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如泰山”,意思是说安稳得如同泰山一样,形容稳固,不可动摇。成语出自西汉枚乘的《上书谏吴王》,是枚乘对阴谋叛变的吴王刘濞的劝谏,其中有“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之语 。
西汉立国之初,汉太祖刘邦为了稳固统治,迫于形势推行“郡国并行制”,即在朝廷直接统治的地区推行郡县制,在其余鞭长莫及之地实行分封制,最初分封异姓诸侯王七人,后因异姓诸侯王与朝廷离心离德,刘邦先后将其诛除,以“刘姓九王”取而代之。
刘邦驾崩之后,朝廷大权落入吕后手中,吕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大肆打压刘姓诸侯王,以致诸侯王与朝廷关系日趋紧张。此外,由于诸侯王拥有独立的统治权、财权、军权,随着他们实力的与日俱增,对于朝廷的威胁越来越大。
吕后崩逝后,齐王刘襄便曾公然起兵想要夺权;汉文帝刘恒时,又发生了城阳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谋反案。由此可见当时朝廷与诸侯王的紧张关系。
汉景帝即位后,重用曾任太子家令的晁错,后来更是任命晁错为御史大夫。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汉景帝上《削藩策》,陈述诸侯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诸侯王旁郡。
晁错
汉景帝虽然有心削弱诸侯,但又担心诸侯势力太大,贸然削藩会引发诸侯王的叛乱,晁错则表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于是,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以楚王刘戊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淫乱为由,削去楚国东海郡;以赵王刘遂此前有罪为由,削去赵国河间郡;又以胶西王刘昂售卖爵位为由,削去其六个县。
紧接着,汉景帝将矛头对准了吴王刘濞,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鄣郡、会稽郡。吴王刘濞本就与汉景帝有杀子之仇,眼见汉景帝接连削藩,早就担心有一天会落到自己头上,于是积极联络各诸侯国阴谋叛乱。
枚乘,字叔,时任吴国郎中的他,在得知吴王刘濞阴谋叛乱后,便写了《上书谏吴王》进行劝谏,为了劝说吴王刘濞听取自己的意见,他说道,“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不过,吴王刘濞根本没有听进去枚乘的劝谏,依旧加紧串联谋反。枚乘自知跟着吴王刘濞没有什么好下场,遂果断离开吴国,投奔了梁王刘武。
七国之乱示意图
汉景帝的削地诏书送达吴国后,吴王刘濞当即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以“惩办奸臣晁错,救护刘氏天下”为由起兵反叛。
见到叛军声势浩大,汉景帝立即调兵镇压。然而,由于文景两朝以来大肆打压功勋集团,重用寒门士子。当此危难之际,功勋集团也趁机发难逼宫,要求诛杀晁错,汉景帝原本不愿妥协,奈何由于前线太过危急,最终只能无奈将晁错腰斩,周亚夫等人这才领兵出征前往平叛。
当时,吴楚叛军虽然势大,但却被梁王刘濞死死地拦在了梁国以东。于是,枚乘经梁王刘武同意后,又写了一封《上书重谏吴王》,向吴王刘濞列举了反叛难以成功的原因,劝说吴王刘濞罢兵。然而,事情到了这一步,吴王刘濞已经无法回头,因而依旧没有采纳。
枚乘
正如枚乘所料,吴王刘濞虽然勾结了大量诸侯王,但齐地叛军和赵地叛军皆被牢牢牵制,而吴楚联军又迟迟无法攻破梁国,始终难以西进。最终,在大将周亚夫率军抵达前线后,吴楚联军大败,这场叛乱仅仅持续了三个月,便迅速被扑灭。“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枚乘因为在先后两次上书劝谏吴王中表现出的远见卓识而声名远播,汉景帝于是任命他为弘农郡都尉,但枚乘却只喜欢做诸侯大国的上宾,而不喜入朝为官,于是称病婉辞。
汉武帝早在做太子时,便听说了枚乘的名气,因此在即位之后,又于建元三年(前138年)派人以安车蒲轮去请枚乘入朝,结果枚乘还未抵京,便于途中病逝,享年七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