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家书五律:措辞精妙,又令人感慨万千

墨有云水心语 2024-04-18 07:01:47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古代人追求修身、齐家、平天下,不仅时刻用儒家思想约束自己,而且还会诗礼传家、言传身教,要求儿孙们见贤思齐、虚怀若谷。

很多文人墨客即使四海漂泊,依然不忘通过家书与孩子们沟通和交流。同时,家书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熟知的诸葛亮的《诫子书》、文天祥的《狱中家书》等等,都曾深刻地影响后世。

家书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也是维系人们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杜甫动乱中心情悲戚,就曾轻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牧旅馆里倍感孤独,也曾默念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古典诗词是文学宝库里的珍贵财富,很多骚人雅士都在诗行中流露出思乡念亲的心意,虽然只是三言两语,却句句深情,令人感怀不已。下面分享三首有关家书的五律,令人倍感温馨,又感慨万千。

寄家书

唐代 · 李德裕

琼与中原隔,自然音信疏。

天涯无去雁,船上有回书。

一别五年外,相思万里余。

开缄更多感,老泪湿霜须。

李德裕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并以门荫入仕,曾官至宰相。作为四朝元老,李德裕位高权重,虽然功勋卓著,但也得罪了很多贵族豪门,后来终于被唐宣宗贬为崖州司户,63岁时在崖州病逝。

这首诗就创作于作者被贬期间,表达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开篇就抒写了诗人与家人音信隔绝的悲戚处境,“琼”即指海南岛,与中原大地隔海相望。

一个“疏”字,指书信往来稀疏,诗人几乎很难得到家人们的消息。颔联进一步具体阐述“隔、疏”的状态。诗人与京城远隔千山万水,只能通过鸿雁或者航船传送家书。

“一别五年外,相思万里余”,这两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阐述作者的无限思念。结尾令人不忍卒读,诗人接到来信、打开信封,顿时就情不能已、老泪纵横。全诗文字质朴,情感深沉,字字打动人心。

得家书

宋末元初 · 于石

久客秋又晚,思家梦屡惊。

空阶闻叶落,隔树见灯明。

亲老贫常健,儿痴学未成。

凄凉今夜月,照我故乡情。

于石,字介翁,号紫岩,生活于宋理宗淳祐年间,宋亡之后便隐居于山林之中他的作品多描写羁旅艰辛,以及亡国之痛。这首诗创作于诗人不惑之年,当时作者寓居异乡,又生活艰难,收到家书之后心情愁苦,于是赋诗抒怀。

诗人久居异乡,经常感到无比孤单。一个秋意深浓之夜,诗人忽然从梦中惊醒,还依稀记得自己在梦中回到了故园。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却再也无法入睡,耳畔传来枯叶坠落到台阶上的声音,窗外又是“隔树见灯明”。

夜深人静之时,不管是谁家点亮着灯火,都让诗人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他与家人欢聚一堂时的温馨画面。可是而今诗人却只能通过家书,了解和猜测一家老小的生活情况。

虽然诗人从信中得知“亲老贫常健,儿痴学未成”,可是他也知道家人一定是报喜不报忧,所以他实在是非常担忧老人们的健康状况,更愧疚自己无法陪伴孩子,更不能给予他们足够和及时的关怀。结尾更是用明月的意象,抒写了作者真切的思乡之情,发自肺腑,又感人至深。

得家书

清代 · 何绍基

半载双亲别,家书到已迟。

遥知出门后,总是望归时。

儿女中年感,饥寒远道悲。

欣闻把杯处,一笑已含饴。

何绍基是晚清著名诗人和画家,他自幼家境贫寒,道光年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咸丰二年又授四川学政,后因得罪权贵遂辞去官职。这首诗创作于作者喜得贵子之后,表达了作者的复杂心情。

诗人别家辞亲已经半年多了,由于时局动荡不安,家书到达诗人手中时,其实已经发出很长时间了。诗人一边逐字逐句地读着家信,一边遥想着自己的双亲经常倚门而望,盼望着自己早日还乡。

人到中年,他终于理解了为人父母之不易。可是由于离家万里,自己也是身处困境,一家老小一定生活艰难,甚至忍饥挨饿。诗人一想到这些,他便寝食难安,坐卧不宁。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他从家书得知父母正享受着含饴弄孙的快乐。乡亲们得知家中添人进口,也纷纷前来祝贺,诗人心中却像打翻了五味瓶。

人生就像一个舞台,不断地上演着悲欢离合的大戏。家书也仿佛精神食粮,让远方游子的心灵得到宽慰。一句温情的问候,几行无声的叮嘱,都满溢着慈爱和鼓励。不知您读后有何感想,欢迎留言!

0 阅读:2

墨有云水心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