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的蜀汉政权危如累卵,诸葛亮如何悬崖勒马,挽回危局

小瑀说史吧 2024-09-04 14:38:50
序言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按照刘备的遗嘱,诸葛亮被指定后主刘禅的托孤大臣,掌管蜀汉军政大权。

不过纵使位极人臣,大权在握,诸葛亮却是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因为刘备给他留下来的是一个无比糟糕的烂摊子,深重的内忧外患使本就脆弱的蜀汉政权危如累卵。

这一系列问题考验着诸葛亮的能力,得卧龙安天下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就看这一次了。

那么白帝城托孤时的蜀汉形势到底严峻到什么程度呢?

夷陵之战后,蜀汉近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公元221年七月,刚刚称帝不到两个月的刘备不顾诸葛亮等重臣的劝阻,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旗号,亲提五万精锐气势汹汹的杀向东吴。

刘备一路东进,与吴军主帅陆逊在夷陵展开决战,在相持七八个月后,陆逊趁蜀汉大军懈怠之际,发动火攻奇袭,将刘备的五万大军全部歼灭,刘备仅带少数残余部队退回白帝城。

遭遇夷陵惨败的刘备羞恼交加,一病不起,于223年四月病逝。夷陵之战对于蜀汉来说具有非常深远的破坏性影响。

首当其冲的就是原本捉襟见肘的兵源进一步枯竭。

虽然刘备的五万军队纸面看上去不多,但当时益州在户总人口不过一百万,五万士卒相当于折损二十分之一的人口,而且都是青壮年劳动力。

同时,在刘备称帝前的七年里,刘备先和益州牧刘璋打了两年的内战,使原本富庶的益州被打的千疮百孔,民生凋敝,而后又与曹操展开汉中之战。

这一仗断断续续又打了两年多,此战刘备再次获胜,成功统一东西两川之地。

只不过曹操鸡贼的把汉中百姓全部迁徙到中原内地,刘备只得到一个近无人烟的抛荒之地。

在诸侯混战,遍地狼烟的三国时代,人口就是资源和财富,有了人口就有了劳动力,就有了可供征伐的兵源,而刘备打了许多年的仗,人是越打越少。

刘备从晋位汉中王到称帝,看似风光的背后不过是益州愈加疲敝的窘困。

另外,关羽在荆州的失利导致荆州水陆军精锐全部沦陷,或被歼灭或归降于孙权,所以夷陵之战的惨败对于蜀汉称得上伤筋动骨。

除了数量上的枯竭,还有质量上的损失。刘备的五万将士都是自其荆州甚至徐州起兵以来跟随其南征北战的精锐部队。

是具有强悍作风、身经百战,跟随刘备出生入死的嫡系军团,更是刘备戎马倥偬三十年兜兜转转攒下来的老家底,如今被陆逊的一把火烧的灰飞烟灭。

当然,夷陵之战损耗的不仅是人力资源,还有无数的武器、甲胄、攻城器械、粮食物资等。

这些都是以益州绵薄之力一点一滴生产并装备出来的,而夷陵之战的崩盘使益州承担了极为沉重的战损成本。

从大的战略层面来看,夷陵之战的失败迫使蜀汉停止扩张的脚步,加上此前丢失的荆州,刘备逝世前后,蜀汉只剩下益州一个基本盘。

从跨越荆益,与曹魏分庭抗礼的刘姓半正统政权沦为偏居西南的割据政权。

同时夷陵战败也给蜀汉内部政治格局带来一连串连锁反应,一直以来,蜀汉政权内部的势力分为三大派系,分别是草创元老及徐州集团、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

其中:元老派和徐州集团是最早跟随刘备打天下的,元老派主要是关羽、张飞和赵云,徐州派有孙乾、糜芳、糜竺等。

这些人对刘备的帮助很大,论资排辈也比后两派强。

然而由于时间跨度大,除了关张赵,徐州集团人马逐渐老去,加上诸葛亮等荆州集团崛起,到刘备取得益州时,徐州集团的元老业已凋零,退出决策层。

荆州集团是刘备夺取荆州,图谋天下的主要班底,势力相对庞大,其代表人物有诸葛亮、庞统、蒋琬、费讳、黄忠、魏延、冯习、张南、邓方、霍峻和杨仪等人。

刘备攻打益州和管理益州主要依靠的也是这些人。

益州集团毫无疑问是益州本土官员和士族,其代表人物有李严、吴壹、许靖、张松、法正、刘巴、黄权等。

刘备入主益州后,一直以客居荆州集团统治西川,益州集团处于辅佐地位。

益州很多权力被荆州集团侵夺,以至于很多士族对刘备有抵触情绪,时刻威胁着蜀汉政权的稳定,只不过被刘备震慑不敢有所为而已。

而夷陵之战的几年里,关羽、张飞、黄忠均离世,冯习、张南等一大批优秀将军在夷陵之战中被团灭。

这些将领都是忠于刘备的军队骨干,也是荆州集团的主要战斗力。

经此一战,元老派和荆州派遭遇政治和名誉上的沉重打击,在蜀中的统治威望和合法性遭到质疑。

随着刘备的去世,这个本就建立在其声望和个人魅力之下的政权瞬间失去了地基和灵魂,州内部士族豪强的不满瞬间爆发。

益州郡豪强雍闿策动另外两大本土势力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数民族头领孟获等发动叛乱,共同反对蜀汉政权。

而在刘备托孤白帝城时,除了诸葛亮,还有另外一名托孤大臣是益州本土派领袖李严。

按照刘备遗诏,诸葛亮为丞相,主管内政,李严为尚书令,主抓军事,两人都有假节之权,而李严又素与诸葛亮在政见上有所不和。

综上,诸葛亮接手的蜀汉就是这样一个岌岌可危、朝不保夕的烂摊子,外有魏吴虎视眈眈,内有益州豪族造反、以及近乎撕裂的朝廷党争的局势。

诸葛亮如何挽救政权危机

面对蜀汉危局,诸葛亮采取由内及外,循序渐进,各个击破的策略。

诸葛亮深刻认识到当下一盘散沙的蜀汉,急需集中且强有力的权力体系,平稳过渡并抓紧因刘备逝去崩盘的社会体系。

首先要解决的是益州内部荆益两派斗争的麻烦,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诸葛亮被拜为丞相、益州牧。

诸葛亮利用权力交接的间隙,留李严镇守白帝城,自己与刘禅回成都。

这样一来,李严虽名义上统管军事,但实际上却成为镇守边疆的孤臣,从此远离权力中心,消除益州派与诸葛亮分庭抗礼的隐患。

回到成都后,诸葛亮以丞相之名开府办事,可自行任命丞相府幕僚,而不必经过朝廷审批,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全部由诸葛亮裁决。

从此诸葛亮成为蜀汉军政第一人,丞相府几乎与朝廷并列成为益州决策中枢。

接下来,诸葛亮开始解决益州内部矛盾,其实益州集团不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得到足够的权力和地位,只要利益给到位了,这一问题自然消除。

对此,诸葛亮任命大量益州士族,比如任命秦宓为别驾、五梁为功曹、杜微为主簿,此三人都是益州饱学名士,在益州士族群体中拥有很大社会影响力。

尤其是杜微曾在刘璋手下效力,刘备入蜀后,杜微一度以耳聋为由拒绝出仕。

诸葛亮开府后拿出三顾茅庐的精神成功将其请出山,此举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在诸葛亮的努力下,益州派和荆州派终于在蜀汉政权中平分秋色。

同时诸葛亮以豁达和坦诚的姿态赢得益州集团的信任,朝廷局势渐渐稳定下来。

对于雍闿、朱褒、孟获等人的叛乱,诸葛亮考虑到夷陵一战兵力损失巨大,政治创伤尚需修复。

因此,诸葛亮采取招抚措施,同时积极遣使与东吴修好,恢复联吴抗曹的外交方针。

诸葛亮深知,刘备当年正是打着抗击曹操,恢复汉室的伟大旗帜才得以在蜀中立足,如今刘备身死,刘禅年幼,他必须捡起这面旗帜继续走下去,否则将失去执政川蜀的合法性。

面对桀骜不驯的南中豪族与孟获少数民族叛军,诸葛亮打算拿其开刀,一方面通过一场军事胜利重塑权威,凝聚民心,另一方面为北伐曹魏解除后顾之忧。

与《三国演义》的记载不同,这场南中之乱的主导者是当地汉族豪强,而不是孟获。

诸葛亮在积极进行兵力补充、整训等战役准备工作后,于225年率两万军队南征。

从叛军兵力来看,越嶲郡高定的兵力最多,实力最强,大约六千人,雍闿、孟获的少数民族联军其次,大约五千人,牂柯郡的朱褒兵力最弱,仅有一千余人。

诸葛亮针对敌军不同情势,分三路大军讨伐,东路军由马忠率领,兵力两千人,目标为直取最东面的牂柯郡(今贵州黄平西南)消灭朱褒的叛军。

中路由李恢率领,兵力有三千人,负责绕到雍闿和孟获的后方,切断其与高定军的联系。

西路军则由诸葛亮亲自率领,消灭越嶲郡(今四川西昌)高定主力,随后与中路军汇合消灭雍闿、孟获军。

画圈处即为造反的三个郡

在诸葛亮的精妙运筹下,战争的过程非常顺利,其中,朱褒实力最弱,很快就被马忠消灭。

中路的李恢军沿山岭小路南下益州郡,偷袭孟获的后方,孟获军发生内讧,雍闿被杀掉,孟获军停止北上增援高定。

与此同时,诸葛亮对高定发起正面猛攻,全歼叛军,高定死于乱军之中。

随后诸葛亮迅速对孟获展开追击,在克服气候、地形、运输等困难后,终于在味县(今云南曲靖)击败孟获,并将其生擒。

在在这一过程中,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桥段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不过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七擒孟获的事情并无记载。

总之,诸葛亮恩威并施迫使孟获屈服,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225年秋,诸葛亮南征胜利结束,返回成都,孟获亦跟随,担任御史中丞。

至于南中地区,诸葛亮继续采取“和夷”攻心策略,他没有在南中留下大军,也没有空降官员,而是大量启用当地人当官。

同时诸葛亮大力开发南中经济,从内地引来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改变当地落后的刀耕火种,从而使许多以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渐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

至此诸葛亮在三五年的时间里成功稳定蜀中局势,走出夷陵之战的阴霾,为北伐中原做好准备。

0 阅读:2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