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错成本蕴含的概念很广,社会改革有试错成本,人生探索有试错成本,企业发展有试错成本,产品试制有试错成本,创业历程有试错成本,企业用人试错成本。总之,有不确定因素的地方,就有试错成本。
试错成本是指在进行某项决策或行动时,由于可能会犯错误或失败而产生的潜在成本。这些成本可能包括时间、金钱、资源、机会成本等。
在试错的过程中,选择一个可能的解法应用在待解问题上,经过验证后如果失败,选择另一个可能的解法再接着尝试下去。整个过程在其中一个尝试解法产生出正确结果时结束。
在商业领域中,试错成本通常是创业者或企业家在探索新的市场机会、推出新产品或服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由于这些创新活动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需要进行多次尝试和调整,以确保最终的成功。然而,每次尝试都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就是试错成本。
试错成本的确定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包括项目的复杂性、市场竞争情况、资源和时间的限制等。对于创业者或企业家来说,如何在控制试错成本的同时,提高创新的成功率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为了降低试错成本,创业者或企业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进行市场调研、制定详细的计划和策略、进行小规模的实验等。这些措施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降低试错成本。
股市交易试错成本,指的是投资者在刚进入市场时期,由于缺乏经验、知识和技巧,导致投资失败所付出的代价。不少人将试错成本简单地等同于资金亏损,这种看法是相当片面的。因为从广义上来讲,真正的试错成本包括资金损失、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多个方面。
以此类推,股市监管试错成本,是指监管机构在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持续进行改革的过程所付出的资金损失、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
事实上,股票市场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试错成本是普遍存在的。许多新手投资者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失败的尝试,才能逐渐掌握市场的规律和技巧,实现稳健的投资收益。
股市监管证券市场监管是指证券管理机关运用法律的、经济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证券的募集、发行、交易等行为以及证券投资中介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
世界各国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模式大体分为三种:一是政府集中管理型,即由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加以全面监管,其代表是美国;二是自律性管理型,主要由证券交易所及证券交易商协会等机构管理证券市场,政府较少干预,其代表是英国;三是中间型管理型,它既强调立法管理,又注重自律性管理,其代表是德国。
目前,中国对股市监管采取的是第三种中间性监管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为政府监管为主,自律监管为辅的原则,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来实施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同时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协会等自律组织也参与到证券市场的监管之中来。
回顾历史,从中国股市成立以来所走过的34年发展历程来看,我国A股的监管付出了巨大的试错成本,相当于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几十年来股市长期处于跌跌不休的熊市状态,市场长期处于下跌状态,动辄就爆发股灾,出现千股跌停的场面。
由于股市成立之初,股票市场的定位就存在重大失误,错误地把融资作为股市的中心任务,一切工作中心都围绕着融资进行。这与中国股市成立初期,存在大量国企经营困难的状况有关。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股市本应与时俱进,和经济发展同步,不断进行改革,回归到以投资者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然而,遗憾的是,中国股市并未能做到这一点,不仅如此,还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把以融资为中心的特性发展到极致。
从2015年到2022年,短短7年时间,A股上市公司数量就从2600多家飙升至5300多家,实现了一轮疯狂的大跃进式的突击上市进程,平均每天上市一家公司,这种上市速度在全球股市中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也是中国股市之所以被称为“奇葩”的原因之一。
中国已为股市监管付出了巨大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资金成本
在中国股市成立至今34年的历程中,管理层为监督管理证券市场付出了巨大的试错成本。此前已提及,中国股市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拯救经营状况不佳的国企,为了给濒临倒闭国企提供融资输血。
然而,虽然国企经营状况有所改善,但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熏陶下,其所形成的的固有弊端,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这也导致政府不得不于1997年作出了教育、房地产和医疗市场化的决定,由此带来了当年席卷全国的一轮大下岗。
此后股市在2001-2005年间陷入了4年熊市,之后A股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同股同权,从而使得大小股东利益趋于一致,股市迎来了2005-2007年的两年牛市。2008-2009年的牛市则源于4万亿基建计划以及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
2012-2015年这一轮牛市可以称为互联网牛。虽然中国股市发展过程中迎来了几次难得的牛市行情,但是,由于顶层设计存在问题,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不完善,漏洞百出,所以几轮牛市并没有对推动股市成长,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带来多大促进作用。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中国证券市场不仅未能利用后发优势,抢占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先机,反而丧失了一波极好的成长、发展壮大的机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际,我国的优质蓝筹股,极具发展前景的几大互联网巨头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网易等都纷纷赴美上市。
上市后股价都翻了几百倍甚至上万倍,如阿里巴巴上市后市值翻了16万倍,上市前注册资本为1000万人民币,股票发行价为每股68美元,现股价为102.94美元,股本仅为25.13亿美元,市值达到2586.90亿美元,收益率达百倍以上。相当于当年上市前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了161422元。
网易200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年间股价从上市首日的2.62美元,上涨到2020年6月15日的413.2美元,股价翻了158倍。其中涨幅最大的是拼多多,股价在2020年涨幅高达33092%,其次是B站,股价涨幅为30916%。小米涨幅为1959%,美团涨幅为18464%。
遗憾的是,这些互联网巨头的大股东几乎全部都是外资,而且控股比例都达到70%以上,这就意味着它们所创造的巨额财富,并没有留在国内,绝大多数都流入了外资的口袋,相当于是在为外资打工。
由于中国股市制度建设滞后,好的公司纷纷赴美、赴港上市,导致中国股市丧失了一波巨大的互联网红利,而这一波泼天富贵却被美国股市成功笑纳,美国投资者也因此个个赚得盆满钵满,而2亿中国股民、7亿基民则与此失之交臂,失去了一次投资股市赚钱、实现财富增值的良机。
回顾中国股市几十年的IPO现状,好的公司都不愿在中国上市,宁愿舍近求远去美国上市,而质地不佳的企业和垃圾股,摄于美国股市的严格监管制度,它们也不敢去美国上市。
不过,由于这些年A股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券商、中介机构等利益集团已经为这些公司量身打造了“造假生态链”,在此情况下,对于这些公司来说,在中国上市,完全可以达到上市圈钱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由此可见,由于中国股市自身原因,导致监管试错不断加大,从而加大了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最明显的就是失去了这一轮互联网成长红利期的巨大利润,把中国最具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在国内所创造的巨大利润拱手相让,让外资捡了个大便宜。
从资金成本上来看,管理层为监管股市所付出的试错成本也是巨大的。2015年股灾期间,政府为救市,投入了总规模大约为2.79万亿资金。而此轮股灾国家队又投入了4100亿资金进入A股。
此外,从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来看,如果中国股市此前能够及时纠偏,把握住成长机会,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同步。那么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陷入极度低迷状态、投资资金无处可去时,股市就可以成为吸纳资金的蓄水池,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此情况下,中国经济也不至于陷入如今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双双跌入低谷的极其被动的局面。
由此可见,中国股市存在的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使得A股几十年来走上了一条完全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相背离的走势,不仅未能成为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其不正常的表现,反而让股市成为了反向指标。
综上所述,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只有用改革的办法去解决,别无他法。希望管理层能够认真总结和吸取A股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加快改革步伐,增强监管的针对性,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试错成本,让A股尽快回归到一个正常股市的轨道中来。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热点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