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展”推出的究竟是“书家”还是“书奴”?

书法世家 2024-10-27 19:50:34

宋世宽,1969年生,贵州遵义人,民进贵州省委文化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遵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红花岗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大学书法老师。

“国展”推出的究竟是“书家”还是“书奴”?

文/宋世宽

客观地讲,当今在全国有影响的书家大多是通过展览这个平台产生的。展览的目的是检阅书法作者的创作水平,通过办展挖掘发现书法人才,从而达到繁荣书法事业的目的。

那么,如何评审产生书法精品、推出书法人才是展览的核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评委决定了书法家的产生以及某个时间段内书法创作的导向。于是乎,评委的综合艺术眼光也就决定了书法能否入选、获奖的标准,从国展这几十年的发展来看,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那么,便引申出两个标准:一是艺术标准,即遵循汉字书写规律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另一个是书法家的标准,书法家的标准是指在书法“创作”方面达到一定高度的人。

第十一届国展现场

《现代汉语词典》对“家”的解释:指精通某种知识,并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那么对书法家而言,显然是精通书法且达到一定创作高度、创作出具有自己艺术风格作品的人,并具有一定知名度者才算书法家。按照这个标准,回顾历届国展,尤其是近十年来国展入展、获奖作者,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达到国家级书法家的标准?整个展览的作品,有自己风格面貌者又有多少呢?显然,大多数作品是没有自我面目的,不是对二王及其它传统经典的复制(近似临摹),就是对今人和往届国展入展、获奖作者作品的克隆,作品平淡乏味,缺乏情趣,没有达到写性写情的高境界。

第十一届国展现场

当然,写得几乎接近传统经典或“复制”传统经典已然不易,这种学书的态度也值得肯定,毕竟达到这种水平也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与功夫,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天赋才能做到。但仅仅如此,也只能说明这些作者善于学习或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而没有上升到“创作”的层面。但这些”非创作”的作品却成为国展入选、获奖的标准,以致这些年的国展总是以这样的标准来产生、认定书法家。

我曾有两次真实的亲身经历,似乎可以作为佐证:

一次,我受邀参加山东烟台一家文化公司的展览交流。活动期间,认识一位七零后中国书协会员,他送我一本作品集,我翻看他的简历,得知他入展国字号展览十余次,还在一些其它的展赛中获奖。由于我比他年龄稍大,他尊敬地对我说:“宋老师,请看看作品集,帮我指正不足。”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会奉上一堆溢美之词,也许是性格使然,我一般不会说对方高兴的假话。

第十一届国展现场

见他真诚让我提意见,我只有实事求是、以我的眼光对他说:“你的字对传统的体味与认识有一定功夫,但写得过于乖巧,线条油滑,整体平淡,缺乏书法的韵味与情趣,太重技巧,过于理性,感性的东西太少,甚至可以说没有。”他高兴地说:“您说对了,我也有这种感觉,但我想改,想创新,尝试多次都失败了。”我说:“创新没那么容易,需要花很大功夫,所谓花大力气打进传统,花大力气跳出传统,相对而言,跳出传统更难。”他说:“谈到创新,我很纠结,一方面太难,另一方面担心跳出来能不能再入展、获奖,因为我这种字入展率极高,几乎投稿必中,评委们都喜欢。唉,不知该咋办……”看着他无可奈何的表情,我不知该说啥。从这位七零后作者的身上,折射出当下“国展”产生的书法家的真实写照。

第十一届国展现场

另一次,我在甘肃定西一家画廊搞活动,结识一位近十年来的“获奖专业户”,从简历得知其在国字号展览获奖十余次,其它获奖不计其数。后来,这家画廊的店主王先生的一位朋友接待这位书法家时,叫他去看看,因王先生喜欢书法,平时偶尔接待一些书法家,于是开车前往……不一会儿,他回到画廊说:“我以为获这么多奖应是全国一流水平,结果一般般,看来获奖也并不完全代表水平。”后来他又补充说:“其字平淡乏味,草书应该错落,跌宕起伏,要大气,节奏强烈。”一听此话,我大吃一惊,如此“非专业人士”的眼光,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后来,他告诉我,一般书法家的字他看不上,因为他二弟也是中国书协会员,但他并不待见其二弟的字,说他二弟的字中宫太紧不畅快,如少女裹脚……

第十一届国展现场

后来,我到山东临朐搞活动,现场有位书法专业在读的九零后小伙子看到我的作品时,忽然谈起那位书家的字(此地正好这位同道不久前来过),说出与甘肃定西那位王先生同样的评价,此时,我顿生纳闷:两个普通的书法爱好者都能看出作品的高下,怎么国展评委就看不出来呢?是投稿作者的水平普遍不高呢,抑或入展、获奖就是以上两位这种标准(导向)呢?

书法艺术有一定的艺术规律与标准,国展理应站在书法的高度(标准)来推出达到“家”的水平的作品,而不是靠传统功夫深厚甚至复制传统经典,使本该推出书家创造性作品的国展沦为“书奴”或近似临摹展。书法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是靠广大书法工作者不断探索创新方能实现的,这是基本常识。

历史上,一些杰出书法家的作品都证明了“创新”的重要性,而国展却似乎在漠视这个艺术规律。艺术是有个性的,只有创新才有个性。然而,在一次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的会议上,有评委曾提出“谨慎创新”一说,在下实在弄不明白,只有大胆才能创新(这个创新当然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能创新么?像当下这种理念下的国展,不知推出的是“书家”,还是“书奴”?

​​​​​​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0

书法世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