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人,在中国历史上,自汉有张衡后,是第二个正史有传的科学家。
未曾到过海外的他,是全世界最早发现磁偏角的人,比远洋航海的哥伦布要早400年;懂理财的他,认为钱本身不会生息,需要通过生产和贸易使其流通周转;“石油”是他记载并命名的;他还创立了求高阶等差级数和的“隙积术”,发现了声音的“共振”现象、地壳运动现象,发明了立体地图,对当时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
虽然是科学史上成就极大的学者,但在古代,士非从政,即无其他出路。
1054年, 沈括被朝廷以父荫授予海州 (今江苏连云港) 沭阳县主簿一职, 从此步入仕途。
1062年, 沈括以苏州府试第一的好成绩, 第二年顺利通过省试、殿试, 考上进士, 授扬州司理参军, 迎来人生新的起点。
三十一岁中进士,入仕途,即被冠盖荣华所眩惑,使他热衷利禄,竭力营谋进用。而在现实政治里所表现的角色,他则被历史记录成反复无常的小人。
沈括当年参加礼部省试时, 王安石是考官, 两人有师生之谊。加上沈括在任上表现出卓越的才干, 作为宰相的王安石, 当然是熟知而欣赏的。所以, 1071年, 当沈括为母亲守丧期满后, 王安石立即推荐他出任检正中书刑房公事, 这是为配合改革而新设置的重要官职。
后来, 宋神宗还安排沈括出任三司使 (即财政大臣) , 负责全国钱谷出纳、平衡财政收支。这时, 沈括成为了“熙宁变法”的决策参与者, 地位举足轻重。其间, 沈括牵头疏浚汴渠, 改制天文仪器, 编制新历, 察访两浙, 兴修水利, 推行免役法、义勇保甲法, 整顿盐政等。
当时,王安石权势正盛,沈括有心依附,竭力拥护新法,王安石也相当器重他的才能,但是不久就看穿了他的人品。
保甲法将行时,神宗有意委任沈括专主其事,而安石对此评价:“沈括小人,不可亲近。”
熙宁六年(1073年),沈括才开始得意起来,先是入馆阁,为集贤校理,奉诏详定三司令敕,继复被派为两浙路察访使,口衔天宪,出为钦差大臣了。
出京前,神宗对他说:“苏轼通判杭州,你要善待他。”
沈括到了杭州,与苏轼交往论旧,非常热络。离开杭州时,他请苏轼手录近作诗一通,留为纪念,这也是朋友间的常事,苏轼也不疑,就写了送他。
貌似和谐的背后,其实沈括心里非常嫉妒苏轼,神宗的殿论,对他是一个强烈的刺激,而他又知道王安石甚恶苏轼,所以回京后,除了极口赞扬青苗、助役诸法,绝无不便于民之外,随即将苏轼写的诗,逐首加以笺注,附在察访报告里,签贴进呈,告他“词皆讪怼”。
虽然神宗置之不问,但没有不透风的墙,满朝的人都已知道有此一事,自然有人告诉苏轼。苏轼认为这种捕风捉影的忌谤之言,英明的皇上不会信他,并不放在心上,倒在写给刘恕的信上,自嘲道:“不忧进了也。”意思是不愁没有人把我的作品进呈御览了。
这出把戏,经过五六年,一直没事。不料元丰二年,李定、舒亶等人媒孽诬害,所用的手段,就完全是从沈括学的。苏辙为兄下狱所上书中提到:“向者曾经臣僚缴进,陛下置而不问。”指的就是他,所以说,乌台诗狱案的始作俑者,实是沈括。
王安石二次罢相,举吴充自代。这时候,沈括官已升至掌理全国财政的三司使,他要走新相国的门路,又看出吴充的作风,事事欲与王安石为异,就秘密条陈常平役法不便诸端,献与吴充,吴便袖在衣筒里,密呈神宗。
神宗甚恶沈括的反复无常,免去其翰林学士,以本官贬宣州。
关于沈括告苏轼的黑状。两宋间的王铚在《元祐补录》中记录:沈括曾将好友苏轼赠送的一首诗作为举报苏轼讽刺朝廷的证据,后人因此认为沈括人品有问题。但南宋史家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收录此条记录时便认为该记载的年月与事实有出入,并附注“当再考详”。
沈括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中的多个项目,被认为是变法派的骨干成员之一。但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沈括却对变法中的一些举措表示质疑。这一做法一石激起千层浪,甚至有通过落井下石来保全自己的嫌疑。于是,在时人眼里,沈括成了一个趋炎附势、反复无常之人,于变法派看来,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叛徒”。
实际上,沈括更像是一个讲究实用性的官员,他无意在朝堂上选择站队,只是以科学的角度来审视朝廷政策,但王安石任相时容不下任何异议,他若直言无异于以卵击石。王安石罢相后沈括的秉笔直陈,可能确有自保因素,但也是出于臣子的尽心尽责。可是这个做法却让他“里外不是人”,于新旧两党而言,他都成了重点打击的对象。
被贬为宣州知州几年后,沈括被调到陕北战场,他从数学的角度研究作战时粮草供应与部队进退的关系,一度取得了不俗战果,沈括也因战功被升为龙图阁学士。然而,元丰五年(1082年),永乐城被西夏攻陷,沈括也受到牵连被撤职查办。
政治上遭受打击的沈括被流放,过了七年被监管的生活。其间他完成了“天下郡县图”,并定名为《守令图》。
在宋代,人们通常用步行丈量长度的方式来绘制地图,但地势起伏与山川高低皆无规律可循,这样绘出来的地图误差很大。而沈括采用以飞鸟直达的距离来绘制地图,使地图的精确度大为提高。
沈括一生有过两任妻子。
宋人朱彧在《萍洲可谈》里说沈括的第二任妻子张氏“悍虐,存中不能制”,沈括长期遭受家暴,甚至连胡子都被张氏扯下来过。后来张氏去世了,沈括竟恍惚不安。这种怪异的性格似乎透露着沈括内心的孤独。
59岁那年,获得自由的沈括迁居到了江苏镇江的梦溪园。正是在这里,沈括完成了《梦溪笔谈》这部笔记体巨著。
沈括像是一位“穿越”的科学家,例如,他比西方人早四百多年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他还命名了“石油”,甚至做出了“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的推断……像这样的成就还有很多。
更难能可贵的是,《梦溪笔谈》还介绍了许多“草根发明家”的伟大成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以毕昇平民之身,他的发明在正史中难有一席之地,但因为沈括的独家记录,活字印刷术得以传世,并跻身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宋史》记载沈括时提到:“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沈括的科学成就令人惊叹。
然而,据说沈括去世之后竟无人愿意帮其书写墓志铭,那个时代不懂沈括,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可谓孤独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