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室逊位后宦官们监守自盗,为销毁证据而火烧紫禁城

史海撷英 2024-06-25 18:14:49

民国十二年(1923年)6月26日晚,一场大火烧红了北京的半边天。由于紫禁城内的建筑都是木质结构,火势迅速蔓延开来,差点将整个紫禁城都给烧没了。当时先看到火灾的是东交民巷港使馆区内的意大利消防队,他们开着消防车很快就赶到了宫中并迅速切断了紫禁城的电源。

宫中虽然有不少的水井,但是打水比较困难。平常储存的水对于这场大火来说杯水车薪,很快就用完了。这时候消防员也无用武之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火蔓延开来。这场大火烧了整整两天,从静怡轩一直烧到了延春阁,共烧毁房屋三四百间,损失的物品不计其数。除了延寿阁里收藏的宝物被全部烧毁之外,还有广生楼的所有藏文,吉云楼和凝辉楼的金佛与金质法器、敬慎斋所藏的历代名人书画也都毁在这场大火中。

建福宫曾经是清宫里贮藏珍宝最多的地方,根据内务府记载的文献显示,当时烧毁了二千六百六十五尊大小不一的金佛,一千一百五十七件字画、四百三十五件古玩以及好几万的古书籍,至于其他的很多东西都记不清了。当时光清理废墟中熔化的佛像、经版、铜、锡等就装了五百零七袋,金片、铜片及残伤玉器等物品装了四十三箱,还从废墟中找到了融化的金块金片多达1.7万两。

火灾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当时内务府给溥仪的奏章中说:废墟清理完竣后,所有捡拾项共五百零七袋,共四十三箱。后来,内务府曾经找来北京各个金店投标,一个大金店以5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灰烬处理权,他们从中拣出金块金片1.7万多两。

溥仪后来找人查明真相之后才知道是宫里的宦官偷盗宝物后放火毁灭证据导致的,他一怒之下将除了各太妃身边的20名宦官之外的其余宦官都赶出了紫禁城,从此之后,宦官这个制度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么这些宦官为何要盗取宫中宝物,谁给他们的胆量呢?

爱新觉罗・溥仪

这就要从溥仪退位之后说起,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至此,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终结。作为交换,中华民国政府与清皇室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件》,规定中华民国每年拨给前清皇室400万两生活费,允许小皇帝暂居宫颈,侍卫人等,照常留用。正是有了这一纸条例,年幼的爱新觉罗・溥仪得以住在紫禁城中。

张勋复辟失败后,李鸿章之子李经迈向载涛提议:让小皇帝学习英文,将来政治局面恶化,也好出国避祸。载涛深以为然,又说服了弟弟载沣。就这样,庄士敦进入了紫禁城,成为溥仪的洋帝师。

在他的影响下,溥仪学起了英语,穿上了西装,吃起了西餐,打起了网球,戴上了近视镜,剪掉了辫子,心里渐渐有了去英国留学的想法。后来,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这样剖析自己的动机:“我当时认为,到外国留学不但可以避免可能发生的危险,还可以博得一个开明的;到了外国,多多少少总能得到一些新知识,还可以在将来学成回国后,这种留学外国的新政治资本,来做伺机观变之用;同时,到了必要之际,也可以依靠外国,一方面再纠合那帮遗老,来恢复过去的祖业。”

没想到,当溥仪将这个想法透露给那些遗老遗少们之后,除了弟弟溥杰,几乎所有人都在极力反对他出国。表面的理由是,皇帝一出国等于单方面废止了《清室优待条件》,皇上就拿不到民国政府的钱了。实际上,他们保的,只是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已。

虽然遗老遗少们纷纷出言反对,但溥仪并没有打消出国留学的念头。为了筹集留学经费,他开始偷偷盗运宫中国宝。

《清室优待条件》中有明文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私有财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但是按照法理,紫禁城的文物,本该由中华民国继承。然而,由于溥仪一直住在紫禁城中,收藏在这里,本应属于全民所有的文物遗珍,事实上成了前清皇室的私产。利用这一漏洞,溥仪多次以赏赐伴读溥杰、溥佳的名义,将国宝盗运出宫。对于这段往事,溥佳这样回忆的:“从1922年起,我们就秘密地把宫内所收藏的古版书籍和历朝名人字画,分批盗运出宫。这批书籍、字画很多,由宫内运出时,也费了相当的周折。当时,我们想了一个自以为非常巧妙的办法,就是把这大批古物以赏给溥杰为名,有时也用赏给我为名,利用我和溥杰每天下学出宫的机会,一批批带出宫去。”就这样,他们在短短的五个多月间,共盗出210部古书,其中199部是珍贵的宋版书;字画法帖1285件,包括《游春图》、《簪花仕女图》、《历代帝王像》、《清明上河图》、《步辇图》、《江山秋色图》和《阆苑女仙图卷》等传世名作。至于金银器皿,上等毛皮,玉器古玩,更是不计其数。溥仪的行为,导致大批珍宝流失,有的国宝,如《历代帝王像》等甚至流失海外。

当然,偷盗紫禁城文物的,不止溥仪一人。宫内的宦官与侍卫们也开始监守自盗,将宫中珍宝拿到琉璃厂一带的古玩店换钱。建福宫位于紫禁城北部偏西,里面收藏了大量乾隆皇帝喜欢的古玩珍宝,是名副其实的“皇家收藏宝库”。宦官们没少偷取其中的宝物。由于此时的清朝已经名存实亡,没有收税和收贡品的权力。宫里的那些宦官们趁机将宫中的宝物拿到外面贩卖,为以后的生活做准备。当他们听说溥仪怀疑有人盗窃宫中珍宝到要来清查建福宫时,这些监守自盗的宦官为了不让人发现这件事情,选择放一把火烧了整个建福宫,这样就没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东西被偷偷拿出宫了,想查也查不出来了。救火的时候,人来人往,沸腾一片,不少人明面上是救火,实际是趁火打劫,抢夺出所有能抢夺到的宫廷秘宝。

建福宫的大火让溥仪十分愤怒。在他看来,自己是紫禁城的主人,那些奴才贪得无厌,盗窃成风,是他不能容忍的。所以他做了一个重要决定:遣散所有宦官,同时要去他们出宫时不准携带任何物品,违令潜回者立斩。一时间,咒骂声、号哭声充满了整个紫禁城。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宦官制度就此寿终正寝。

与此同时,建福宫大火的影响还在扩大,最终它们成为溥仪被赶出宫颈的导火索。《盛京时报》就曾刊登过一条评论,大意是说,溥仪既然退位,就成了平民百姓,但他却一直住在紫禁城。这对民国都是不利的事情。建福宫的大火是上天在向清室示警,要赶紧迁出紫禁城,如此才能保得平安。

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冯玉祥为了消除复辟隐患,将溥仪等前清皇室逐出紫禁城。临走前,溥仪又带走了一批经过精心挑选的众多文物。出宫后,溥仪先是躲进日本公使馆,又于次年2月溥仪秘密潜往天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溥仪踏上了北上的火车,也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0 阅读:32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