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黄芪10克以下补脾,20克补气利尿,30克降压

李大哥知识分享 2024-02-14 06:54:40

中药使用流传很广的一句话: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很多人对这句话有误解,认为中医在故弄玄虚,其实它包含了3个意思:

1、“不传之秘”并不是“不告诉你”,而是“真的没法说”,要从实践中摸索。每个病人情况不一样,病程病史病位等因素各不相同,遇到“按书本生病”的患者、或“病症相同”的病人的概率,和买彩票中千万大奖差不多,所以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一人一方”。

不仅是中医,现代医学也有“不传之秘”,不过不是指西药,它们都是固定剂量的,不传之秘在于“术”,常见各种手术,极少有完全相同的病人,需要医生大胆探索,精准救治。

2、关于“量”的问题,古代的计量单位,和我们现在大不一样,涉及大量换算,汉代以前的方子、汉朝到宋代、宋代到清代、清代至民国,剂量都要换算。如东汉1两相当于现代13.6克,也有说15.6克。用药不同,药方效果差得远。

3、现代中药方剂用量普遍比较大,有的是换算错误,或认为当今药材由人工种植,化肥催长,有的名医因敢用大剂量药出名,所以效仿。但还是要以病情为基础,药量应从小剂量往上加,避免出现不可挽回的后果。

那么,有哪些中药的用量,不同的克数效果截然不同?至少超过100种以上的中药是这样,是大量中医通过临床摸索出来的。我们从中抽取10种,平日最常见、最常用,甚至是药食同源的药材,看看是怎样的。

第一种:黄芪

有“十方八芪”之说,10克以下,补脾益气,如补中益气丸;10克至20克,升高血压,可利尿利水,治气虚自汗,如防己黄芪汤;20克至30克,补气治虚,如当归补血汤;30克至40克,可降压;80至100克,可通痹治中风,如补阳还五汤。

黄芪还有生、炙、炒、酒制等炮制方法,不同的用量,不同的炮制组合,效果截然不同,关键它还是药食同源,很多家庭必备的中药,使用一定要遵医嘱。

第二种:柴胡

治疗“半表半里”症状专属药,无可替代。不超过6克,是升举中气,如升陷汤;10—15克,是疏肝解郁,如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15—30克,解表散热,如小柴胡汤。

第三种:甘草

中药的“出勤标兵”,用量4克以下,是调和诸药,引经报使;10—12克,是护心补液,如炙甘草汤;使用30克时,生甘草入药可排脓祛痰,如桔梗甘草汤,炙甘草入药可缓解肌肉不适,如芍药甘草汤。

第四种:大黄

中药汤剂除了黄芪之外,大黄使用频率居第二位。用3克以下,活血,通利小便,泻得很快;3克—6克,止泻;9—15克,泻下,通大便。

第五种:枸杞

中老年人“养生老朋友”,通常用量6—15克,可调脾养肝,治虚劳不足;用量45—60克,止血止痛,对鼻衄、皮下出血见效快。日常泡枸杞,不能用开水,需用温水,很多人真的不了解,结果吃了很多,没啥效果。

另外,常见常用中药,还有:

附子,小剂量可治表虚自汗,中剂量治风湿痹痛,大剂量回阳救逆。

升麻,小剂量升阳补中,中剂量透疹发表,大剂量解毒除热。

麻黄,小剂量祛少阴厥阴之寒,中剂量除外感风寒,大剂量除风寒湿痹。

半夏,小剂量降逆和胃,中剂量化痰散结,大剂量镇静止痛。

桑叶,中等剂量清热疏风,大剂量凉血止血。

总的看,中药用量不同,效果有别,不一一列举。

日常大致规律:花叶、药性善于走窜的药材,多在4—10克,根茎类10—15克,少见30克以上的;矿石贝类介类15—30克。但每一个类型都有特例,注意记住,如细辛不超3克,麝香通常1克。

汤剂用药里,行气活血、温通引经等药物,要轻用为主,取其消散之意;滋补类药物、矿物类重用,取其补养、重镇之意。

鲜药要重用,干品要轻用;外感病用量偏重,内伤病用量偏轻;急症用大剂量,慢病用小剂量;贵重药材宜轻,减少病人耗费,但如果贵重药材没有了,替代药宜用大剂量。

同时,用量轻重,还要考虑病人体格、健康状况、气血亏虚、病程长短、年龄性别等情况,在经方基础上,或化裁、或自拟,在配伍、剂型、药性上,认真斟酌。

341 阅读:39090
评论列表
  • 凡是 28
    2024-02-19 02:25

    值得参考

  • 2024-02-18 22:08

    这个是正经人!!!

  • 2024-02-21 21:13

    有德有行的好医生,值得点赞[点赞]

  • 2024-02-19 06:59

    靠谱的,有深刻理解的分析,分享[点赞][点赞]。感谢

  • 2024-02-23 07:57

    谢谢医师!祝福你龙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哈

  • 2024-03-26 08:59

    这才是中医的精髓,同病不同方。

  • 2024-02-18 17:44

    谢谢

  • 2024-02-19 17:56

    对了,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各在多少范围?各种品种的药大中小剂量范围也应该不同吧?谢谢编者辛苦啦!

  • 2024-07-03 05:57

    学习了。我觉得配伍最重要,比如三高得降压。最低几克,最多三四十克,用量太大一方面黄芪也不便宜,一方面没那么多的锅,专业人一般都是熬三四次就倒了,农村人觉得可惜。所以习惯了不论用两多少 ,必须达到补气健脾利尿降压的效果。至于升压, 也没讲究克数,主要考虑的补气生肌强心。其他的不太敢越雷池

  • 2024-06-06 19:15

    对中医有点动摇了,昨天在一中医大学附属医院花200元挂号费找一中医专家看病,结果一上来就是各种西医检查,检查完后直接看结果,很短暂的摸了一下脉就是几秒钟,看了一下舌,就开药。真搞不懂了,这样敢相信吗,和我以前印象中的中医是两回事。

    nihifet 回复:
    我百来万买的仪器,报账的千多万,十二年报废,你不检我不检我领导还当不当了?
    闪一闪亮晶晶 回复:
    各种仪器设备检查,造成中医学院派不会看病。望闻问切的基本功,不是读了几年中医药大学就能学会的,有传承的中医药世家,也要临床几年才能出师。中西医结合,怎么结合,开中药还是还是西药???两套不同体系的理论根基,怎么样擦出火花???中西医都要治病救人,利益如何分配???不会打架???
  • 2024-07-21 12:55

    精髓个鬼。还得你自己一味味的试。药材的好坏产地的道地就不说了,光煎煮是煮一次还是煮几次,一次吃完还是两次三次吃完?别怪中成药没效果,按剂量几盒的成药还没一副汤剂的药材量多,一副分十几天给你吃能有效我见鬼了。按汤剂做成药,没吃对还真能嘎了。按葛根汤吃法吃完不出汗再吃到出汗为止,成药就是一天三次一次一包,医理都不对还敢写说明书上,中医迟早给这种搞死

  • 2024-02-20 21:09

    道理是道理,因素诸多,因人因地因了之。

  • 2024-02-18 23:25

    小剂,中剂,大剂各多大范围?

  • 2024-02-20 17:54

    没学过中医的还是别遂便开方为好,一些看了几页书就想当医生帮人治病,结果还是误了人家。

  • 2024-05-08 10:18

    大黄3克以下活血利小便,泻的很快;3-6克,止泻;9-15克泻下,通大便

  • 哈。之秘在于量。结果写上下五千年。上亿中医生写一辈子药量还不知药量如何來。结果还有脸说之秘在于量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回复: 医学的正确认识
    哈。你这个以回龙汤当饭的又跑来啦。我真的把粪拉到抽水马桶啦。给不了你当饭呀
    医学的正确认识 回复:
    西医到目前为止还在啃柳树皮水平,这就是你拖着病痛折磨替它口嗨的原因
  • 2024-03-15 22:14

    不传之秘,唉说它干嘛啊,你说我也不懂,別说啊

    梦幻 回复:
    不懂你别看呀!让懂的人看不好吗?
  • 2024-04-17 18:49

    细辛不过钱是指的是打粉用,汤剂不过钱就没啥用了。

  • 2024-07-24 20:36

    [点赞]

  • 2024-07-14 13:03

    中药现在没有以前好用就是因为以前多数是野生的,现在全部都是人工种植,就算药量翻倍都没有以前效果了,

    外星人 回复:
    好中药还得去乌拉圭收集,你看巴尔韦德全能战士,国足一个个一点对抗能力都没有
  • 2024-04-06 08:52

    现在中药都用硫磺熏过,越养生死得越快。

  • 2024-04-01 05:36

    [点赞][点赞]谢谢!

  • 2024-05-20 16:33

    [阅]

  • 2024-05-31 20:37

    现在啥时代,吃啥,空气质量如何,你了解吗?

  • 2024-07-01 16:14

    那是妖怪

  • 2024-07-05 18:23

    中医知道自己就是骗人的!他还怎么传给后人!传后代骗人他自己都愧疚!

  • 2024-07-07 09:51

    中医尽头是玄学!一味求奇求怪博眼球不是正经中医所为。

  • 2024-04-25 14:09

    50克黄芪就可以尽量享受现在的海产品

  • 2024-02-21 14:20

    量与水也有关系!乱弄!

  • 2024-04-02 18:51

    有这样的讲究?

  • 2024-05-13 06:55

    细辛我用过15克都没问题,关键是对症

  • 2024-05-14 09:11

    认真读《素问》,就知道药量是怎么回事。

  • 2024-03-26 19:43

    都是根据黄芪的性质决定的

  • 2024-07-03 01:48

    健康人吃中药补一补那还是挺好的,至于病人还是尽快就医

  • 2024-02-21 01:19

    [点赞][点赞]

李大哥知识分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