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巨富商贾家儿女婚嫁真相!官商联姻?还是门当户对抱团结盟?

南山橘暖红楼 2024-08-04 19:36:33

大家好,今天咱们来看一下古代一些富商巨贾家的男婚女嫁真实情况,对比看看薛宝钗和她追求的“金玉良缘”有多不靠谱。

一、古代商人地位低,都怪吕不韦

话说古代是封建社会,从周王朝开始讲究的礼法名分,其核心要义就是社会等级。“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官员,卿、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人百姓,礼法的大节秩序不允许乱,犹如天地的位置不能变。

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管仲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从春秋时期到清朝,这四民格局没有变,因为中国几千年王朝更迭,但制度不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民以食为天,工匠是给农民制造生产工具的。

而商贾不事生产,头脑灵活,经商过程可能会用一些不光彩的、缺德的手段,违背儒家文化儒家文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而且他们钱多了吃得好穿得好,饱暖思不足,容易搞事情。

这就不得不提古代最牛的一个大商人,奇货可居的吕不韦!他连国君都可以随心所欲的换,自己当丞相把持朝政,这还了得?!若是古代人人都学吕不韦跑去经商,土地没人耕种荒芜了,闹饥荒就容易有暴乱,军队也没有军饷,内忧外患岂不坏了?

所以,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统治者就不可能给商贾较高的社会地位,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富不仁”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正统贬低商人的体现。尤其是秦、汉、唐、宋等朝代对商人的打压都是非常厉害的。

什么商贾之家男子“一足着白履,一足着黑履”,不准骑马,不准做官,女人不得穿戴“金银锦绣”等都还是小事,唐代开创科举制度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不许商贾家的子孙参加科举入仕才是最要命的打击,这等于是彻底断送了商人家的从政途径,让他们永远也不能和士族相提并论。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在政治上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虽然出现了“八大皇商”、“红顶商人”等等,但也不过是一个虚名,本质上还是朝廷内府的买卖代理人,能以此换取更多的商业便利是真的,至于政治地位可以说微不足道。

二、古代富商人家儿女婚事:官商联姻求庇护,不如门当户对抱团结盟

在古代“贱商”的大背景下,越是一些富商巨贾,就越需要找权势靠山,否则他们家金山银山一般的财富就就像盆中的水,随时可能倾覆,他们只能依附于当时的朝廷与官员,不断寻求官商结合。

自古财帛动人心嘛,但古代的士大夫阶层接受官商勾结攫取利益,却不代表他们会把商人视作和他们同等地位的人!这些官员对商贾们的态度一直都是:有用则用,无用则弃。

不管是古代商人给官员做门下,做外掌柜捞钱还是赔上丰厚的嫁妆高攀官宦人家联姻,总是容易处于很被动的地位。

官僚也不过是想用这种手段去操控商人,帮他们去赚取更多的金银钱财,让他们继续过浮华奢靡的生活,他们和商人的关系就算是名义上是姻亲,但实际上依然只有奴役和利用,把商人当工具人。而一些和官宦人家联姻的古代商人们,也不会因此就能在和亲家的来往互动中有对等的话语权。

比如官商联姻最为盛行的宋代,我们可以看一下当时的一些情况。

宋代自立国时起,最高统治者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还不算完,还要鼓励那些军功很高的武将们享受奢靡的生活,让他们都吃好的,穿好的,喝最醇的酒,娶最美的妾,打了这么多年仗,还不能享受享受了?由简入奢容易,于是上行下效,都追求富贵享乐。

武将们耽误享乐,文官们不闹幺蛾子,北宋的社会经济日渐繁荣发展。可是问题又来了,都想过奢华的生活,钱从哪儿来呢?偏偏宋代的俸禄十分微薄,支撑生活都难,浪不起来咋办?

宋代的权贵士大夫们想办法搞钱的思路和乡爱里的刘能差不多套路,就是办喜事收礼。

宋代出现了天价彩礼现象,上自宗室高官,下至村氓凡夫,嫁娶先不问阀阅,厚嫁成风,一味求财,要钱才是头一位的。

幸亏此时经过了唐代和五代,门阀势力严格讲究联姻要门当户对、“士商不通婚”的要求不那么严格了,宗室和官僚们又都缺钱,那寒门的士子肯定更缺钱。

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掌握大量财富的商人们机会就来了!花钱买官想要实权很难,更多的商人愿意选择联姻。就出现了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士人和官员们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

中小商人就选择和一些寒门读书人或者乡绅书香世家联姻。

比如很多寒门的秀才、举人的时候穷的叮当响,被乡间富商招为女婿,得到资助,中了进士做了官之后就嫌贫爱富,被榜下捉婿停妻再娶官宦之女,抛妻弃子当陈世美的大有人在。比如《金玉奴帮打薄情郎》的故事,比如《儒林外史》中匡超人抛弃发妻娶高门之女。

当然古代有钱人家和书香门第联姻也有好的,比如《红楼梦》里甄英莲的母亲封氏就是富户之女,甄士隐一看就是书香世家的子弟科举入仕的。

四明望族袁氏就娶过几位当地大财主家的女儿做媳妇,带来丰厚的嫁妆,增加了宗族的财富。比如进士出身,官至礼部侍郎的袁燮,妻子边氏就是四明大财主家的闺女,父辈兄弟几个都是弃文从商,发了大财的。

宋代大儒朱熹曾说过:男女婚姻“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之多”。朱熹家祖上就是世代书香官宦人家,他母亲就出身世代经商的半州祝家。

但实际上查一下史料又发现:朱熹的儿女婚嫁都是找的书香门第或者官宦人家,注重文化上的门第对等,所谓“富民”,大约是说这些亲家们家境富裕,但不一定是他的亲家本人从商。

一些大商人并不满足于找一些穷举子,穷秀才,甚至会斥巨资打通门路和宗室皇帝联姻。

开封的茶商陈子城很厉害,“关节至禁中”,把女儿送进了皇宫里,得到当时杨太后的推荐,宋仁宗也很喜欢这姑娘,欲“纳其女为后”,但是老臣们的竭力反对,然后只好把这姑娘送走,立高门世家“真定曹氏”之女为后。

皇帝虽然不好攀,但还有大把的宗室子女。宋代的穷宗室也乐于和富商联姻,甚至成了明码标价的婚姻买卖。甚至有些富商家族中居然一连娶了十几个,甚至三十余哥县主!

这些宋代的富商巨贾们通过付出巨额的钱财,和高官甚至宗室皇族联姻,获取政治庇护、经营特权,或者官职,自家也就成了所谓的“官商”。

这些掌握大量财富的富商们,通过联姻的方式越来越多的渗透到皇官僚系统中,也导致了朝政的腐败和吏治的混乱。宋代几个皇帝多次下旨意整治富商与宗室联姻的现象,就是因为这些穷到卖闺女的宗室大多只有个虚名,连皇帝都嫌他们丢人,这些富商们又能捞到多少好处呢?

不过其中有一位比较厉害,据说苏州暴发的富商朱冲曾与宋朝的宗室通婚,其子朱勔官至宁远军节度使,宋徽宗时期有名的一个大奸臣,他仗着家里权势横行霸道,媚上欺下,大肆搜罗奇山怪石来讨好宋徽宗,是《水浒传》里花石纲事件的原型。就连方腊起义打的都是“诛杀朱勔”的旗号。后来宋钦宗即位之后,朱勔被削官流放,然后斩首处死。

由此可见,不管是中小商人和寒门士子的经济联姻,还是大富豪和官僚宗室的婚姻买卖,因为自家根基不够深厚,哪怕高攀上权贵殷勤,其实都存在很大的风险,相当于是拿着家产赌明天,成功与否根本不在于这些富商钱多钱少,而在于他们想要攀附的亲家是否想利用他们,以及想利用到几时。

这也是为什么商贾子孙不限制科举入仕之后,商人家庭就热衷培养子孙可靠入仕做官,甚至花高价也要捐个官职的原因,无非就是想要摆脱官僚们的控制和剥削。

比如《太平广记》记载:唐朝,荥阳卢氏女子从商,家中富有,儿子崔某在朝廷做官,做到吉州大和县尉之职,娶了世家大族太原王家的女儿,一家子过得挺好的。

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朝,朱元璋为了抑制外戚和官员之间互相利用联姻来左右朝政,因此对皇室婚姻和官员婚姻都是有严格要求,明白的写在《大明律》中。

明朝一些富商巨贾人家的儿女,就算其家族与官府有很深的利益瓜葛,也很少去高攀上真正的权势勋贵人家,甚至根本就不会和官宦士族结亲。

比如明朝内阁首辅张四维,他出身晋商地主家庭,正儿八经考科举,28岁中进士,一步步从翰林院进东宫,从礼部尚书当上大学士,成为内阁首辅。

张四维的家族在晋商中势力十分雄厚的一家,他的父亲和叔叔和族人亲戚中有好几位都是大盐商,运输军粮,而他的舅舅则是明朝兵部尚书、宣大总督王崇古。

那张、王两家这么硬的官商背景和雄厚的综合实力,放在《红楼梦》里不仅能秒了薛宝钗家,而且还能秒了日暮西山的贾府,毕竟张四维作为内阁首辅,朝堂中那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是贾母自愧不如的尚书、宰相上等人家了。

那这两家儿女们的婚姻情况如何呢?是不是得借着“东风”,实现“青云志”,男子们个个求娶公主郡主,女孩们个个嫁给王爷公子呀?并没有!

王崇古的大姐嫁给晋商沈家,二姐嫁盐商,堂妹嫁晋商,都是当地的商贾豪门。王崇古的女儿嫁给了同乡兵部尚书杨博之子。

张四维的外公、姑父、姨夫都是晋商中有名的巨富,三弟、四弟、五弟的岳家都是本地大商人。张四维的两个儿子据说分别娶的是同乡兵部尚书杨博的两个孙女,三个女儿嫁的最高的也不过是文渊阁大学士马自强之子,然后是参政之子,右通政之子。巧合的是马自强的弟弟也是一个晋商。

从王崇古和张四维两家的姻亲关系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他们家族又能经商又做官,做官做到了首辅,经商占据暴利行业,已经成为当地的势要豪族。

但相比靠联姻交换那些京城里根基深厚的权贵世家的权力资源,他们更注重经济上的门第对等,与本地的官商大家族抱团,培养自家的宗族势力,形成一个靠血缘和姻亲结成的一个地域性的利益大联盟。

清朝的大富商们和朝廷官府的关系比明朝来,要在明面上亲密很多,比如顺治亲封的以介休范氏为首的“八大皇商”,好几位都是身家几百上千万的的巨富。

为首的范家不仅运输钱粮,操纵关口贸易,还广开财路,经营内务府盐、茶、丝绸、铜、铁、人参、皮张等多个暴利行业的生意,获得巨额利润,甚至垄断了东北的人参和一些药材贸易,人称“皇家参商”。

虽然范家隶籍内府,但终究和曹寅那种包衣出身的官商不一样。八大皇商作为民间的商业大族,清朝皇帝虽然重用他们但又忌惮,一直压制这些皇商的子孙进入仕途。

范永斗的儿孙中,要属范毓馪最有城府谋略,他在乾隆年间,赔钱出力,和弟弟运送军粮到西征前线,解了燃眉之急,因此得到朝廷表彰,还被写进了《清史稿》。

范毓馪由此被赐正二品太仆寺卿,曾代理过广东提督等较高职务,也是他们范家唯一有资格戴画的高官,弟弟也当上了布政司参政,就他祖父母和父母也都得到了追赠官职诰命。

只可惜范毓馪始终因为富商出身不被重用,雍正在奏折中仍说他是“一介商贾”,因此一生仕途不顺,郁郁而终。他的七个儿子也都有官职或功名在身上。

范家宗族里的子弟们靠文举、武举任职京城和地方商的许多重要官职如总兵、提督、道台、守备、知府等越有三十余人,家里的生意越做越大,尤其是盐业和铜铁生意,可以说是清朝当时商业巨富大家族了。

但是,就是范毓馪有兄弟五个,他本人一生娶了五位妻室,虽无明确记载这些妻室出身,但看她们的姓氏,大概可以推测出,很可能都是当时晋商的巨富人家之女。她们的娘家和范家是为了拓宽稳固商业渠道与人脉才联姻,为了共享商业资源,生意方便双赢而结盟。

实在没听说过介休范家有人跑到京城里找哪个权贵官宦联姻去的,这恐怕不只是清朝满汉联姻的一些限制,更是因为范家做皇商多年,已经能从皇帝手中得到许多特权便利,但也是被皇室宗亲和高官们盘剥的够够的了,实在不想再结一门高攀的婚事,让亲家吸血事小,被皇帝猜疑就不好了。

就连内务府包衣出身,被皇帝亲口唤作“内府仆人”的长芦大皇商、盐商王惠民家,因为与侍卫结亲,与盐政有亲谊,倚财仗势,居奇炫耀而遭到弹劾。

能够像曹寅一样,女儿被皇帝特旨“抬旗,指给郡王当嫡妻的包衣官商,应该是在清代只此一家而已,而且主要也是因为曹寅本就是官,不管是织造、盐政、通政使都是有实权的肥差,而他内府行商只是捎带着帮皇帝把控暴利行业捞钱而已。

再来看看另一位有名的晋商乔致庸家的婚姻情况。

乔致庸富到了什么程度呢,据野史记载他家流动资金就约有千万两,总资产约达数千万两,又据说连清朝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找他借过钱。

乔致庸有着赏花翎顶戴、资政大夫的二品官衔和分省补用道员的名誉官职以及附贡生的功名。六个儿子也分别担任了二品到七品不等的官职。乔家结交的官员也非常多。

就这份实力和人脉,在当时晋商中也找不出第二家了吧?虽然乔致庸没有女儿,那他的儿子们就都娶了京城权贵高官为妻吗?也并没有。

网上很容易搜到的资料显示:乔致庸的三子,原配妻子是太谷县同知之女,续弦是本县梁村岁贡生候补教谕之女,三女儿嫁到祁县城内晋商巨族何家。

同时期内和乔致庸齐名的另一位大商贾胡雪岩是徽商派,他因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被授予从二品布政使衔,赏穿黄马褂、官帽带二品红色顶戴,因此得名红顶商人。他既为官府采购军火、机器、筹措外资贷款又发展钱庄、当铺、生丝、药局等多个领域的生意。

可以说比起在本地根基深厚,为人处世谦恭低调的乔致庸,白手起家发迹的胡雪岩更加需要官府的关系,也更不避讳被卷入政治的漩涡,尤其是跟左宗棠的依附关系实在太明显了。

那么胡雪岩可是有三子五女,他有没有赔上大笔财富,去高攀一下争取和左宗棠家联姻,或者和左宗棠的亲戚家联姻呢?也并没有!能查到的不是他儿子娶了书香门第的媳妇,就是他女儿嫁给了门当户对的商人……

所以,综上所述,从古代这些大大小小的皇商、官商、富豪家的儿女婚嫁真实情况来看,官商联姻是有的,但未必是他们寻求官府庇护首选方式,也并非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因为各有所图,目的性太强,阶层差异难以双赢,风险太高,一不小心弱势的一方就得不偿失,而门当户对才是所有古代世家望族联姻最稳妥有利的选择。

0 阅读:3

南山橘暖红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