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董传留别》与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两首著名的科举送考诗词

无心随墨 2024-06-06 09:04:18

苏轼《和董传留别》与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两首著名的科举送考诗

我们现代人常把高考与古代的科举相比较,实际上两者虽都是考试,但性质却完全不同,并不能相提并论。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升学考试,而是官员资格考试。由于古代文人可选择的人生路途较少,宋朝以后,基本上只剩下科举一条道路,所以非常重视科举考试。有人赴考,当然要十分隆重的送考,朋友也经常会写诗祝福送行。古代的送考诗词很多,其中苏轼的《和董传留别》和辛弃疾的《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是其中较为知名的两首。

《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董传,字至和,洛阳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二人感情深厚。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与朋友董传相聚后离别时创作了此诗赠于朋友,祝福他金榜题名。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首联描绘了董传生活的简朴与才华。“粗缯大布”形容其衣着朴素,反映了生活贫困,也说明他并非爱慕虚荣之人。“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对董传内在精神世界的高度赞扬。苏轼认为,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董传因饱读诗书而气质超凡,这种内在的丰盈与光辉,超越了外在的贫穷,体现了真正的学问与修养带来的魅力。

颔联“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展现了董传不甘平庸、志向高远的心态。“厌伴老儒烹瓠叶”意味着董传虽生活条件不好,但不满足于现状,有高远的志向,不愿意像那些年老的儒生一样,只知平淡度日,生活清苦。“强随举子踏槐花”,古代科举在秋季举行,夏季槐花黄时正是努力温习之时。这两句表现了他虽处境艰难,却仍决心追随科举之路,努力争取功名,积极向上。

颈联“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进一步揭示了董传的困境与矛盾。一方面,“囊空不办寻春马”借用了唐代孟郊《登科后》诗中“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意境,表达了董传因经济拮据,无法像其他人那样游春赏花,享受生活。另一方面,“眼乱行看择婿车”则借用当时常见的“榜下捉婿”,用幽默的方式调侃董传,实则是对他能够科举考中的祝福。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尾联中,苏轼对董传的鼓励达到了高潮。“得意犹堪夸世俗”预示着如果董传能在科举中取得成功,这份成就足以让他自豪,并得到世人的羡慕。“诏黄新湿字如鸦”形象地描绘了朝廷的诏书刚刚书写完成,墨迹未干,犹如乌鸦之黑,这里暗指董传若能高中,将获得新诏任命,这是古代士人梦寐以求的荣耀。

我们可以这样看待《和董传留别》,它不仅是苏轼对友人的鼓励与期许,也是对所有怀揣梦想、身处逆境中奋斗者的激励。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辛弃疾的学生范开(字廓之),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辛弃疾为他写下这首词,表达自己的送别之情和祝愿之意。

词以“白苎新袍入嫩凉”起句,勾勒出秋日科举季节的氛围。白苎新袍,入秋后,考生新换衣服,科举征途也将开始;“嫩凉”二字,则微妙地传达了秋初的清爽与微寒。紧接着“春蚕食叶响回廊”,用春蚕食叶的声音比喻考生答题的书写声,那考场的沙沙声,不仅富有画面感,写出了考生奋笔疾书的场面。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此二句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典故。禹门,即龙门,古时传说鱼跃龙门则化为龙,比喻科举及第;“桃花浪”本指春汛,这里暗指春闱。月宫收桂,源自月中桂树的神话,桂子香喻指高中进士的荣耀。辛弃疾以此祝愿友人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实现仕途的飞跃,展现出他对范廓之的高度认可与对其科举考试的信心。

“鹏北海,凤朝阳”两句,借用了传说中的大鹏与凤凰,象征着廓之的壮志凌云和光明前程。鹏鸟北飞,志在九天;凤凰朝阳,预示着非凡的气运与辉煌的未来。此二句不仅气势磅礴,更寄寓了词人对范廓之一展宏图、成就伟业的殷切期望。

“又携书剑路茫茫。”这句转而描绘了科举之路的艰难与不确定性。书剑并行,是古代文人理想的形象,书代表学问,剑象征武略,表明廓之既有文才也有抱负。而“路茫茫”则点出了前方未知的挑战与考验。然而,正是在这样的不确定中,辛弃疾展望未来:“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他相信,不久的将来,范廓之定能在仕途中取得成功,那时再回首,那些曾经忙碌的举子生涯,都将化为一笑置之的过往。

辛弃疾以豪放派的词风而著称,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送别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动画面,同时寄寓了他对学生的深切期望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辛弃疾作为诗人的情感深度,也体现了他对青年才俊的厚望与时代责任的担当。

5 阅读: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