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自己的孩子,做因材施教的父母,培养出健康自信的孩子呢?

晓晓育儿知多少 2024-01-31 09:40:11

当一个孩子没有表现出同龄的孩子的活泼外向的时候,父母是否会担心孩子是不是太内向了,将来会不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甚至担心孩子有没有自闭的倾向,然后不断的去催促孩子,让孩子到人群当中去玩耍。甚至为了锻炼孩子的胆量,强迫着孩子在很多人的场合当中去发言。

当一个孩子活泼外向的时候,父母是否又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太多动而影响了他的专注力。于是,为了培养他的所谓的专注力,就强拧着这样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去学钢琴、去下棋、去参加一些需要安安静静坐一段时间的活动。

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和孩子双方其实都是很痛苦的,因为父母没有理解和看见孩子与生俱来的心理类型,也没有依据他们本来的特点去发展他们的个性。而违背孩子的天生心理特点的教养常常使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哭闹、对抗、发脾气、拖延、情绪低落甚至是生病。

我们可能常常觉得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父母可以随意的在这张白纸上写写画画,但是这句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不太正确的。因为孩子天生生下来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底色,他不是一张可以随意写话的白纸,他有自己的人格偏好,有自己先天的脾性,还有天生的色彩。

我曾经看到这样的故事:一个善于逻辑推理的学生到了高中,他的数理化的成绩都非常的优秀,老师就经常让他上讲台去演示他的做题方法。可能对某些学生来说,得到老师的认可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对这个男生来说却是苦不堪言。

每天一想到要上讲台演算题的时候,他心里面就不知道从哪里冒出了很多让他很不舒服的感觉,所以这种情况不到一个学期,他就死活都不肯去上学了。老师原本想通过让他展示这样的一种方式来激发他更多的自信,但是,却不知道这样做会让他感觉到非常的有压力。

因为他的心理类型特点是非常偏好内向的,让他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式其实就是让他自己静静地待着,自己静静地去思考,静静地去解题,从而去静静地去体会自己的成就感。

我要分享的另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成年的女孩的。虽然这个女孩是成年人,但是在她小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对她后来的性格特点带来非常强大的影响。

在她很小的时候,他生活在一个大院子里面,常常和别的孩子一起玩。那个时候,她表现的非常的活泼外向,但是,家里人就觉得这是一个女孩子不可以大大咧咧,所以,就经常在她的耳边说她的行为不合适,女孩子不可以这样。

所以一旦她表现的很外向很活泼的时候,总是受到来自于父母的批评。而且在学校,老师也会这么去批评他。

时间久了,这种风风火火没心没肺的特点就逐渐被打压了,最后她就变成一个非常的收敛非常的犹豫不决的人。她身上原本有的某种能力被打压掉了。她这样的一种性格的调整和改变真的是和他的家庭养育方式以及灌输给他的观念密切相关的,但是这样的观念和他原本的天性是非常矛盾。

在上面的例子中的孩子都是因为父母或者老师没有真正的去了解他们天生的特点,没有采取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就导致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受到了阻碍,以至于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那当孩子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一些状况的时候,如果父母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储备,了解了孩子可能具备的独特的心理类型的特点,可能就会知道大多数的孩子的状况并不是说不正常,而是说这个孩子具备自己的一些特点,然后表现出自己很鲜明的一些倾向心理类型。除了反映了我们所熟知的内向外向之外,倾向心理类型还会反映在很多个方面。

比如说孩子的动手能力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突出、孩子的想象力非常的丰富、孩子天生就是孩子王,在院子里面具备这种很强的领导力或者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心思非常的细腻、有很强的洞察力,这些都是在一个孩子在能力上在个性上所表现出来的好像很有特色的地方。

我们都可以运用心理类型这样一个视角去加以分析、加以解读。

父母亲是孩子成长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陪伴者。如果父母亲不能从孩子的角度充分的去认识孩子的特点,而只是一味的从自身出发强硬的要把这个好个性的模板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让孩子偏离了他天生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这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无所适从,也无法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优势特点上。

这样的教育最终只能事倍功半,教育孩子重在因材施教,而心理类型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实现这些。

心理学常常会这样说,一个人能否依据自己的天性发展自己、成为自己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正常成长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了解孩子,跳出教育的盲区,做一个因材施教的爸爸妈妈是为人父母一生的修行。

看完这篇文章,你觉得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关注我!每天分享育儿小知识,让你育儿路上不迷路!

0 阅读:12

晓晓育儿知多少

简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习育儿知识,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