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的回目名是“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夫人仙逝只是一笔带过,作者把大量笔墨都用在了冷子兴对贾府的演说。
当然,冷子兴的演说,对于全书来说,至关重要,他不仅帮我们理清了贾府的人物关系,更重要的是,他点出了全书的一个重大主旨:贾府已进入末世,原因就在于“一代不如一代”,主仆上下都“安富尊荣”,只图享受,不思进取。
也正因为如此,很少有人关注“贾夫人仙逝”的情节,以为不重要。
贾夫人姓贾名敏,是贾府第三代金尊玉贵的千金小姐,贾赦贾政的亲妹妹,也是探花郎林如海的夫人,大才女林黛玉的母亲。
按照年龄来推算,贾敏最多四十出头,根据贾母的福寿情况来看,应该也没什么遗传病,为什么会突然仙逝呢?
细读文本不难发现,贾敏为何仙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仙逝,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一环。
如果没有贾敏的仙逝,黛玉就不会进贾府,也遇不到贾宝玉,也就没办法还泪,所谓宝黛的爱情悲剧也就不存在了。
但是,作者的用意并不止于此,贾敏的仙逝,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帮助贾雨村进一步发达,爬到权力的巅峰。
因为贾敏仙逝,黛玉“哀痛过伤”,不得不暂时放下学业,所以雨村有了闲暇,才会因闲极无聊去郊外游玩。
正是因为这一游,才遇到了冷子兴,引发了“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看吧,如果没有贾敏的仙逝,就连冷子兴的演说都不可能发生。
然后呢,因为贾敏仙逝,贾母派人来接黛玉,这便让雨村有了进贾府攀上贾政的机会。
机会,对于雨村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
当初甄士隐给了他资助,他马上出发进京赶考,生怕这个难得的机会从手中溜走。
当他在病中听说林家要找家教,他便托朋友“谋了进去”,再次抓住了机会,得到了林如海的信赖。
而后,通过林如海结识贾政,又在葫芦案中抓住了攀附王子腾的机会,即便有负于第一个恩人甄士隐,他也毫不愧疚。
就这样,他一次次抓住了上天赐给他的机会,精准地踏在了每一块跳板上,步步高升,实现了“重整基业”的愿望。
那么,这么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是不是就是人生赢家呢?
曹雪芹的了不起之处,就在于不需要看到书的结局,就能预知人物的结局,因为他早早地就把人物结局写清楚了。
就在贾雨村遇到冷子兴之时,他看到了一座名叫智通寺的破庙,破庙里有一个又聋又哑的老和尚。
这也是一个容易被读者忽视的情节,却远比“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重要得多。
为什么呢?这个情节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一是那副对联:
身后有馀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二是雨村的看到对联后的感悟:
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
三是那个“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的和尚。
这三个信息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个信息,那副对联,是明着提醒雨村要走正道,别事到临头悔之晚矣。
第二个信息则表明雨村是有悟性有慧眼的人,能从一副对联看出此处有高人。
所谓“翻过筋斗来的”,指的是得道之人,缺乏悟性和慧根的人是看不出来的。
这也对应了雨村对宝玉的看法。
当贾政和冷子兴都认为宝玉“将来色鬼无疑”时,雨村正色告诉贾雨村:你们都看错他了。于是引出了一篇“正邪赋”。
这里雨村说了一句:
“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曹雪芹先生写人物,从来不是扁平单一的。雨村读书,确实和甄士隐林如海林黛玉贾宝玉等人不同,不是当成风雅来读,而是能真正通过读书增长智慧。
所以他能看出贾宝玉的真实面目,这也是世之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就连身为宝玉父亲、同样以读书人自居的贾政都看不出来。
但是,即便如此,看到那个老和尚,雨村却因以貌取人自误了,没看出这老和尚正是“翻过筋斗来的”,从而错失了一个悬崖勒马的机会,从此一条道走到黑。
这一章回,作者其实延续了上一回中关于读书人的观点: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相对来说,甄士隐不善读,贾雨村则是善读的人,所以雨村能长智,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
但是,雨村的善读却只是偏门,真正的善读是能分清正邪善恶、坚持走正道。
这便是作者通过雨村给出的警世良言:读书应明理长智,明天道之理,长处世之智。明理是基础,只有身正了,处世的智慧才能引导我们走向坦途,否则就是在歧途上走进没有退路的死胡同。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