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时间,人口减少208万,房子少卖200万套,影响有多大?

楼事心观 2024-01-24 22:01:19

大家好,我是铁锤。

2023年的各项经济数据陆续出炉了,有人击掌欢庆,有人垂头丧气。

经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虽然CPI连续3个月负增长,但全年上涨0.2%,整体是低通胀状态。

消费方面,全年社消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422881亿元,增长7.3%。按消费类型分,全年商品零售418605亿元,比上年增长5.8%;餐饮收入52890亿元,增长20.4%,其中12月份猛增30%,原因是前值较低,去年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家里躲着。

只有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我有点看不太懂,2023全国进出口总值为41.76万亿元,同比增加0.2%。我查阅资料发现,2022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42.07万亿元。明明是负增长,为何官方给出增长0.2%的结论?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可能参数有所调整。

总体而言,2023年喜忧参半。不过值得说道的是,宏观增长目标超预期达成了,这样的经济韧性,放眼全球也是相当炸裂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人仍然感觉去年是无比艰难的一年呢?即宏观和微观之间存在较大温差。

我的理解是,去年主要是国有投资在撑局面,大多数普通人感知不到。即强大的综合国力,掩盖了人均还是发展中国家这样一个事实。

去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国有控股增长6.4%,民间投资增长-0.4%。

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增长9%,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3.0%,制造业增长6.5%,而制造业中的化学原料、有色金属冶炼、专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等,增幅都达到了两位数。

结果就是,国进民退,国有企业利润上升,民企投资、利润上升幅度很低,甚至是下降的,说明有些领域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些产业的共性是国家队主导,很多都是中央或地方直接投资,尤其是道路、桥梁、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最能拉动经济增长,但吸纳劳动力有限,说穿了和大多数人无关。

从去年全国出口重点商品量值变化也可以得出一样的结论,塑料、箱包、纺织、服装、鞋靴、玩具等商品的出口数量和金额都是持平或减少的,而钢铁、机械设备、船舶、汽车及零部件等则是大幅增长的。尤其是汽车,全年出口数量高达522.1万辆,2022年同期是331.7万辆。

说穿了就是,经济增长大部分都被高精尖的企业拉高了,和普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没多大关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销冠养公司”的局面,头部精英赚得更多了,底下多数人收入不增反降,失业降薪成常态。

在总额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汽车等大件商品出口量增加,则意味着鞋衣服饰等商品出口减少,前者只能解决少部分人的就业,后者才是和人口比重很大的中低收入者密切相关的。

当然了,这些数据也很好地证明了,我国的贫富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相较于谈空洞的宏观,其实我更喜欢聊微观层面的两件大事,孩子和房子。尤其是2023年的生育数据公布后,舆论分歧巨大,互联网上更是吵得不可开交。

总体而言,过去一年时间,我国的人口减少208万,房子少卖200万套。

先说近期关注度居高不下的生育问题。

去年的出生人口数量不仅充满争议,而且是妥妥的真香现场,网络上个个都说不生,结果新生儿还是有902万。这和此前《中华慈善家》杂志报道的专家根据产妇建档估算的全年出生人口不足800万,更是严重不符。而且医学口的院士也说了,2023年的出生人口大概位于700-800万之间。

为何年轻人在之前坚决反对的事情,最终却又主动去做了?

数据偏差为什么这么大?是人为粉饰,还是事实本就如此?

有基尼系数和青年失业率的珠玉在前,结果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我们还是以官方公布为准。事实上,由于出生人口数据关联众多,显然已经不是科学事实了,而是大局问题。

从网络舆情反馈来看,现在的年轻人其实已经陷入“塔西佗陷阱”了,这显然对我们的公信力造成了不小的考验。

当然了,真要细究原因,我觉得问题可能出在建档上,因为不是所有产妇都会建档,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很多产妇甚至连基本的产前检查都不做。所以,这多出来的100万新生儿,大概率来源于此。

基于此,我们恰恰也能看出问题的严重性,即现在还在生孩子的穷人基数很大。当然了,2022年出生人口是956万,2023年是902万,一年减少54万,其实这个降幅放在全球也是相当高的。

1月17日,《中国发展报告2023》预测,未来每10年出生人口减少一百万,从去年的降幅来看,情况显然比预测得糟糕。

我们今天的处境,其实早在计划生育如火如荼的岁月里,国际上就已经有“成功经验”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振,生育率会最终演进到一个低增长乃至负增长区间。

关于生育,我想说三点:第一,数据真实与否,时间会给出答案。过两年看幼儿入园情况,一切自会水落石出,因为所有的弄虚作假在最终不堪的局面之下都会无所遁形。

第二,902万这个数字真不少了,从分孩次出生数占比走势来看,最近几年以及未来的生育形势是非常不容乐观的。

2012年,一孩占比57.5%,2022年这一数据降至46.1%。仅2016-2019这4年时间,一孩出生人口就减少了四成,跌至不到600万的历史低位。2023年的出生人口数量之所以没有发生断崖式下降,根本原因是二孩和三孩的占比有所提高,尤其是三孩占比由2020年的11.4%提高至16.7%。

这些数据说明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主流年轻群体生育的意愿正在大幅降低,拼命生孩子的还是85-95后那拨人。

大家不生孩子的原因也非常清晰,沉重的房贷、教育、医疗、养老压力下,普通家庭的年轻人养活自己都难,根本没有精力去恋爱结婚生子。

放大到全球来看,避孕手段的充分、妇女权益的进步、女性教育的普及、教育竞争的加剧、教育期的延长、发达的文化娱乐、极致的信息传播等,才是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的关键。

前两天和朋友聊天,他的一席话最能代表当下年轻人的心理状态:现在所有生活最核心的负担来源就是生育,买好房子、支付彩礼、婆媳关系、带娃、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一切的根源就是生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原来放弃生育才是人生豁然开朗的坦途,即年轻人没办法容忍自己将生命耗费在繁衍上面。

所以,真的不要轻易去苛责现在的年轻人,走到这个阶段,就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人口坍缩时代了。说穿了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是社会发展到一段阶段后,都会产生的普遍性问题,我们不能以“是否生孩子”来判断年轻人是自私还是理性。

第三,谁都清楚,今天的中国不缺人,我们依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人口大国。对当下新生儿新增数量的担忧,主要是着眼于未来。

通俗点说,人口数量不是问题,质量也不是问题,年龄结构才是。70后、80后独生子女多,相当于两家4个人只生了2个90后,然后2个90后生了1个20后。也就是说,过去50年的跨度,6个人到现在才有1个小孩接替。

由此引发的劳动力萎缩、老龄化加速、人口红利消失、农村“光棍”过剩、养老金体系难以为继等,才是真正需要后人的智慧去解决的。或许很多问题本身就是无解的。

当然了,站在更长远的时间维度,简单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从历史规律来看,大多数的问题并不是被解决的,而是被新问题取代了。

关于房市,最近表达欲严重下降,主要是没有新鲜事,再说也是老调重弹。

这里还是简单总结一下2023年的整体情况,让大家心里有底: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9.6%,施工面积下降7.2%,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20.4%,商品房销售额11.7万亿,下降6.5%,比我之前预测的13万亿还要低。

去年全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还未公布,但基于1-11月4.2万亿,同比下降17.9%来看,全年降幅应该超过18%了,2021年全年卖地收入是8.7万亿,几近腰斩。

昨天(1.21)看到王健林卖了10家万达广场的新闻上了热搜,让人唏嘘不已,在降杠杆层面,连老王也迫不得已,更何况收入大幅下滑的普通人。

这其实没什么不妥,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学会顺势而为,风口来的的时候要敢于加杠杆,风口去的时候要敢于降杠杆。

1月18日,中指研究院的专家黄瑜指出,未来5年城中村改造有望带动约10万亿元投资,商品房销售额还会保持10万亿元以上的规模,应对行业发展有信心。

铁锤却不敢苟同,去年的商品房销售额虽然有11.7万亿,其实掺水很严重,即有很多是“工抵房”,拿掉“工抵房”,真实的销售额可能已经低于10万亿了。

仔细想想,我们已经四五年没有繁荣周期了,即没有时代红利的馈赠了,很多人只是不适应这个转变罢了。

再结合过去一年人口减少208万、新生儿减少54万来看,地产行业的下坡路可能还有很长,因为长远来看,我们的房地产还是建立在人口红利基础之上的,这两年北京学区房大降温,其实就是源头上新生儿骤减的结果。这并不是说房地产好不起来了,而是大的趋势是城市间的分化会进一步加剧。

0 阅读:0

楼事心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