志,我刚从白区来,很多情况不了解,对打仗更是外行,听了你们的发言,深受启发。会后我再向你专门请教,可以吗?”
毛泽东对这位中央派下来的代表也非常友好,回道:
“自己同志,莫客气,我也正想向你请教呢。”
1932年10月,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召开会议,这次会议,依据临时中央的错误指示,全面反对毛主席的正确主张,有人提出要毛主席离开前线,到地方做政府工作,王稼祥却站出来对毛主席进行支持,说:
“大敌当前,不可易将;指挥重任,非毛莫属!”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行至遵义时召开了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上,王稼祥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并建议:立即改组中央军事指挥机构,取消李德和博古的军事指挥权,由毛泽东参与军事指挥。
会议最终决定,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1936年10月,王稼祥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这里要强调一下,从1934年到1956年,中央书记处的地位非同一般,中央书记处书记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常委。
1943年6月的一个下午,在延安枣园,毛主席对王稼祥说:
“党成立22周年纪念日快到了,是不是请你抽空儿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
王稼祥说:
“好。我完全可以写一篇。”
随后的7月8日,《解放日报》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为标题,发表了王稼祥的文章,正是在这篇文章中,王稼祥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
1945年4月,党的七大在在延安召开,令人没想到的是,因病未能参加会议的王稼祥竟然落选中央委员,对此,毛主席亲自出马做工作,说:
“王稼祥虽然在四中全会前后犯过路线错误,但他是有功劳的。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如果没有洛甫、王稼祥从“左”倾路线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同志们把好的账放在我的名下,但绝不能忘记他们两个人。”
经过毛主席的工作,王稼祥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王稼祥递补为中央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王稼祥转移到外交战线,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并成为首任驻苏联大使,从1951年开始,王稼祥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并在1956年的八大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进入到六十年代,由于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王稼祥给中央写信,提出处理中苏、中美关系的意见,没想到却被康生指责为“三和一少”、“三降一灭”的“修正主义外交路线”,进而受到严重批判。
在康生的“穷追猛打”下,王稼祥失去了在中联部的职务,被迫搬出中南海到南方进行休养。
十年运动开始后,王稼祥受到严重冲击,被隔离审查,并下放到河南信阳,1974年1月25日,王稼祥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