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因素主要包括母猪的遗传、胎次、背膘和与配公猪。
1.遗传
遗传因素是指猪的品种/品系以及杂交组合不同,繁殖性能不同。在品种方面,大白猪和长白猪产仔性能优于杜洛克猪;而在养猪生产中杂种优势是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常用手段,与纯种长白猪和大白猪相比,长×大二元母猪产仔性能更佳。
同一品种的不同品系母猪产仔数有很大差异。丹系母猪产仔数高于加系和美系母猪。但是,产仔数的增加也会导致仔猪初生重降低,弱仔猪的数量和比例增加。丹系母猪比美系母猪的仔猪初生重低,进而仔猪育成率也较低。
2.胎次
胎次是影响母猪群分娩率和产仔数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1胎母猪的产仔数和泌乳力都最低。这是因为一方面,1胎母猪的内分泌系统还不完善,黄体生成素分泌水平较低,抑制了卵巢卵泡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1胎母猪还未达到体成熟,营养需要高于经产母猪,但采食量却更低。对于2胎母猪,由于头胎母猪泌乳期采食量不足,背膘和体重损失严重,很多进入2胎的母猪出现2胎综合征,即久不发情、屡配不孕、产仔数减少和淘汰率升高。母猪的产仔数在3~5胎时最高,5胎以上的高胎次母猪,排卵率和受胎率降低。此外,高胎次母猪对胎儿生长空间需求的刺激及分娩刺激的反应减弱,也会导致胚胎死亡率、流产率和死胎数增加。因此,商品猪场需要规范母猪的淘汰程序,建立稳定的胎次结构,从而保持每年繁殖成绩的相对稳定。
3.背膘
母猪的背膘能够反映母体在不同繁殖阶段的营养状况和体能储备,保持母猪群理想的背膘是获得最佳母猪生产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母猪分娩前的背膘与仔猪初生性能和断奶性能都有密切的关系。分娩前背膘太薄的母猪,通常初生仔猪个体重偏轻,初生仔猪的存活率降低;目分娩后泌乳期的泌乳量也受会到影响。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如果妊娠末期母猪背膘过厚,不仅容易导致母猪在分娩过程中发生难产,增加产死胎的风险;而且会显著增加母猪产弱仔比例。同时,分娩前母猪的背膘越厚,分娩后的泌乳期采食量越低。因此,母猪在妊娠期的背膘管理是养好母猪的关键。
对于初次配种的后备母猪,其适宜背膘厚为 13~15mm。对于经产母猪,不同品种/品系的最佳背膘厚不同,如美系大白猪的分娩前背膘厚为18~20mm时,其繁殖性能最佳;当背膘厚低于15mm 时,会增加死胎数;而当背嘌厚超过 22mm时,会增加弱仔数。
此外,母猪分娩前背膘厚与泌乳期采食量呈负相关,这意味着分娩前背膘越厚,泌乳期采食量越低,进而影响母猪的泌乳性能。而膘情特别差的母猪其泌乳期的泌乳性能差。如果母猪泌乳期背膘损失过多,会延长母猪的断奶发情间隔,甚至因为不发情,导致母猪提前淘汰。因此,使母猪保持适宜的膘情,特别是控制妊娠期母猪的膘情,是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有效手段。
4.与配公猪
优秀公猪提供的精液是优良遗传资源的保障,同时还是影响母猪分娩率和产仔数的重要因素。优秀的精液品质和配种管理对母猪受胎率和分娩率都有显著影响。例如,与常规输精方式相比,深部输精不仅能够有效减少输精量,而且还能提高母猪繁殖性能。
实际生产中公猪的精液品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品种、季节、饲养管理和采精频率等。因此,选留优质品种、配置适宜的日粮配方并采取合适的饲养模式,采取一些控制热应激的手段,以及严格限制采精频率等均会改善公猪精液品质,从而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
(二)环境因素环境温度是影响母猪繁殖性能最直接的环境因素之一。母猪长时间处于环境温度为25~35℃的状态时,对繁殖性能不利,会减少产仔数;同时对早期胚胎的发育和定植不利,会引起死胎和流产。此外,高温还会影响母猪内分泌系统,降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水平,卵巢卵泡发育受阻,黄体功能受损,导致母猪紧殖性能降低。因此,生产中需要控制母猪在适宜的环境温度范围内,以保障母猪的繁殖性能。
(三)管理因素管理因素主要包括配种管理、产房管理和淘汰管理三个方面。
1.配种管理
管理水平也是造成繁殖失败的重要原因。若母猪发情鉴定不准确,易造成母猪空怀。规模化猪场技术人员应每天查情2次,并在母猪发情期多次输精,可有效提高母猪分娩率。若输精时间和输精技术不佳,或妊娠检查不准确,易导致母猪返情和空怀。
一般而言,在排卵前12h输精可显著提高母猪受胎率和胚胎存活率,减少返情的发生。在实际生产中,也可以通过B超检查来确定母猪的排卵情况,以便把握最佳输精时机,从而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
2.产房管理
仔猪出生后的能量储备很低,为了补充能量,仔猪必须尽快摄取初乳。未成功摄取初乳的仔猪会变得虚弱,提高死于饥饿、塞冷或疾病的风险。大多数仔猪的死亡发生在出生后的3d内。由于初生仔猪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往往会靠近母猪取暖,这种行为是导致仔猪被压死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调节仔猪处于合适的温度范围。
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在养猪业发达国家普遍较高,造成仔猪断奶前死亡的原因主要是被母猪压死、饥饿、寒冷和疾病,其中被母猪压死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而因饲养管理不当造成健康仔猪被压死占据了总死亡率的54%。因此,需要强化产房饲养员的责任心,不断地巡视,密切关注母猪的分娩过程,防止母猪压死仔猪。调教仔猪进保温箱唾觉和辅助仔猪哺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仔猪因挤压而造成的损失。
养猪业发达国家仔猪断奶前死亡率
3.淘汰管理
母猪淘汰是影响母猪使用年限的重要原因之一。
猪淘汰可分为正常淘汰和异常淘汰。
母猪年淘汰率在35.7%~49.5%。
正常淘汰主要是指对高胎次(7胎以上)、产仔少和母性差的母猪进行及时淘汰,使猪群保持稳定高产的生产状态;而异常淘汰指母猪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如传染性疾病、繁殖障碍、肢蹄病、生殖系统疾病和乳房疾病等导致的淘汰。不同的繁殖阶段,母猪的淘汰原因不同,对于后备母猪,超过9个月不发情和肢蹄病是其主要淘汰原因;对于妊娠母猪,空怀、返情和流产猪,应激和死亡是其主要淘汰原因;对于泌乳母猪,产奶量低和产仔数少是其主要淘汰原因。因此,须制定有效的淘汰方案,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各繁殖阶段母猪异常淘汰的发生。
(四)疾病因素疾病也是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母猪的疾病分为传染性疾病和普通病两大类。
1.传染性疾病
母猪容易发生的传染性疾病包括非洲猪瘟、猪瘟、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和细小病毒病。
(1)非洲猪瘟其病毒毒力强,母猪的感染率和发病率较高。母猪患ASF后,会出现流产,并表现咳嗽、呼吸过快、食欲下降、体温上升或下降、便血、死亡等症状。生产中对感染母猪应直接淘汁
(2)猪瘟 是一种由猪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感染猪瘟的母猪易发生流产,并产死胎和木乃伊。
(3)猪流行性腹泻 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影响各年龄猪的肠道疾病,典型症状是病猪急性水样腹泻、脱水和呕吐,在哺乳仔猪中发病率高。
(4)传染性胃肠炎 该病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肠道疾病,对哺乳仔猪的影响尤为显著。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的仔猪会表现严重腹泻、呕吐和脱水,2周龄以下仔猪死亡率为100%。
(5)猪蓝耳病 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该病主要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主要症状为母猪流产、早产、分娩率降低、产活仔数和断奶仔猪数显著减少。
(6)猪伪狂犬病 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是主要的宿主和传染源。感染伪狂犬病的种母猪表现为多次返情和屡配不孕,种用性能大大降低;妊娠母猪则表现为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仔猪常表现为高热、呕吐和腹泻,15d以内的仔猪死亡率高达100%。
(7)细小病毒病 是引起母猪繁殖失败的常见病因。感染细小病毒病的母猪主要表现为发情延迟、受胎率低、流产、产死胎和弱仔。
2.普通病 母猪常见的普通病主要包括胃溃疡、低温症、母猪产后瘫痪、母猪乳腺炎和子宫内膜炎。
(1)胃溃疡 发病母猪皮肤与黏膜发白,体质虚弱,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时常出现呕吐,吐出黄绿色黏稠的液状胃内容物,急性发作时可见突然死亡。我国该病在猪群中的发病率为5%~25%,淘汰率可达13%以上。饲料质量不佳、粉碎过细,各种应激因素和遗传因素,或一些传染病均可诱发胃溃疡。
(2)低温症 母猪妊娠后或产仔后有时出现体温偏低,常处于37.5℃℃左右,病猪表现不吃料,能喝水,耳及四肢末端发凉,机体稍瘦弱,被毛粗乱,肌肉震颤,结膜苍白,不愿运动,喜卧地。该病多是由于妊娠期间或产后饲养管理不良,饲料营养不全,导致母猪营养失调,体内热量不平衡而引起,冬季发病率较高。
(3)母猪产后瘫痪 是指母猪产仔前后突然发生四肢肌肉松弛、知觉丧失、不能站立、卧地不起、精神萎靡、食欲减少等症状。母猪妊娠期间摄入的钙磷量严重不足或比例失调,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缺乏,造成母猪后肢或全身无力,骨质发生变化,而导致瘫痪的发生;母猪分娩时产生应激,引起血糖和血钙突然减少,产后血压降低,使大脑皮质发生机能障碍而引发瘫痪;此外,母猪助产不当,产后护理不好,均可诱发该病的发生。
(4)母猪乳腺炎 是泌乳母猪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常发生于产后 5d之后,多发于一个或几个乳腺,临床诊断上以病猪发生红、肿、热、痛及泌乳减少,拒绝哺乳为特征。哺乳期乳房受到损伤或被咬伤,可感染多种病菌而引发乳腺炎;母猪产前产后饲料控制不当,饲喂发酵饲料和多汁饲料过多,可导致乳汁在乳腺泡和乳腺导管内积滞,进而引发乳腺炎;另外,母猪产后无仔猪吸乳或仔猪断奶过早,使乳汁积聚于乳房而被细菌感染,也可导致乳腺炎。
(5)子宫内膜炎 是当前规模化猪场普遍存在的繁殖障碍疾病。患子宫内膜炎的母猪常表现为食欲不振、阴道分泌物呈褐色、发情紊乱、屡配不孕和流产。引起母猪子宫内膜炎的病原菌主要有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
总之,疾病是影响母猪淘汰和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防控疾病是实现母猪繁殖性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生产中,母猪发病原因需要准确和详细地记录,为母猪性能数据分析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