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的回目名是“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主要讲了两件事:贾宝玉从太虚幻境归来,意犹未尽,与袭人完成了初次云雨;刘姥姥因家境艰难进贾府打秋风,得到了王熙凤的款待,从此与阿凤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两件事看起来毫无关联,历来的读者也以为它们之间无关联之处,我却在这次重读中,发现其中有着很深的关联。
根据作者的提示,正式的故事是从这一回刘姥姥进贾府开始的:
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这是明确告诉我们,之前的第一回到第五回,都属于序章,主要作用是交代背景、阐明主旨等。
所以,“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与刘姥姥进贾府在同一章回,但发生在刘姥姥进贾府之前,同样也属于序章。
那么,为什么要把宝玉云雨和刘姥姥进贾府写在同一章回呢?
从篇幅来看,“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不过廖廖四百多字,和“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情节相比较,可以忽略不计,作者完全可以把它写在第五回的结尾,何况其情节本来就是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的延续。
这便是作者在结构上的巧思,如此安排必有深意,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情节,其实有着很深的关联。
我们先来看“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作者想要展开贾府的富贵繁华,就像打开一幅画卷,完全可以直接在读者面前打开,他却偏要让一个来自底层的不懂欣赏的老妪来打开,看起来非常违和。
违和的不仅仅是刘姥姥不懂欣赏,而是她根本不是来欣赏的,而是来谋财的。生活遇到了困境,无以解决,想起了曾经打过交道但久已不联系的富家亲戚,能来拔一根毛走,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于是,刘姥姥带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大众化的视角:底层的普通人走进贵族之家。
当然,刘姥姥没机会看到贾府的全貌,我们只能通过她的眼睛,看到冰山一角,而表现这一角的,则是风头正盛的王熙凤。
王熙凤衣食住行上的排场,王熙凤的威风八面,王熙凤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对刘姥姥以礼相待等,都让我们见识了何为贵族,何为诗礼之家。
那么,这个情节和宝袭云雨到底有什么关联呢?
我在多篇文章中反复论证过,红楼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贾府的衰败史,一条是宝玉的成长史。
贾府的衰败史,主要通过王熙凤来体现,所以她是唯一女主。
贾宝玉则是唯一男主,宝钗黛玉只是宝玉这条主线中的双女主,位置要次于王熙凤。
所以,作者是想通过这一章回分别交代两条主线的开端。
从王熙凤这条主线来看,虽然第二回中作者通过冷子兴交代贾府已经进入末世,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末世的气象还隐藏在地底,没有显现出来。
所以,此时的贾府,还是盛世的气象,此时的王熙凤,也是盛气凌人的,连刘姥姥这个老江湖在她面前也显得手足无措。
贾宝玉这条线呢,作者通过云雨来说明,至少在生理上,宝玉已经是一个大人了,要开始为担当而努力了。
当然,如果我们一定要细究,此时的贾宝玉年龄并不大,应该在十到十二岁之间,还只是一个小小少年。
这个年纪,从常理上来说应该还不到可以云雨的程度,但作者却刻意用回目名来突出他完成了初次云雨,说明他是早熟的。
早熟,在红楼中是一个普遍现象,所有的孩子都显得比同龄人要成熟一些。
这也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贾府中这些孩子,不但在外貌上都是俊男美女,在才华上也超越世人,都不是普通人可以媲美的。
所以,我们也不能拿年龄来说宝玉还只是个孩子。是不是孩子,云雨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分界线,因为云雨是大人才能做的事。
也就是说,无论儿时的贾宝玉有多淘气,此时都该收心了。作为男儿,作为嫡子,作为享受“天恩祖德”而又天赋聪颖之人,他都对延续家族生机责无旁贷。索取的同时必须奉献,这是权利与义务的交换,享受权益之时,就必须承担义务。
而且,此时收心,一切还还得及,因为贾府还在盛世,还有足够的时间让他长出铠甲来。
如果他肯此时收心,在他成长的这条主线里,那些姐姐妹妹就可避免走向薄命,至少金钏、晴雯、黛玉这些人的命运就会改写。
这便是宝袭云雨和刘姥姥进贾府两件事的关联之处:虽然贾府必然衰败,但还是给宝玉留了足够的时间。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只要宝玉愿意“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在贾府还有能力供养他的时候,在他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努力进取,至少他有能力为自己谋一条立身之道,也给家族衰败后的姐妹们一个安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