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17年前的2006年7月12日早上9点5分,为了声援受到美国和以色列联合孤立封锁打压而被迫与以色列交火的巴勒斯坦国哈马斯组织,来自黎巴嫩的真主党武装突然对以色列发起了代号为“诚实的许诺行动”的军事行动,突袭了以色列北部区域,造成以色列军人多人伤亡。
以色列也不是胆怯的主儿,面对来自黎巴嫩方向的威胁,随即展开了反击,实施代号为“变向行动”的军事报复行动,以色列利用海空优势,对黎巴嫩的国际机场、桥梁、平民建筑等大量基础设施展开空袭打击,黎以战争至此爆发。
战争一直延续到8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1701号停火决议才算结束,打了约1个月的时间。
这场冲突本来应该是以色列和黎巴嫩两国的战事,然而在交火期间却有一位中国军人受到牵连而壮烈牺牲,他便是我国国防部参谋杜照宇。
1972年11月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的杜照宇,可是我军一位高材生,18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先后到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当武官助理,到国防部当参谋。
由于杜照宇英语水平过硬、业务能力娴熟、随机应变能力强,就于2005年12月被选为中国维和队员远赴黎巴嫩执行任务,担任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军事观察员。
来到战乱纷飞的黎巴嫩,杜照宇坚持到最为艰苦,也是最为危险的希亚姆哨所执勤,该哨所地处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三国交界处,又靠近戈兰高地,是黎巴嫩和以色列边境最有争议、武装冲突最激烈的地区之一。
在这种战乱地区工作,说有风险肯定是有的,但至少还有一丝安全保障,那便是联合国的身份。
杜照宇在黎巴嫩执勤,是以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军事观察员的名义展开的,从军事的角度说,属于中立身份,任何国家、任何组织都不能把联合国视为军事目标,这已成为国际社会必须遵守的规则。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在实际的交战中,仍有人不讲武德,公然以联合国维和人员当做军事标靶作为打击的对象。
黎以冲突进入第14天,也就是2006年7月25日晚上,以色列派遣空军战机发射了空投导弹,轰炸了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位于黎巴嫩南部希亚姆镇的一处观察站,造成4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当场牺牲,其中包括34岁的中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另外3名军事观察员分别来自加拿大、奥地利、芬兰。
杜照宇牺牲令人痛惜,更是非常不应该。
一方面,杜照宇可以不在希亚姆哨所执勤的。在黎以局势恶化之后,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就决定,把位于黎巴嫩南部所有哨所的执勤人数由5人减为4人,当然也包括杜照宇所在的希亚姆哨所,到了7月17日,有一位奥地利籍观察员冒着炮火前来换哨,这样一来,原本哨所的5人中可以有2人轮换下哨。
杜照宇看到有一位澳大利亚籍女观察员正在生病,还有一位爱尔兰籍的观察员年龄又比较大,就主动选择继续留下,让他俩撤出休整,结果在一周后就出现了空袭事件,前来换哨的奥地利籍观察员和留下的杜照宇,以及另外两人被导弹击中遇难。
在危急时刻,杜照宇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
另一方面,以色列可以不空袭希亚姆哨所的。黎巴嫩希亚姆的联合国军事观察站已经设立了很长时间,无论是营地,还是车辆,亦或人员服装都带有清晰的联合国标志,以色列不可能不知道,但它的空军仍然选择向希亚姆观察站开炮并发射导弹,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是以色列故意的行动。
至少有两个理由可以证明以色列袭击希亚姆军事观察站不是失误。一是,安南秘书长在评价该事件时说过,在袭击之前,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曾亲自向他保证联合国部队据点不会受到以军炮火的攻击;二是,在袭击发生的当天,联合国驻黎联军指挥官佩里格利尼多次与以色列进行交涉,要求后者保护希亚姆观察站免受袭击。
可希亚姆观察站当天晚上就被炸了,造成4人牺牲,以色列难辞其咎。
最让人愤怒的是,以色列不仅狡辩,声称希亚姆观察站受袭一事是“误炸”,更是在试图转嫁责任,声称“无法确定观察员死亡的真正原因,可能是以色列国防军,也可能是真主党”。
可以看出,以色列想拼命地洗白自己。
但杜照宇毕竟是中国军人,他这么不明不白地牺牲在了以色列的导弹之下,中国肯定不答应,遂在袭击事件发生的次日上午,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就紧急约见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要求对方彻查事件,并道歉。
尽管当时海逸达大使代表以色列政府表达了歉意,承诺会调查,但以色列坚持认为是失误,而非故意而为之。
以色列干了坏事,还不愿意承认,俨然有失犹太人风范。
作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牺牲的第八位中国军人,杜照宇为了全球的维和事业献出了生命,他是全世界的维和英雄,联合国特意向杜照宇追授了达格·哈马舍尔德勋章;而我军总参谋部不仅向他追授了一等功,更是派出了专机从黎巴嫩接他回国。
8月2日专机抵达北京南苑机场时,刚晋升中将军衔的总参谋长助理章沁生将军和外交部部长助理崔天凯等人一同到机场接机,迎接英雄杜照宇回家。
至此,杜照宇的军衔永远定格在了中校衔,以他硕士研究生的高学历,如果没牺牲,未来的军旅仕途一定会很光明,可能会获得更高的衔级,但一切都随着他的牺牲而戛然而止。
在此,向杜照宇烈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