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12万大军南下,肖劲光决定走豫西大道,为何遭刘邓强烈反对?

野史记录 2024-04-03 20:44:46

平津战役取得胜利以后,解放军士气如虹,二野、三野根据当时的战场形势,决定趁热打铁,继续发起渡江战役,全面突破敌军的千里江防,扩大解放军取得的胜利成果。

四野部队南下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个决定完全正确,但问题是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尚存,仍然有一战之力,应对渡江作战的同时,还要防范一侧虎视眈眈的白崇禧突然派兵增援。二野、三野虽然拥有百万大军,但此次战役的胜败具有战略性意义不容有失,百万大军也就显得有些不足了。

因此,“渡江战役总前委”迫切需要四野的支援,遂向中央军委提议,请求四野派40万大军南下,牵制白崇禧部,使其不敢派兵东援,协助二野、三野完成渡江战役。军委批准了“渡江战役总前委”的提议,随后指示四野派兵增援,但四野也有难处。

四野经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以后,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如今的战斗力早已今非昔比,威名也响彻了全国,令敌人胆寒。但东北需要维持,平津需要稳固,部队刚经历了苦战,在天津战役中伤亡不下需要休整,又有20万起义部队需要妥善安置,一下子抽调出40万作战部队,实在有些力不从心。

四野有难处,军委理解,“渡江战役总前委”也理解,所以“渡江战役总前委”将“调兵40万”的要求改成了20万,并希望四野能于三月底进抵武汉附近,对白崇禧部进行牵制。“渡江战役总前委”、四野、军委三方,多次通电报商量此事,此时已经必须有所行动,否则时间就来不及了。

该派哪支部队过去?这是一个难题,刘亚楼为此没少费心。因为此次派兵南下,对战的是白崇禧的精锐部队,战斗力必须要有保证,否则牵制不成反遭重创可就闹了笑话。但当时的几个主力军在天津战役中伤亡都不小,不适合连续作战,最后决定派40军和43军南下。

其一,这两个军具有相当的战斗力,在天津战役期间又没有与攻城,而是负责包围北平和阻击敌人逃跑,期间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战斗,实力基本保持完整;

其二,这两个军所处的位置距离目标位置近,相对于其他的部队而言,更方便南下,无论是作战准备还是后勤准备的时间也更充分。

基于这两点考虑,四野最终决定将40军和43军组成了先遣兵团,由肖劲光担任司令,陈伯钧担任副司令,率领第12兵团南下(其中还包含了炮兵团1个、工兵营2个,以及野战后期部队,共12万人左右)。

肖劲光决定南下路线

虽然12万兵力与“渡江战役总前委”所请求的20万兵力有一定差距,但第12兵团的战斗力绝对没有问题,完全具备牵制住白崇禧部的实力。除了武器装备很强以外,部队所配置的指挥官也都是战将,例如40军军长是韩先楚,43军军长是洪学智。

所以,当“渡江战役总前委”得知该情况以后,并未有任何的异议,肖劲光于2月25日从北平出发,开始了南下之旅。

先遣兵团共有三条南下之路,一条是“平汉铁路”沿线的两侧公路,这两条路距离目标地点的路程较近,但这是一条大路,先遣兵团12万人的队伍走这条大路可谓是浩浩荡荡,只要一踏上这条路,白崇禧那边基本上就会立刻得到消息。

另一条是“豫西大道”,这条公路地面较硬,适合装甲车、大炮等重武器通过。而且,这条路还有一个好处,比“平汉铁路”沿线公路要隐蔽很多,如果先遣兵团走这条路,白崇禧不会第一时间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更利于攻敌,缺点是绕远。

最后一条路则是著名的“豫东大道”,之所以称这条路“著名”,那是因为这条路当年刘邓走过,他们率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走的正是这条路。由于当时属于向敌人腹地挺进,所以这条路的隐蔽性强,但崎岖难行,当年刘邓大军走这条路的时候就丢掉了重武器。

肖劲光从三条路的优缺点来考虑以后,最终决定走“豫西大道”,理由是隐蔽性强,可以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更有利于打击白崇禧部,使其无力支援其他战场。肖劲光将自己的想法上报军委和四野野司以后,得到了双方的批准,但已经开始按照计划执行时,却突然再次接到军委的急电,刘邓首长反对四野先遣兵团走这条路南下!

变更南下路线

刘邓首长在电报中给出了明确的反对原因,一个是从白崇禧部向黄安一线调兵的动作来看,白崇禧已经意识到我军有渡江作战的意图;另一个是四野先遣队出发的时间较晚,若走“豫西大道”,抵达目标位置的时间较长,若未能在渡江战役打响之前赶到目的地,则失去了牵制白崇禧的作用,届时白崇禧部队可能已经增援到位,渡江战役的发展将难以控制。

最重要的是,四野先遣兵团此次南下的主要任务是牵制白崇禧,而不是歼敌,完全没必要追求隐蔽性。刘邓首长给出的建议是,走路程较近的“平汉铁路”沿线公路,这条路虽然容易被敌人发现意图,但牵制白崇禧是“阳谋”,并不怕白崇禧知晓,反而白崇禧得知四野南下才更有利。

刘邓首长在电报中的措辞比较温和,使用了“考虑”、“建议”等词汇,但反对的强烈性不容忽视,毕竟四野先遣兵团隶属于四野,并不归“渡江战役总前委”所管辖,因此才没有使用更直白的表达方式。

这一点,从军委得知刘邓首长想法后的指示就能看出来。肖劲光接到电报不久,中央军委就再次下达了指示,将先遣兵团的指挥权交给“渡江战役总前委”,肖劲光和陈伯钧一切听命于刘邓首长。

毛主席为何要这样安排?因为兵团联合作战,指挥权统一非常重要。例如山东革命根据地初建以后,共有三支部队活跃在山东,却长期各自为战,后来统一指挥才逐渐发展壮大。

再比如,平津战役期间我军准备歼灭傅作义麾下的敌35军时,杨得志、杨成武、程子华率领的三个兵团配合不好,就差点放跑了敌35军,后来毛主席统一指挥,这才扭转了各自为战的局面,达到了歼敌的目标。

所以,毛主席对统一指挥权这方面十分重视,在接到了刘邓的电报以后,充分考虑以后肯定了刘邓的想法。为了更好的完成渡江战役,毛主席极具前瞻性的将四野先遣兵团指挥权临时调给刘邓,又发电报给肖劲光,让他率部走“平汉铁路”沿线公路,将隶属关系和方案落实的清清楚楚。

对于毛主席的安排,肖劲光和四野野司都没有意见,彻底的执行命令。肖劲光率部沿“平汉铁路”沿线公路一路南下,白崇禧很早就得到了消息,将原本派出支援的部队收缩回来,毕竟他深知四野部队的战斗力,更不想因为支援别人而丢了自己的地盘。

因为四野先遣团及时牵制住了白崇禧部,导致白崇禧自顾不暇,自然无暇他顾,为百万雄师过大江创造了有利条件,最终成功取得胜利。四野先遣兵团则在取得渡江战役第一阶段胜利时,就接到军委的新命令,于4月28日正式归建,圆满的完成了此次南下任务。

0 阅读:0

野史记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