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公登人员每月拿着财政发的工资,也称得上是公职人员,但他们不是公务员,又不是事业编和工勤人员,身份确实很尴尬。他们到底是什么身份人员?
所谓未公登人员,就是没有经过公务员登记的人员,不具备公务员身份。这类人员在体制内不能提拔任用、不能职级晋升,不是国家干部,也不是工勤事业人员。目前,他们还没有确切的身份,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有待解决。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来了解下获得公务员身份的几种途径。
第一,参加公务员考试。每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地方公务员考试、大学毕业生参加的选调生考试,这类公开招考,只要通过了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环节,录用后经一年试用期转正,公务员登记后,就能获得公务员身份。
第二,军人退伍转业。国防生、部队官兵,符合政策转业人员,安置到地方国家机关后,就可以获得公务员身份。现在,地方每年都要接收不少军转干部,他们一进机关单位,就是公务员身份。
第三,地方的人才引进。以人才引进的方式也能获得公务员身份。不过,这类人员并不多,人才引进对人员要求比较高,基本上都是急需高端人才。
第四,大学生毕业分配。公务员未公招之前,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分配到国家机关工作后,就能获得公务员身份。现在,公务员都是通过社会公招,大学生包分配政策已经成为了历史。
第五,以工招代干政策。那时候,体制内缺少干部,不少临时工通过以工招干的方式获得了国家干部的身份,成为了公务员,我们曾经听说的某某领导的司机都成为了公务员,基本上是以工代干政策下的产物。不过,以工代干的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定的,后来发现其中弊端,影响招录的公平性,执行一段时间后就停止了。但是,那批进了体制内的临时工都是该政策的受益者。
体制内为什么还有未公登人员?有人会问,是不是忘记给他们进行公务员登记了?
当然不是因为忘记登记了,是他们根本不符合公务员登记政策。翻开他们的档案可以清楚的看到,这类人员进入体制既没有参加公务员考试,也不是部队转业人员,在现行政策下,根本不符合公务员登记的条件。也就是说,这类未公登人员根本不是通过正常渠道进入体制的,背后事不说不说大家也都知道。
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批未公登人员是幸运的,有机会进入了体制,有的人仅靠某某领导批了个条子就进入了体制。最终因档案不全,无法公务员登记。
现在,这类人员有的快退休了,面临确定身份的问题。未公登人员没有公务员身份,也没有工勤事业编身份,到底以干部身份退休还是以工人身份退休,组织部门也为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